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 初中历史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
初中历史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的《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请参考下载吧。初中历史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一教学目标㈠知识与能力:知道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的相关史实,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㈡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三次改革和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特点,学会用比较和联系的观点审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理路;通过阅读有关苏联经济的史料和评论,学会用历史和辩证的眼光看待苏联经济发展历程。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掌握、了解苏联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能照搬教条,要符合本国国情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经验教训,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建设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教学难点苏联的解体及其带来的启示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看一段有关“苏联兴亡”的历史视频教师顺势导入:一战期间,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最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19世纪社会主义空想由理论变为事实。那么这个国家在经历了列宁和斯大林的辉煌领导之后,又经历了哪些曲折的改革,最终却把苏联引入了死胡同,最终解体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课件演示相关图片,辅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师解释事件原因,分层解析,学生“动脑筋”)一、一个跛足的巨人教师呈现三则材料,学生分析解答总结。1、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材料一截至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50到100年走完的路。——周尚文主编:《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材料二他(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生分别回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获得超强的军事实力!2、辉煌的背后到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苏联的人均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还不足沙皇时代的水平。——陆南泉《斯大林模式为何被抛弃》,《人民论坛》2011年7月(上)生分别回答:(1)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短缺(2)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师生总结出:斯大林模式忽略本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逐步走向僵化教条,改革势在必行!二、困境中的尝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斯大林模式与三次改革的异同点,使学生理解三次改革的突破点与最终的失败原因。1、尝试一、赫鲁晓夫改革斯大林模式特点:1)经济: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否认市场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2)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赫鲁晓夫改革:农业:①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②扩大企业的自主权③开荒扩产,种植玉米运动。工业:央企管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扩大管经权政治: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教师引导学生从农业方面的第二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是对所有制的突破;工业方面的扩大管经权是对指令性计划突破等等,政治上,突破个人崇等等,学生认识到”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从总体看他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他的改革只是“头痛医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的问题。liuxue86.com2、尝试二、勃列日涅夫改革斯大林模式特点:1)经济: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否认市场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2)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重点: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依旧是“脚痛医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之后经济陷入停滞,比例失调严重。1、尝试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斯大林模式特点:1)经济: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否认市场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2)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实施根本性变革: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后转向政治改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①从根本上突破了旧体制;②重点发展重工业,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③经济不断滑坡,生活水平继续下降。结果:改革背离了方向,导致苏联亡党亡国三、超级大国的殒灭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辞职。1991年底,苏联解体。四、多个视角论成败视角一材料一:到70年代,一个庞大的“特权阶层”形成。……他们掌握着各级党、政、军领导机构和企业、农庄的绝对领导权。……他们不以享有比一般规定的高级干部待遇还要大得多的特权为满足,还以各种方式侵吞国家财产。——《俄国史》材料二苏联解体时,苏联社会科学院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仅占7%,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苏联的败亡败在了忽视党的自身建设上,败在了丧失民心上!视角二材料一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电冰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情况则更为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0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00、116页材料二1988年,苏联资金的90﹪给了重工业,食品工业只占6.3﹪,消费品工业仅占3.7﹪。据统计,1990年头10个月,苏联在1200种基本消费品中,有1150种经常断档缺货;在211种食品中,有188种不能自由购买。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得出:苏联的败亡败在了体制弊端长期得不到解决上,败在了改革者的决策失误上,败在了忽视民生上!启示:要处理好农重轻的比例关系;要始终关注民生.视角三材料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从中你能得到哪些启发?生: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必然充满着艰辛、复杂和曲折!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不是唯一的!苏联改革的失败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五、为国家民族做出选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从列宁和斯大林的改革中吸取有益做法和理念,改革要适应时代要求;又要吸取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中的教训,改革要彻底;同时我们要警惕戈尔巴乔夫式的改革,不能背离改革方向。同学们,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社会里,让我们努力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课后习题1、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首次冲击的是A、赫鲁晓夫改革B、勃列日涅夫改革C、戈尔巴乔夫改革D、邓小平的改革开放2、对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评价不正确的是A.使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B.使国家权力分散C.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D.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3、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八o一九事件”。下列对此事件叙述正确的是()A.它试图使苏联摆脱危机B.“八o一九事件”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C.通过政变戈尔巴乔夫强化了国家领导权D.没有“八o一九事件”,苏联就不会解体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把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整理线索认识经过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比较成败认识规律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情感态度价值观唯物史观苏联的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知识迁移情感升华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中历史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二目标知识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引导学生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过程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发现问题,组织学生带着问题查资料,寻找问题答案,使学生获取学习历史的方法。学习中应结合地理知识,引领学生利用地图进行学习。情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意义,从而使学生的爱国热情转化为自信、自强、奋发创新的动力。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时期改革。教学难点苏联的解体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课新课:教师可以结合本课的引言,提出问题: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引起学生兴趣,并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一、赫鲁晓夫改革1赫鲁晓夫简介:在学习赫鲁晓夫改革这一重点内容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可先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史上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尼克松“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时的讣告2赫鲁晓夫改革:?然后具体学习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关于苏共“二十大”的小字内容,提出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学生回忆、思考。学生阅读资料,了解赫鲁晓夫。学生阅读小字内容,思考问题,个别学生发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理解赫鲁晓夫改革打基础。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可以请两位学生来描述一下两张教材插图,让学生从中充分获取信息,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中的两项重大措施(种植玉米和垦荒)。然后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讨论“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改革是失败的?”3勃列日涅夫改革:对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教师可依据教材小字内容介绍,使学生能较好地衔接前后历史,不必补充。二、苏联的解体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教师提问: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什么改革作为重点?教师提问:经济改革效果不佳,为什么?教师总结:没有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予以重点调整。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组织学生观看反映当时苏联人民生活的图片。然后教师讲述有关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简要内容。使学生了解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方面改革措施。2苏联解体教师先播放一段反映这一事件的历史纪录片,然后结合动脑筋中的题目“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全体同学讨论。建议教师讨论总结时可以适当补充对苏联解体原因分析,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关于解体过程及结果,可使学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1991年12月底,苏联正式解体。教师提问:社会主义的苏联经历了69年之后正式解体,它的解体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那么解体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历史原因、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三、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由于客观、主观因素改革失
本文标题:初中历史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028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