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河流教学设计最新4篇
河流教学设计最新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河流教学设计最新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中国河流教学设计【第一篇】中国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黄河”教学设计竹溪县蒋家堰中心学校段家炎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学生了解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黄河的基本情况;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的基本特征;黄河“地上河”的成因;怎样治理黄河;黄河的水能资源开发;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归纳黄河“地上河”的成因。、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看《黄河水系图》,寻找黄河的河源和入海口,上中游的划分地点,以及重要支流,让学生掌握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形成对黄河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源泉——黄河的崇敬;对黄河和“利”与“害”有一个辩证的认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2、如何治理“黄河”。三、教学难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与黄河水害的关系。2、黄河的治理措施。四、教学用具《黄河水系》图一幅,《壶口瀑布》、《小浪底水利工程》投影一幅,《黄河》钢琴协奏曲的磁带。五、教学方法讲述与引导讨论、读图相结合。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人类的文明史是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农业生产离不开水,因此择水而居便成为一种趋势。我们的祖先正是在河流沿岸流域开始书写人类的文明史。下面请同学们列举出四大文明古国的各自的发源地。(答略)好,刚才我们都说是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滔滔黄河。滔滔黄河一、黄河的地理情况(板书)2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母亲河,她无私的奉献一切而又给我们带来过深重的灾难。那么我们今天怎样正确的评价黄河呢?首先,我们先来了解黄河的地理情况。教师挂出《黄河水系》图,学生在地图获取下列信息:黄河的河源,流经省区市和注入海洋,上中下游划分的地点,主要支流、主要流经的地形区。著名的青藏高原雪山边绵,像一座巨大的水塔而成为许多河流的发源地。黄河和长江一样都发源于青藏高原,不过长江源于唐古拉山,而黄河源于巴颜喀拉山,它们仅是一山之隔,可算是同祖同宗。其长度5500千米,仅次于长江,是我国第二长河。黄河经过九折十八湾的艰难跋涉,最终在山东注入渤海。提问讨论:前面我们说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在这里我们能不能说黄河就是我们中国的第二大河呢?(引导学生从长度、流域面积、流量等水文特征进行讨论分析)经过大家讨论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黄河长度虽长,流域面积也仅次于长江,但流量还不及珠江,故黄河只能称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教师根据学生在图上获取的信息,归纳出:①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巴颜喀拉山、渤海)②黄河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③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旧孟津)1、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板书)2、黄河流经的省区(板书)3、上、中、下游的划分(板书)过渡了解了黄河的基本情况后,我们来听一段钢琴协奏由(教师播放)。学生沉浸在悲壮、激昂的调子中,教师提问:听了这段音乐后,黄河在你心目中有何整体印象(有学生答:黄河的咆哮;黄河的蜿蜒曲折;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那么黄河上中下游各段具体特征如何?二、上、中、下游各段具体特征学生阅读“黄河上游的峡谷”,随后教师归纳出上游特征:1、上游:河水清浅稳定(板书)黄河在冲出青铜峡后,河床平坦,水流缓慢,两岸有大片河滩平原,如银川平原、河套平原。看图提问:①黄河在哪一河段有较多支流?这对黄河含沙量起到怎样的影响。(答略)②在图中找到泾河和渭河,并讨论“泾渭分明”这句成语说明森林在环保中的作用(先解释成语的来源,然后引导学生作答,最后进行总结:森林是地球表面的绿色“地毯”,它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作用。事实证明:无林带坡地土壤仅吸收56%的地表水,当有10米宽林带时,有84%的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水,当林带宽达80米时,4地表水全部转化为地下水。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地表径流,达到保持水土的作风)。2、中游:接纳泾渭、泥沙大增(板书)中游段水位落差大,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教师投影出壶口瀑布)和三门峡,学生看图,教师提问。黄河下游流经什么地形区?(华北平原)3、下游:河床宽、水流慢、泥沙淤集,形成“地上河”(板书)。学生思考:黄河泥沙主要来自哪里?(中游黄土高原)提问:(1)黄河下游河段为什么会经常出现洪水泛滥?(在下游河段的地上河一旦决口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2)黄河下游的地上河是地壳运动的结果,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学生讨论、教师引导)三、地上河的成因古代的的黄土高原并不是现在的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这般模样,而是有较多的森林,有较茂密的草地。后来,随着人类日益发达的经济活动,对土地的开垦、对森林的砍伐,导致土壤侵蚀加剧,加上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遇到暴雨,大量的泥沙汇入黄河,进入下游河道,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在河床之上,久而久之,河床垫高,便形成了今日的地上河。请同学们看地上河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小黑板画出,图略)。俗话说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是指黄河经常决口改道。历史上,黄河曾多次迁徙改道,它北袭夺海河水,南袭夺淮河水,从5而造就了广阔的华北平原,使黄河沿岸的地形、地貌也随着黄河不断的决口改道而改变,如《水浒传》中著名的梁山泊已失去往日烟波浩淼的自然景观,如今已是烟囱林立,,四处原野。同时,每次决口改道都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黄河的整治做了大量的工作,终于使昔日黄泛区变成花果园。然而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因为黄河为害的根源仍然存在,所以我们今后的工作是根治黄河。四、根治黄河(板书)治理黄河,要讲究方法和途径,传说禹的父亲鲧采取筑路坝拦水“堵”的方法,虽有成效,但无法根治,治理了9年,也未能治理洪水,而禹是采取疏导的办法终于制服了洪水。那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根治黄河?首先让我们来给黄河“把脉”,然后根据黄河“病理”的临床表现,找出病根,再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这一内容以比赛的形式来完成,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比一比,看哪一组能做到药到病除)“诊治”黄河(板书)1、临床症状:下游地上河决口改道2、病因: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积3、病根:中游黄土高原水土大量流失4、处理药方: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如造林种草皮、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5、辅助“治疗”:在上游修建水库,使治沙和防洪并举。学生讨论,教师提问题:黄河为什么会断流?如何解决黄河断流的问题?黄河上、中游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却很大,流域内有很大部分地区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0倍以上。然而导致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近十几年来,随着上中游地区工、农业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开发时有发生,水土资源都严重超过了自身的承载力,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使原本并不丰富的黄河水资源变得更为短缺。黄河的断流使我们想到恩格斯的忠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所以我们应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关系。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如从1972年以来,山东省就因断流而造成350万亿元的经济损失)。所以我们应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关系。解决黄河的断流问题,一是要发展节水农业,实行喷灌、滴灌技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二是可以引长江上游支流的水入黄河,解决黄河断流问题。通过学习这一节课,使我们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好黄河生态环境是全民7族的责任,它关系到我们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今声势浩大的西部大开发也必须遵守这一自然原则。同学们,黄河给我们所带来的伤痛是沉重的,但是,我们应该有信心,使生病的“母亲”重新站起来,再现汉唐时代的历史辉煌,使之成为我国一个光彩夺目的地区。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信心?课后思考题:随着黄河流域的整治工作不断地深入,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河流专题复习》教学设计【第二篇】《河流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系、水文特征;2、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考纲要求1、河流的特征及影响因素;2、河流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河流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课程分析河流是自然环境的产物,是形成区域特征,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它影响甚至制约着人类生产和生活。因此了解世界主要河流,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是高三地理复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关于河流的内容比较分散,主要在区域地理中有所涉及。因此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对有关河流的问题进行较系统的探究,将世界主要河流的特征及相关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问题进行归纳,形成规律性知识,并对旧知识进行巩固。近年高考考查趋势高考命题多以我国或世界典型地区的水环境为依据,通过设计一些新颖的图表,考察不同地区,不同河流的水文状况及水资源特点。复习目标1、结合已学知识和运用相关图片,判断认识河流,使旧知得到复习巩固。2、通过分析河流的特征及成因,认识河流与自然地理环境间的关系,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案例和典型例题的解析,认识河流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密切关系及对人类影响的利与弊,感知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地理环境的地区差异,进而认识到人类在开发利用河流时遵循“因河制宜”的思想,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辩证地看问题的习惯。设计理念本专题采用诱思探讨教学法,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通过案例探究诱导学生分析思考,然后自己去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考虑的内容较繁多,因此建议学生采用提出问题---研究探讨---总结规律”的学习方法。考点突破一、河流的形成及其分类:1、形成:雨水落到地面、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径流,径流汇入河槽形成河流.2、分类:内流河(区)、外流河(区)3、我国内外流河(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二、河流的补给与径流量的变化:例题:(2012上海卷地理(五))下图表示某河流水文测站春夏秋冬四季气温、降水量和径流分配状况。11.该河流可能分布在A.恒河流域B.尼罗河流域C.长江流域D.亚马孙河流域解析径流为冬枯夏丰、春秋过渡,流域气温在0°以上,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选该地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是A.积雪融水补给为主B.雨水补给C.地下水补给D.湖泊水补给解析长江流域为季风区,应以雨水补给为主。选B13.该地河流的径流量最低的月份出现在月月月月解析由图可读为冬季的1月径流量最低。选A三、河流水文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水系特征:表述角度一般可从河流的长度、流向、河道形状(曲直)、水系形状、河网密度等水系特征与河流所在地形地势地貌关系密切,主要包括发源地与流向;长度与流域面积;河道形状(曲直)与流经地区地形地势有关;支流及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河段河床特征;流经省区、重要城市及流经地形区。水系形状是指河流的干、支流组成的形态特征,主要有扇形状、树枝状、向心状、梳状和羽状。向心状(刚果盆地、四川盆地);梳状(淮河);扇形状(海河);树枝状(长江、亚马孙河)。l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河流在山谷中发育,河流流经处的地势比两侧低。与等高线凸向相反。2.根据一条等潜水位线判定河流流向潜水位线的数值大小可以反映地势的高低,即潜水位随地势的高低起伏而起伏,等潜水位线的数值大表明地势较高。潜水与河流水的补给关系,可以通过作任意一条等潜水位线的垂线,由数值高处指向数值低处,若垂线箭头指向河流,表明潜水补给河流;若垂
本文标题:河流教学设计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007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