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我国的环境问题和环境立法
我国的环境问题和环境立法作者:毛如柏资料来源今天,我主要想和大家交流两个问题。第一,怎么认识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第二,如何通过加强环境立法解决环境问题。第一个问题,怎么认识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简要说几句基本判断。第一,我国已经并正在努力解决环境问题;第二,当前的环境问题仍然非常严重;第三,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是复杂的;第四,要抓住当前这个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时期”。下面我就主要结合这四句话来谈。第一,我国已经并正在努力解决环境问题。我认为,我国近年来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的努力主要包括七个方面。一是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经制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26部,行政法规50多项、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近200项、军队法规和规章10多项,国家标准800多项,批准和签署国际条约51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1600多项,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二是不断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和队伍建设。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可以总结为三句话: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地方环境质量由地方政府负责。在环境保护队伍建设方面。2006年底,我国共有各级环保局11321个,而1996年时只有8400个,十年间增加了近一半;2006年底,各级环保局工作人员超过17万名(其中,国家环保总局2065名),而1996年时只有9万多名,十年间翻了近一番。这支队伍,正是我国这些年来具体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力军。三是不断增加环境保护投入。“八五”期间,全国环境保护投入达到同期GDP的0.73%:“九五”期间,达到0.93%。“十五”期间,环保投入大幅度提升,达到8388亿元,比“九五”期间的3600亿元翻了一倍多,达到同期GDP的1.32%。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环保投入要超过同期GDP的1.35%。应该看到,环保投入正在不断上升。四是不断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以燃煤发电为例:2006年,燃煤机组除尘设施安装率、废水排放达标率均接近100%,装机总量达到1980年的十倍,而烟尘排放总量与1980年基本相当。2006年,全国建成并投入运行的脱硫火电机组装机容量达1.04亿千瓦,超过前十年的总和,装备脱硫设施的火电机组占火电总装机的比例由2000年的2%提高到30%。五是不断加大城市环境整治力度。2006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中,超过一半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为45.6%,2006年为57.1%,两年间增加了超过10个百分点;2001年,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为1.5万平方公里,2006年,达到2.9万平方公里,五年间接近翻了一番。六是不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十五”期间我国投入35亿元推广农村地区沼气建设。2005年底,全国农村沼气用户1700多万户。2006年和2007年两年间,又新增900多万户。七是不断加快生态保护步伐。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建国初期为8.6%,2000年达到16.55%,现在已经达到18.21%;人工林保存面积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近1/3,年均增长占全球年均增量的53.2%。目前,我国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395处,占陆地国土总面积的15.8%,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覆盖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第二,当前的环境问题仍然非常严重。其一,主要的环境介质受到严重污染。首先,水污染是“重中之重”。水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环境问题中最突出、最严重的污染。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从2005年起,连续三年开展了水污染防治法的执法检查。检查涵盖了七大水系: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同时还包括太湖、滇池、巢湖、洪泽湖等几个大型湖泊。我们在检查过程中,从支流到干流。从上游到下游,从工业污染到生活污染,点面结合、纵横相连。检查的过程很漫长,但结果并不复杂。概括为四个字:有水皆污。除了第一手的资料,我也看到关于水污染的大量数据。比如,2006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36.8亿吨。比2001年增长24%,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1/3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Ⅲ类标准:1/4的地表水国控断面甚至达不到V类标准。大家知道,Ⅲ类标准以下就属于人体非直接接触的水体,更不要说饮用,而劣V类的水体,已经不能再用于农业灌溉了。其次,土壤污染成“燃眉之急”。土壤污染在我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我们对全国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和程度还没有准确的调查数据。当前,土壤污染调查工作正在进行中。从现有的一些数据看,我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用污水灌溉的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200万亩,合计超过1.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土壤污染的危害非常大。据估算,全国每年因受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再次,大气污染“方兴未艾”。2006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588.8万吨,居世界第一位;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57亿吨,居世界第二位。大家可能注意到,2007年的几次重大国际会议,比如6月的柏林G8+5会议、9月的悉尼APEC会议、12月的印尼巴厘岛会议等,都把气候变化作为重要议题。我认为,从长远来看,每个国家都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控制,是必然的。根据估算,2000年我国温室气体人均排放是0.65吨碳当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5、经合组织(OECD)国家人均水平的1/5,可见,我国温室气体人均排放量还不大。但是,排放总量在美国之后居于世界第二,而且,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我国能源消费每增加1吨标准煤,排放的温室气体就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50%,在不远的将来,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很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另外,生态破坏“危如累卵”。2006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528亿元,比2005年上升23.8%。目前,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近300种,造成的年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全国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同时还有近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有一个隐藏的问题是,生态保护工作的难度会不断增大。几十年来,我国生态保护工作的一个原则是“先易后难”,先治理和保护相对容易治理保护的领域,因此今后的工作难度将越来越大。其二,环境问题带来严重危害。一者,环境问题导致巨大经济损失。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一份,《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他们的分析结论是,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如果按照现有技术实现对这些污染物的治理。所需要的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可见,加强治理现有污染,要花费GDP的1.8%;不治理,则要抵消掉3.05%,这可是一笔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严重的问题是,如果不能及时、妥善治理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会越来越大,同时,资源将不堪重荷,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也将难以为继。二者,环境问题带来人体健康威胁。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不止一次听到,某地由于重化工厂污染,导致当地出现几个“癌症村”:某地的饮用水中污染物超标,导致当地居民出现一些地区疾病等。根据卫生部的数据,2001至2003年记录的出生缺陷中,1/4归因于环境污染。三者,环境问题引发社会不稳定。2005年,全国发生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1406起。环境纠纷信访量608000多封;2006年。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842起,信访量616000多封。据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2005年上半年发生了422起,平均每天超过3起。近年来,已经出现了污染受害者围堵冲击国家机关、聚众堵塞交通干线、打砸抢烧等过激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第三,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是复杂的。其一,产业经济结构偏重。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而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2000年,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0%左右,到2006年,已接近70%。其二,“双高”行业增长偏快。2002年末开始,高能耗、高污染的钢铁、建材、有色等行业出现过热发展,年平均增长率都在15%以上。2007年上半年的数据表明,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钢铁、建材、有色、电力、石油、化工等六大行业,同比增长超过20%,增幅同比加快4.9个百分点。其三,能源资源消耗偏高。2006年我国GDP约占世界总量的5.5%,但消耗的重要能源资源占世界的比重却高得多,比如,消耗能源24.6亿吨标煤,占世界消耗总量的15%左右;消耗钢材3.88亿吨,占30%;消耗水泥12亿吨,占54%。与国际先进水平比,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15%,水泥综合能耗高24%;机动车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美国还高出10%;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低20%;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为0.45,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其四,执法监督力度偏软。“十五”期间,“三河三湖”(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的治理项目,与计划相比,完成率分别只有70%、56%、43%、86%、53%和54%:“两控区”计划的256个项目中,只有54%的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再比如,在这次修订水污染防治法之前,对造成水污染事故的单位,根据法律规定,只能按照直接损失的20%计算罚款,最高不超过20万元。这种处罚标准很难对违法排污行为产生震慑和警戒作用。其五,环保投入比例偏低。按照《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要占到GDP的1.35%。但我认为,这个比例仍然偏低,不足以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根据国外的经验,一些专家建议1.6%至3%才是我国目前比较合适的投入比例。还有一个问题,即使计划中明确安排的投资,很多时候也得不到真正落实。比如,按照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投资安排,淮河、辽河流域应分别投入255.9亿元和188.4亿元,但“十五”末期,两个流域还分别有111.3亿元和124.4亿元没有落实,占应投资金额43.5%和66.1%。其六,环境责任意识偏弱。以水污染防治为例:在执法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偷排”行为,就把所有的水污染防治制度都规避掉了。工厂也做了申报登记,也有在线监测,做了环评,领了许可证,需要的手续和程序都做到了。可是,污水处理设备只是应付检查用的,执法部门来了。“开机欢迎”,走了,“关机欢送”。我认为,“偷排”就是一种最典型的企业缺乏环境责任意识的违法行为。所以,这次水污染防治法修订,我们环资委就下了很大功夫,提了一份完整的修改建议稿,对这个问题,也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规定。第四,要抓住当前这个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时期”。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他有一段话说,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要“抓好和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我理解总书记的这句话,是说从现在这个阶段,到2020年,是挑战与机遇同在、困难与希望并存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时期。怎么理解“关键时期”呢?我认为。关键时期内会有几项关键性的标志出现。其一,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显著改变。能源结构实现优化,传统能源比重显著下降,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得到大力发展;产业结构实现升级,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显著上升,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出口产品结构发生改变,能耗物耗高、附加值低的产品出口比例下降,相应实现“内涵能源”出口下降,等等。其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稳定下降。工业污染得到严格控制,城市生活污染的防治取得积极进展,农村面源污染得到综合治理。在此基础上,实现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稳定下降。当前,我国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COD,未来还有可能会增加新的主要污染物。其三,生态系统取得有效保护和恢复。全国
本文标题:我国的环境问题和环境立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69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