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秦始皇陵导游词(精选4篇)
秦始皇陵导游词(精选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秦始皇陵导游词(精选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秦始皇陵导游词作文1秦始皇陵导游词作文篇1:秦始皇陵兵马俑解说词秦始皇陵兵马俑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创立者,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帝。他姓嬴名政,于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的都城邯郸。他执政以后,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朝。他设立了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先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和法律制度。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高五帝,又因为是第一个皇帝,所以便自称为始皇帝。他在统一全国以后,对内发展农桑,对外发展经济,并且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使国力不断强盛。同时,他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秦始皇身材魁梧,大腹便便,同时也是非常残忍,暴虐,冷酷无情的。他“焚书坑儒”这一专制举动,使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受到严重的摧残。他曾征集了几十万刑徒为自己修建了“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他大兴土木给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所以历史上也称秦始皇为暴君。不过,秦始皇也是非常勤勉的。他曾经五次出巡天下,于公元前210年的7月,在出巡途中,暴病死于河北的沙丘,终年50岁。死后葬于骊山脚下的陵墓之中。秦始皇帝陵南靠骊山,背面与渭水相邻。据史书记载:“骊山山南多美玉,山北多黄金。”秦始皇正是贪其美名而葬在这里的。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秦始皇陵,我们看到的这个巨大的封土堆,就是秦陵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陵墓的规模是相当浩大的,在当时修建这么巨大的一个陵墓,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骊山的河渠是南北方向流的,为了防止流水冲跨陵墓,将它们都进行了人工改道,改为东西向流,另外,骊山是一座土山,对当时修建秦陵来讲,就相当缺乏石料,需要从渭北等地运来。而当时没有先进的运输交通工具,这些全部都要靠人力来搬移,可见当时修建这座陵墓的艰难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一号坑的前锋部队。它一共是3排,每排70件,共210件。这些兵俑手中都持有强弓劲弩,都是以骁勇善战而著称于世的。他们在作战时都不戴头盔。头盔本来是作战时的一种最基本的防护装备,但是秦国军队规定一律不准戴头盔。所以历史上称他们为“科头”。由于“科头”不戴头盔便敢杀入敌阵,史籍上也称他们为“科头锐士”。从这些“科头锐士”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秦军的勇猛和善战了。在一号坑以北20米处,是秦始皇兵马俑的二号坑。它的平面呈曲尺形,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是由步兵、骑兵、车兵和混和兵种组成的军阵。他一共由四个小的单元构成。这四个单元可以有机的构成一个大的军阵,也可以分开成四个独立的小的军阵。在二号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陶俑,其中有将军俑、跪射俑、立射俑、骑兵俑、鞍马俑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一个从二号坑中出土的将军俑。将军在军队中具有特殊的身份,所以他处处显得与众不同。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指挥官.他手指前方,仿佛正在指挥千军万马如何作战。三号坑位于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25米处。它的面积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是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一共出土了四马、一车和68个陶俑。这些陶俑的排列形式与一、二号坑完全不同是他们都是面向内相向夹道式排列。他们手中所持的兵器也有不同。一、二号坑中陶俑所持的兵器有长射兵器和短射兵器;但在三号坑中只发现了一种无刃兵器——铜殳。铜殳是一种用于仪仗的兵器,证明这里可能是一个地下军队的指挥部。秦俑坑不仅是一座不朽的艺术宝库,而且还是一座巨大的秦代武器库。当时青铜铸造业已是十分发达,制造出了各种精良的武器装备,这也是后来秦军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就是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把青铜剑了。“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而得名。这把青铜剑已历经了2000多年,但是表面并没有生锈,至今仍然是锋利无比。在它刚刚出土时,专家们曾经用它一次划透了20张纸。即使现在的玻璃刀想做到这一点也决非易事。秦俑坑中出土的这些兵器,有相当一部分显示了当时兵器制造标准化已经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冶炼金属加工工艺以及技术标准化的管理水平就已经是世界第一流的了。好了,秦俑坑我们就先参观到这里,下面我将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铜车马展厅。如果说秦俑坑是大中显武的话,那么铜车马展厅就是小里透文了。1980年12月份,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的铜车马。按照当时的发现的顺序,它们分别被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这两乘车都是驷马单辕,呈前后纵向排列。前面的一号车为古代的“高车”,也叫“立车”,因为乘坐这辆车要保持站立的姿势而得名。一号车一共有1500余件金银饰件,显得华丽富贵。车上的这个华盖是敞开的,具有遮阳蔽雨的功能;也可以更好的向远处眺望,还可以随时对付突发事件。圆形的华盖与方形的车厢体现了古人的一种“天圆地方”的思想。这辆车上还配备有大量的武器。在车厢内的箭中还发现有盾牌一件。截止目前为止,它是首次发现的、秦代的,同时也是迄今考古发掘中出土年代最早的,而且是形状最完整的青铜盾牌。这一切都鲜明的表明了一号车是用来保护后面二号车安全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二号铜车马了。这辆车叫“安车”,因为乘坐这辆车温暖舒适而得名。这辆铜车马的主体是由青铜铸造而成,共有金银饰件1720件,总重量达7公斤.其制作工艺之高超和造型艺术之精妙令人赞叹不已。我们再来看一下二号车上的华盖。华盖的面积为平方米,这个华盖就像一个龟壳一样,俗话说的好:“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这表明秦始皇希望自己永远长寿。但是秦始皇当时乘坐的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安车。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的车队共有“九九八十一”辆车,而秦始皇乘坐的,则是由六匹马驾辕的一辆纯金的金根车。它可能也被作为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品埋在了秦陵的附近,说不定到不久的将来便会发现。希望到时候各位能够再来一睹皇家车队的迷人风采。谢谢大家!来源:考试大-导游资格考试篇2:秦始皇陵兵马俑解说词秦始皇姓赢名政,公元前259年出生与战国末期赵国的都成邯郸(也就是现在的河北)13岁嬴政继承了秦国王位,22岁开始亲自掌权,从236年开始,38岁的他先后灭掉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大诸侯国,与公元221年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秦王朝。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还统一了法律、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这些措施都极大的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不得不为自己修建一所陵墓,从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初即位开始修建陵墓和阿房宫,长城。共动用了70万行徒,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修建陵墓最多时动用了72万行徒,修陵时间长达38年之久。经过考古专家们的勘探、鉴定.秦捅馆内的1、2、3号坑被确认为案始皇棱的陪葬坑。从1974年到1979年,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在1号坑遗址上矗立起一座气势宏伟、结构科学的建筑物。这就是1979年10月对国内外游客开放的素兵马俑1号坑。3号坑在1989年9月27日对外开放。现在,在2号坑的遗址上,一座大理石建筑又落成了,它于1994年11月开始接待游客。经测量,1号坑东西长3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4260平方米。侗坑的最东端是3面向东的武士,每排7个,共210个捅。他们是部队的前锋。前锋部队的后面为部队的主体,他们被诽成38路纵队,站在11个坑道里。每个坑道都是青砖铺地,坑道内例的两边,每隔2米就有1根立柱。这些立柱支撑着木质屋顶,屋顶上是织成“人”字形的纹席.席上是土。整个坑道距地表5米深。另外,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备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他们分别是部队的右翼、左翼和后卫。现在,1号坑已出土1000多件陶桶。根据推剿.全部发掘完后.仅1号坑就将出土6000多个兵马桶。2号坑由车兵、骑兵和步兵构成的曲尺形方阵。估计可出土兵侗1000多件,车马和鞍马500多匹。2号坑占地6000平方米。它东面突出部分为一个小方阵,6334个弯兵桶组成。2号坑南部为64乘战车组成纳方阵,每排有8辆战车,共8排;中部为19辆战车和随车徒手兵涌;北部是战车和骑兵。北部是由战车6乘、鞍马和骑兵各124件组成的骑兵阵。3号坑位于2号坑西边25米处。它里凹字形,占地520平方米。在3号坑里,考古专家们只发现1辆战车和64件武士捅。它们两两相对站立,手捏仪卫兵器曼(sh6)。大多数考古专家认为,从这个坑里武士的排列方式和手中所握的兵器,以及该坑与秦陵的位置来判断,3号坑是整个军阵的指挥部。据估计,等1、2、3号坑全部开损后,将出土8000多件陶佰。这些佰相貌各异:有的沉稳刚毅,有的英勇果敢,有的慈善含笑。可谓杨杨如生,神情各异。因为,它们全是根据秦始皇彻林军中的将士们制作的,因此,在8000“地下御林军”中,弥绝对找不到两个相貌、形体相同的捅。他们一个个气废不凡,最重的有300多公斤,员轻的也有100多公斤,身高从1.7米到1.9米不等。秦兵马俑一经面世,便以其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倾倒了人们。秦俑艺术专家归结为大多精美。当各位游客一跨进兵马俑坑遗志大厅,由于面积的大和秦俑的大所产生的壮阔气势使人倾倒。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军阵场面,身高到2米左右的陶俑,米高2米长的陶马,如此高大的形象以及由大而产生的真实感受,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由于数量的多所形成的秦俑群雕,在世界雕塑史和考古发掘史上都是空前的壮举。谈到秦俑的精,大到陶俑/陶马本身的制作,小到盔甲/胡须/发髻等的刻划处处体现着精雕细刻。比如盔甲的刻画,不同的职位,不同的兵种配备不同的甲衣。不同甲衣的色泽/装饰/甲片的细密度又完全不同。说到秦俑的美,千人千面的陶俑形象之美,使人回味无穷。他们中间有气宇不凡魁梧稳健的将军俑,有威武刚毅身经百战的武官,更有神情各异生动传神的士兵。秦俑的烧制过程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模塑结合、分件制作、入窑烧成、出窑施彩”模塑捏堆贴刻画等泥塑激发在这里得到了充分运用。陶俑的制作工艺是俑头、躯干、手等分别制作,最后组装套用。尤其彩绘艺术表明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颜料。不仅在彩绘艺术史上,而且在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兵马俑的武士俑当年手中都配备实战的青铜兵器,目前已出土兵器4万件,他们种类齐全,工艺精甚,可分为三大类:1、短兵器2、长柄兵器3、远射兵器。他们的兵器大多是青铜制造,兵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把青铜剑,称为青铜器之冠虽然在地下深埋了2000多年,但是仍然没有生锈,至今锋利无比,光亮如初,一次能划过20张报纸经鉴定系铜锡合金,并含有10多种其他金属,表面有层10到15微米的含铬化合物氧化层。镀铬技术在上世纪30年代由德国人发明的,而我国在2000年前就掌握了铬盐氧化处理技术,实在令人叹服。游客朋友们:请大家一同随我去一号坑参观。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就是兵马俑一号坑了。它是三个俑坑之中规模最大的,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面积。据推算,一号坑大概有兵马俑6000多尊,战车50余乘,是一个战车、步兵混合编组的长方形军阵。大家看,这前面3排俑就是前锋部队,这些兵俑手中都持有强弓劲弩,都是以骁勇善战而著称于世的。他们在作战时都不戴头盔。头盔本来是作战时的一种最基本的防护装备,但是秦国军队规定一律不准戴头盔。所以历史上称他们为“科头”。由于“科头”不戴头盔便敢杀入敌阵,史籍上也称他们为“科头锐士”。从这些“科头锐士”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秦军的勇猛和善战了。大家看左手一排俑面墙而立,那是“右翼部队”;右手一排俑也是面墙而立,是“左翼部队”。俑坑的中部是战车和步兵组成的38路纵队,他们构成军队的主体。中间的军阵共分为11列,坑里共有10个隔梁,隔梁上面排放有棚木。大家看前面的这些俑都是完整的,但我告诉大家,兵马俑出土时都是被打破了的碎片,而且还伴有火焚的痕迹。这么大规模的破坏,在历史上是何人所为呢?有人说是楚霸王项羽,当然这个现在还没有定论。兵马俑的制作采取分体制作,比如踏板、脚、腿、上体、颈、
本文标题:秦始皇陵导游词(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955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