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施第六章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由来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与特征第三节可持续发展对传统理论的反思和创新第四节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1802年)、李嘉图(1817年)和穆勒(1900年)等,他们也较早地在著作中提出过人类消费的物质限制,即人类的经济活动范围存在着生态边界。一.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二.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全球的觉醒——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重要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一)、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WECD,《我们共同的未来》)(二)、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定义1、着重于自然属性的定义“可持续地使用,是指在其可再生能力(速度)的范围内使用一种有机生态系统和其它可再生资源”。“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更新能力”2、着重于社会属性的定义“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3、着重于经济属性的定义“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程度”“为全世界而不是为少数人的特权所提供公平机会的经济增长,不进一步消耗自然资源的绝对量和涵容能力”。4、着重于科技属性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还有的学者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一)、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穷国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二)、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四)、承认并要求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体现出自然资源的价值。(五)、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第三节可持续发展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反思和创新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经济推动型的发展。一.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一)对传统国民生产总值(GNP)的修正GNP(grossnationalproduction):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二)建立自然资源帐户自然资源帐户主要用于体现一个国家资源的变化。这些帐户能够显示环境的变化是如何同经济变化联系起来的。一.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三)引入可持续收入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收入在数量上等于传统意义的GNP减去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等各种资本的折旧。(四)产品价格与投资的评估为了全面反映环境资源的价值,产品价格应完整的反映三部分成本:产品价格资源开采或获取的成本环境成本(环境净化成本和环境损害成本)用户成本(五)建立环境资源价值公式全部经济价值(TEV):totaleconomicvalueTEV=UV+NUV=(DUV+IUV+OV)+NUVUV:使用价值;NUV:非使用价值;DUV:直接使用价值;IUV:间接使用价值;OV:选择价值;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合理开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再生产能力,非再生性资源不至于过度消耗并能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充,环境自净能力能得以维持。第四节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一、自然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自然资源:①可耗竭资源(不可再生资源)②可更新资源(可再生资源)(一)稀缺性稀缺性是地球上所有资源的共同属性之一,也是导致目前资源、环境面临十分严峻局面的原因之一。(二)区域性(三)多用性(四)整体性自然资源的整体性是指自然资源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自然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二、自然资源的特征三、自然资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资源价值问题自然资源的价值或价格包括两部分,一是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二是社会对自然资源进行的人、财、物投入的价值。资源价格随其稀缺度的上升而调整;随开发程度调整。三、自然资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二)资源核算问题资源核算是完善资产管理、实现资源价值和促进资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分析工具。(三)资源产业问题资源产业是通过社会投入进行保护、恢复、更新、增值和积累自然资源的生产事业,是协调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完善资源资产管理,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是原材料产业的前身。以矿业资源为例,开采以前的活动为矿产资源产业,开采及开采以后的生产活动为矿产原材料产业。四、有关资源持续利用的两个概念(一)最低安全标准“社会使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作为其替代品的开发速度。社会排放污染物的速度,不得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吸收能力。(二)代际公平代际公平问题可以简单而又广义的叙述如下:假定当前的后果将影响好几代人的利益,那么,应该在各代际人之间就上述后果进行公平的分配。第七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如何将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使人们能够更加直接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包括经济在内的各种活动进行评价。第二,制定条约或宣言,使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有关措施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为准则,并形成明确的行动计划和纲领。第三,建立和健全环境管理系统,促进企业的生产活动和居民的消费生活向减轻环境的负荷转变。第四,各有关国际组织和开发援助机构都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作为提供开发援助的重点领域。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一)、指标的定义和特征所有指标都必须具有两个要素:一是要尽可能的把信息定量化,使信息清楚明了;二是要能够简化那些反映复杂现象的信息,即使所表征的信息具有代表性,又便于人们了解和掌握。二、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目标与原则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构建评估系统,监测和揭示区域发展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分析各种结果的原因,评价可持续发展水平,引导政府更好的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为区域发展趋势的研究和分析,为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1.驱动力—状态—响应指标框架的概念驱动力指标:反映的是对可持续发展有影响的人类活动、进程和方式,即表明各环境问题的原因;状态指标:衡量由于人类行为而导致的环境质量或环境状态的变化,即描述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响应指标:是对可持续发展状况变化所做的选择和反应,即社会及其制度机制为减轻诸如资源破坏所做的努力。三、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全球、国家、地区以及社会四个层次,他们分别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系统,主要有科学、文化、人群福利水平或生活质量等社会发展指标,包括食物、住房、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就业、卫生、教育、培训、社会安全等;经济系统,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规模、效益等;环境系统,包括资源存量、消耗、环境质量等;制度安排,包括政策、规划、计划等。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由以下几点构成:驱动力指标状态指标响应指标主要包括就业率、人口净增长率、成人识字率、可安全饮水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运输燃料的人均消费量、人均实际GDP增长率、GDP用于投资的份额、矿藏储量的消耗、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水消费量、排入海域的氮、磷量、土地利用的变化、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人均可耕地面积、温室气体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等;驱动力指标状态指标主要包括贫困度、人口密度、人均居住面积、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原材料使用强度、水中的BOD和COD含量、土地条件的变化、植被指数、受荒漠化、盐碱和洪涝灾害影响的土地面积、森林面积、濒危物种占本国全部物种的比率、二氧化硫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人均垃圾处理量、每百万人中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话数量等;响应指标主要包括人口出生率、教育投资占GDP的比率、再生能源的消费量与非再生能源消费量的比率、环保投资占GDP的比率、污染处理范围、垃圾处理的支出、科学研究费用占GDP的比率等。第二节有关改进衡量发展指标的新思路一、衡量国家(地区)财富的新标准国家财富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人造资本为通常经济统计和核算中的资本,包括机械设备、运输设备、基础设施、建筑物等人工创造的固定资产;自然资本指的是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自然财富,如土地、森林、空气、水、矿产资源等。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护这些财富,至少应保证它们在安全的或可更新的范围之内。人力资本指的是人的生产能力,它包括了人的体力、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人力资本不仅与人的先天素质有关系,而且与人的教育水平、健康水平、营养水平有直接关系。财富的真正含义在于:一是国家生产出来的财富,减去国民消费,再减去产品资产的折旧和消耗掉的自然资源。二、人文发展指数HDI(humendevelomentindex)它由收入、寿命、教育三个衡量指标构成。“收入”是指人均GDP的多少;“寿命”反映了营养和环境质量状况;“教育”是指公众受教育的程度,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三、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这套评价体系由八大竞争力要素、41个方面、224项指标构成。八大要素主要包括: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技开发和国民素质。国民素质主要有人口、教育结构、生活质量和就业等七个要素;生活质量中包含医疗卫生状况和生活环境等状况。第四篇环境伦理观第八章环境伦理观第一节环境伦理观的由来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分析人类是整个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人是主体,自然环境是客体。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两重性:人依靠自然生活同时又是改变自然的力量;人既改造自然又依赖自然;人变革自然又必须顺应自然;人控制自然条件又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人支配自然力又受自然力约束。二、古今中外人类对自然态度的变化①渔猎社会时代,持续时间3×106a以前。②农业社会时代,大约1万年以前。③工业文明时代,始于18世纪。④信息社会时代渔猎文明人口数量没有超过1千万和谐程度处于安全与生存阶段农业文明人口增长起伏较大人口增长到8亿左右人口开始缓慢增长和谐程度处于基本生存阶段工业文明人口开始高速增长人口由8亿增长到50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很不和协人类中心主义:视人为万物的尺度,并从人的利益来判定一切事物的价值,就对自然的关系来说,它不仅主张和赞成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而且主张人类有权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好恶来随意处置和变更自然。它还进一步主张,人类和文化的每一种进步,都是建立在自然的屈服之上的,必然以自然价值的支付为代价。综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的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导致了自然界报复性的反应。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三、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时代的需要新的生态文明的最大特点,是要求人类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确认人类是地球生物圈的的成员这一事实,有助于人类正确地认识自己在宇宙和自然中的位置,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规范。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关系。四、环境伦理观的产生环境伦理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1、生命中心主义提出生命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其目的是为了保护野生的动植物,避免被人类伤害。2、地球
本文标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87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