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历史选修2教案范例历史是人写的。既然是人写的,就会掺杂着人的情绪、情感、喜怒哀乐。所以我们看到的历史文字,都是掺杂了人们情感的历史。以下是网友整理的历史选修2教案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历史选修2教案范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品味、判断、讨论、交流中享受学习过程,同时也将观察、比较、探究等方法运用贯穿其中。教学重点宋代的服饰;瓦子教学难点瓦子与城市繁荣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破题导入:同学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宋朝的建立和局部的统一,消除了晚唐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宋代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奠定了今日人们生活方式的基础,宋代人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二、过渡:由于宋朝社会生产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使得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节庆等社会生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1.那时服饰上发生了哪三个方面的变化?(官员服饰——从节俭变为奢侈;劳动者服饰——受少数民族影响,小袖狭身的短衣;陋习——妇女缠足。)2.那时南北方在饮食上有什么区别?(肉食——北宋羊肉为多,南方吃鱼多;主食——北方以包子等面食为主,南方以腊八粥等米食为主;饮茶——“斗茶”习俗和“献茶”民俗。)3.请联系63页图文和83、84页《清明上河图》回答:宋代“市郊村野”和“都市街景”图里的住房有什么不同?(“市郊村野”的房屋布局稀疏、茅草结庐——简朴;“都市街景”的房屋栉比鳞次、楼阁轩昂、陶瓦盖顶——豪华。)4.宋朝有哪几类代步的工具?(牛、驴、轿,其中的轿子从唐朝的步辇演变而来。)5.当时还有什么便利人们出行的条件?(“邸店如云屯”。)(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1.瓦子里为什么很热闹?(它是人们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有演出的“勾栏”,有交易的摊位,还有各种服务行业,增添了城市的生气。)2.今天哪些重要的节庆活动在宋朝就有了?(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3.宋朝贴“桃符”的习俗后来演变成什么?(贴春联。)历史选修2教案范文2课程标准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第2课。本单元主要讲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是如何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改革开放的成功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改革开放分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而本节课讲述的正是对内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前一部分的学习,对我国建国后经济建设有了一定的理解,并能形成正确的评价体系。但经济史涉及的专有名词多、内容相对枯燥,学生一般不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既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总结专有名词,还要采用一些实例加深学生理解,引起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了解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掌握国有企业改革。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经济方面的专有名词比较多,初中生不易理解。教学过程:邓小平曾8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并在1978年和1985年,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那么中国的1978和1985年发生了什么事,使我们不仅改变了中国,还获得了世界对我们的认可呢?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先来看看1978年的中国,回忆下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哪些大事件?学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学生:1、把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实行改革开放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他们的领导下,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那么改革前的我国经济状况如何呢?学生:计划经济,人民公社化运动。教师: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发言后,让学生读课本39页“相关史实”第一段初步了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然后展示两则材料,由学生进一步总结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教师总结:我们大家可以看到人民公社化运动已经严重束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实施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降低,消极怠工,致使农业不景气,粮食产量少,人民生活极端贫穷,甚至连吃饱饭都成为了当时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迫在眉睫。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38页两段的内容,并总结出我国改革的目的以及如何开始实施的。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3.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4.实施:安徽凤阳小岗村我国最早开始进行农村改革的是安徽凤阳小岗村。1978年的安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粮食产量严重减产,而小岗村更是穷的响叮当。小岗村从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间,人均收入不足20元,口粮只有百余斤,有一半多的人在外地讨饭。十年间,小岗村没有向国家交过一粒粮,集体的公共积累只有几间空落落的牛屋和一张犁、一杆秤、一只斗。每年打谷场的磙子一停,社员们只能去要饭。生产队队长严宏昌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就是让人人都能喝上一碗稀饭。(出处:《中国历史教师用书》八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1978年11月24日的夜晚,小岗村各家的户主秘密开会,全队20户除了有两户仍在江西要饭,其余18户全部到场。我们现在看到的照片就是当时18户经过协商,共同签字画押的“协议”。我们一起看下它的内容,总结下这18户决定了什么?学生:分田到户。教师:什么是“户”?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这里指以家庭为单位教师:再看看这个协议,分到田的农民有什么责任吗?学生: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教师:很好,在获得土地的同时,农民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完成粮食任务上缴公粮,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自负盈亏。教师:我们回忆下,我国当时的土地制度是什么?学生:社会主义公有制教师:那么分田到户,在当时允许吗?学生讨论发言:不允许,当时我国的农村还是人民公社,土地和其他的生产资料都是集体的。教师:对,在当时“分田到户”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是贫穷的小岗村已经没有出路了,这是村干部能想到的方法,与其要饭、等国家救济还不如放手一搏,正如这份协议中写到的“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到18岁”。这是朴实的农民为了生存,为了不再忍受饥饿铤而走险,18户农民压上所有的身家性命,按上血手印,分田到户。而这份“沉甸甸”的承载着18户农民所有希望的协议,成为了我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那么“分田到户”的小岗村收成怎么样呢?之前的小岗村“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分田到户后,小岗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老老少少每天都忙碌在自己的土地上。实行“分田到户”后的第一年这个从未向国家交过1斤粮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了粮、棉、油,并还清了20年来的贷款。小岗村人第一次有了粮,有了钱,第一次吃饱了肚子。随着小岗村的成功,凤阳县各个地方纷纷开始实施“分田到户”,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凤阳县从1978年开始三年不断地增产。而这小岗村18位“敢为天下先”的农民成为改革的真正实践者。在今年12月我国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这18位农民被评为“改革先锋”。5.发展进程1978年小岗村的农民为了摆脱贫穷大胆的尝试“分田到户”,如同一声惊雷响彻神州。在中央的肯定和支持下,我国确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方案,并推广全国。到1983年改革“遍地开花”,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究竟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呢?6.定义“家庭联产”说明了其组织形式是以“户”为单位进行的,“承包”指的是农户与集体达成协议将土地等生产资料进行承包给农户,而“责任制”是指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自负盈亏。那么我们考虑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土地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把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进行改革,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农民有了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极大发展。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下,农民的责、权、利分别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后指出:责——自负盈亏权——土地的使用权利——农民的既得利益正如农民所言:“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仍然公有制,农民获得的只是使用权。7.深化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粮食产量节节攀升,农村经济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也使一大批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始从事工业和加工业,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我们大家熟悉的美的、容声、隆力奇、万家乐等都是乡镇企业的佼佼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民致富和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道路,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幅图表是我国从1976年到1984年粮食产量的数据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我国农业经济飞速发展。我国不仅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而且粮食实现了出口。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我国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先看课本40页的“材料研读”,研究下当时我国城市存在哪些问题,并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学生总结:政企不分、平均主义严重还有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我们来看几个材料,具体了解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1.存在的问题这幅图是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的头条,福建五十五位厂长和经理联名写信给省领导,呼吁:请给我们“松绑”。为什么要用“松绑”一词呢?我们来看材料一,并指出国有企业存在什么问题?政企不分。政府对企业的过多干预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我们再来看材料二,我们去购物,每样商品都有它的价格,厂家制定价格的依据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价格是根据商品成本、市场需求、产品质量等因素制定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我国的国有企业却是由政府定价,完全忽视市场规律,甚至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企业的销路完全由政府解决,毫无压力的工厂任务只有一个:完成生产任务。在这样的政策下,企业毫无动力,产品、技术不进行更新换代,企业缺乏活力。再加上当时的国有企业普遍采取平均主义、“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工人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材料三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工人毫无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我们通过对以上几则材料的解读,总结一下:当时城市经济体制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明确:政府——政企不分管得多企业——毫无自主权,在政府这个大伞的庇护下不作为工人——干多干少一个样,缺乏积极性,如一潭死水。正如课本上所说:“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而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2.提出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此次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城市。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城市经济体制主要存在着政府、企业和工人之间的一系列问题,那么城市要想发展最重要的是做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政府要放权,企业、工人必须调动起积极性,所以对症下药,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本文标题:历史选修2教案范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038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