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危重患者整改措施【最新4篇】
危重患者整改措施【最新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危重患者整改措施【最新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门诊危重症患者优先处置措施【第一篇】门诊危重症患者优先处置措施为确保门诊危重症患者得到快速、有序、有效和安全的诊疗服务,尽最大可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特制定门诊危重症患者优先处置措施:1、建立优先处置通道:凡遇是指各种休克、昏迷、心肺骤停,严重心律失常,急性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垂等危重症患者,即可启动优先处置通道。2、门诊所有工作人员遇危重症患者,应实施“首遇”负责制,及时协助患者就近诊治,并通知门诊部。3、凡进入“优先处置通道”的病人,不需办理挂号、候诊等手续,立即给予抢救,提供全程服务。4、进入“优先处置通道”的病人,门诊各有关科室必须优先诊治和简化手续,各科室间必须密切配合,相互支持。5、立即通知急诊一楼、告知相关病情。危重症患者病情稳定后方可转运,转运过程中必须由相关医护人员护送,并做好交接记录。6、凡对进入“优先处置通道”的病人如有发现推诿病人或呼叫不应、脱岗离岗的个人和科室,除按规定处理外视对病人抢救的影响程序追究其责任。7、对群体伤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情危重者,门诊部在协调救治的同时要上报医务处,,必要时上报主管副院长、院长及卫生局。危重患者安全护理制度及防范措施【第二篇】危重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及防范措施1、危重病人应由高级责护负责,每班评估,包括一般情况、神经系统、精神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营养,实验室检查,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跌倒和坠床等。病情加重时再评估,对风险因素要进行防范,以保证危重病人安全2、责护和护士长掌握患者的病情、治疗、护理方案,并保正护理措施的落实3.危重病人入院、转科由所在科室护士先电话通知接收科室,并护送病人至病房。接收科室护士接到电话后立即通知医生,并准备好病床和抢救用品,做好病情及药品交接。4.危重病人出科做任何检查均应备好抢救物品、药品及监护仪由医护人员陪同。5.遇病情发生异常时,医生如果不在场,护士除立即通知医生外,应迅速根据患者情况采取抢救措施,如吸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及监测生命体征等。6.配合医生抢救时,护士应做到沉着冷静敏捷,并注意语言严谨,避免引起纠纷。7.对谵妄、躁动和意识障碍的病人,合理使用防护用具,防止意外发生。牙关紧闭抽搐的病人,可用牙垫、开口器,防止舌咬伤,同时暗化病室,避免外界刺激。8.抢救时,尽量避免家属在场,以免影响抢救工作进行,必要时通知家属,听取家属意见。9.做好跌倒,坠床等防范,床头挂警示标识10.落实分级护理制度,做好基础护理,严防由于护理不当引起的并发症。11.护士在工作中严格执行三查九对制度,准确执行医嘱,保证病人安全,保持工作连续性、严格交接班,确保安全。12.加强巡视病房,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通知医生并给予相应处理。13.及时准确记录病情,严禁对病历进行涂改、隐匿伪造、销毁等。14.认真做好新患者的入院介绍和安全知识宣教。15、保证患者床单位整洁,卧位舒适,全身清洁无异味。16、掌握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护理方案。17、掌握急救仪器的使用并了解其使用目的。18、认真执行疑难危重病人护理查房(讨论、会诊制度。危重患者管理【第三篇】阳泉市第二人民医院郊区人民医院危重患者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危重患者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关键。建立危重患者管理体系,是对危重患者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全方位的管理,促进各个科室之间工作的紧密配合,促进医疗工作质量持续改进。特制订本办法。一、急诊管理。1、急诊医师接诊危重病人时,应立即处置病人。院前救治现场及转运途中应进行简单、必要的处置,并向患者方交待病情;嘱咐调度员协调医院相关科室人员待命,及时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值班时间报告总值班、值班护士长,并酌情上报医务科、分管院长、院长进行全员调度进行抢救准备工作。目标:从患者进院到开始处置时间≤5分钟,急诊抢救患者立即处置。急诊输血时间≤30分钟;急诊死亡病历讨论时间≤1周、尸检病历≤2周。院前急救出车时间≤3分钟;急诊危重患者会诊到达时间≤10分钟。2、急诊医师在处置病人时,如遇有疑难急诊患者应立即请上级医师或相关专科医师会诊,上班时间应10分钟内(晚上15分钟内)到场参加会诊,以免延误诊治。严格落实针对急诊患者的各种会诊制度。特别是针对多系统疾病和复合伤及需要多学科协同抢救治疗的患者,各相关科室必须严格按规定参加会诊,不得互相推诿。收治患者有不同意见时,由医务科或总值班决定收治至适当科室,相关科室应无条件服从,不得互相推诿。3、重大抢救、突发医疗事件、群体性及特殊事件必须立即报告科主任,并报告医务科(总值班),以便协调全院进行抢救。4、医务科每年定期组织医务人员急诊知识、急诊技术操作和急诊应急能力的培训和检查,加强急诊科技术质量的管理。急诊科应加强“三基”及各种急救技术的培训,使每一位急诊科医生都能熟练处理急诊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并能熟练掌握气管插管、除颤、CPR以及外伤的止血、包扎、固定和转运以及急诊监护仪、呼吸机的使用等。二、住院管理。1、住院时急诊医师应与病区医师进行面对面交接班。2、患者到达病区的处置时间争取达到以下目标:危重患者立即处置;急诊输血时间≤30分钟;急诊手术当日实施,抢救手术≤1小时实施;危重抢救患者会诊到达时间≤10分钟。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佳的危重患者经治医师应立即报告上级医师或科主任,上级医师、科主任应在1小时内组织科内、科间会诊,科间会诊未解决问题的,随时报请院内会诊(办公时间报医务科,非办公时间报总值班);疑难患者应在6小时内组织院内会诊;危重患者抢救到场时间≤10分钟;危重患者抢救记录6小时内补记;首次病程记录8小时内完成,住院病历24小时内完成。死亡病历讨论时间≤1周、尸检病历≤2周。3、科主任主持的危重、疑难患者科间或院内会诊,尤其是ICU患者,办公时间相关科室主任参加,非办公时间由值班医师参加。4、科主任要加强科室的管理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科主任将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诊疗常规落实到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上,严防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减少医疗纠纷,确保医疗安全。对危重患者,科主任要积极主动做好科间配合和协同抢救治疗,不允许出现互相推诿和延误治疗等情况。5、规范医技科室检查项目,明确危重患者辅助检查出报告的时间,凡经治医师在检查项目申请单上注明危重病人字样的,B超、心电图现场出报告;常规化验20分钟出报告;X线、CT半小时出报告。检验科急诊检验项目必须满足临床要求,不得推诿。三、目标管理。1、要求急诊科统计各项指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危重患者入院至接诊时间、首诊接诊至开始治疗时间、确定住院到实际住进病房时间、确定手术至开始手术时间、确定输血至开始输血时间、确定影像等辅助检查至出报告时间,并作为危重患者常规统计指标纳入质量管理要求。对所有的死亡病历均在院内和科内做好讨论、分析和总结工作。2、对上述各项指标定期进行分析,对影响上述指标的关键因素及时进行整改,完善危重病人的抢救管理制度和流程,进一步提高危重病人管理的水平和抢救难力。3、每例危重病人抢救结束后均要进行分析评估本次抢救的效果,总结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以利提高抢救危重病人的能力。危重患者护理常规危重患者护理常规总结【第四篇】危重患者护理常规2012危重患者护理常规总结危重病人护理常规1.根据病情,准备好所需物品和药品。2.根据病情给予监测护理。3.持续心电监测,定时观察记录神志、瞳孔、面色、心律及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4.保持气道通畅,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给予气道湿化和适当吸氧,持续监测氧饱和度。对人工气道病人,按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护理常规护理。5.留置导尿,维持各引流管通畅,准确记录24h出人量。6.根据医嘱确定饮食种类、方式。7.熟悉病情做好基础、生活及心理护理。8.建立、保留静脉通道,备齐急救物品、药品。9.及时留送检验标本。10.严密观察病情,认真做好记录。病情如有变化,应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处理。11.根据病情确定各种监测仪报警上下限。12.对使用呼吸机病人,严密观察记录各种参数,发现报警,及时处理。13.按医嘱设定电脑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参数,根据病情需要作及时调整。i4.对于动脉插管、深静脉置管,使用Swan-G~导管和心内膜临时起搏电极导管的病人,应定时用一25IU/ml肝素溶液冲管,加强局部护理和观察,及时记录有关参数。
本文标题:危重患者整改措施【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017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