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 科学小院士先进事迹【通用4篇】
科学小院士先进事迹【通用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科学小院士先进事迹【通用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黄本立院士先进事迹简介【第一篇】黄本立院士先进事迹简介黄本立,中国科学院院士。主攻原子光谱/质谱分析。已在该领域发表论文逾200篇,出版专著有“AnAtlasofHighResolutionSpectraofRareEarthElementsforICP-AES”(2000,合著)、《发射光谱分析》(1977,1979,合著)、《混合稀土元素光谱图》(1964,合著)等十余部。六十年多年来一直从事原子光谱分析研究,在原子发射、原子吸收、原子荧光和激光光谱分析的理论、方法、应用和仪器装置等方面为我国的原子光谱事业的开创、发展以及多层次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大的成绩和贡献,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原子光谱分析学术带头人。黄本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先后建立了球墨铸铁、黄铜的定量分析和石墨、锌等样品的定性分析方法,并为有关工厂培养干部、下厂安装、建立光谱实验室,把光谱分析推广到工厂去。1954年为中科院举办“光谱分析学习会”讲课,负责实验课的设计、安排和辅导学员的学习。该学习班近70名学员,目前分布全国科学院各所、大专学院及部委,均为我国分析化学尤其是原子光谱分析届的老前辈。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为冶金部建立了钨矿中微量铍的化学光谱测定方法,并分析了一批重要样品;在钼矿半定量分析新方法研究中,发展了国外提出的“数阶法”,提出了“接线法、”“内标法”,提高了“数阶法”法的准确度,扩展了单根谱线的分析浓度范围。1957年,建立了分析高纯物质用的热空心阴极装置,提出了该装置气体循环系统用的高效汞汽喷射泵,以及分析难熔粉末用的“双环槽电极”等新器件。1957年创立了一种可测定包括卤素在内的微量易挥发元素的新型双电弧光谱分析光源,这项成果在国内外多次获得好评和被采用,被国外著名光谱分析家誉为“最完善的双电弧光源”。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首次在国内建立了原子吸收光谱(AAS)装置并发表国内首批AAS研究论文。在国内起了倡导作用。1975年起从事新型光源感耦等离子体光谱分析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和中科院重点科研项目,从事环境分析方法研究和我国第一批固体环境标准参考物质的ICP-AES定值分析工作,以及松花江水系环境背景值及环境保护的研究。他所研制的使用样品量和一般的雾化器一样、但可同时测定氢化物元素和非氢化物元素的新型雾化–氢化物发生装置,使氢化物元素的测定灵敏度提高了20倍,而非氢化物元素的灵敏度则保持不变,从而获得一项中国专利。上世纪80年代末,建立了流动注射电化学氢化物发生法,使氢化物发生法可以不必使用硼氢化物。该项成果于1991年在国际光谱会议上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同行们的诸多关注,多个小组追踪研究。新型仪器的研究工作还包括:用摄谱仪改装的光谱分析光电装置(1958);一种以复合光积分光强控制摄谱曝光量的装置(1963);X线激发光学荧光光谱仪的设计(1971);国内首台钽舟无焰原子吸收装置(1972)。强电流微秒级脉冲(HCMP)供电的空心阴极灯原子/离子荧光光谱的研究(1990起),使普通的商品空心阴极灯(HCL)的离子谱线发射强度比常规脉冲供电时提高2-5个数量级,而原子线(特别是激发能较高的)的强度也有所提高。此项工作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数次作特邀报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重视;1996年国家基金委对该课题进行验收时,专家评议认为该工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黄本立曾任中国化学会24届常务理事长;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光谱学会副理事长;《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主编,《分析化学》、《分析科学学报》、《分析试验室》、《冶金分析》、《化学进展》等十多种国内期刊编委或顾问,SpectrochimicaActaPartB(1985-1995)、ICPInformationNewsletter(1981-)、AnalyticalSciences(2000-)等国际期刊顾问编委或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析与环境化学学科评审组成员(1992—1995);何梁何利基金科学奖学科(专业)组评审委员;福建省政协第六、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务。多次担任国际会议主席,三十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作大会报告或特邀报告。附黄本立获奖情况:负责或参加的获奖科技项目:1.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84年,第二松花江无机污染物分析方法研究及水质调查。2.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84年,第二松花江无机污染物分析方法研究及水质调查。3.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5年,环境污染标准分析方法及环境标准参考物质的研制。4.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光谱感光板测光自动化。5.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环境标准参考物质河流沉积物81-101的制备和元素定值分析。6.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环境标准参考物质西藏土壤83-401的制备和元素定值分析。7.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三江平原土壤微量元素及微肥效益的试验研究。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87年,环境污染分析方法的研究及其标样的研制。9.厦门大学第七届“南强奖”一等奖,1991年。10.中科院长春分院自然科学三等奖,1993年,ICP进样方法及其过程的研究。11.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95年,流动注射(FI)在原子光谱分析中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第5完成人)12.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流动注射在原子光谱分析中应用的技术、新方法。13.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智能原子光谱分析理论与技术。(第5完成人)14.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微秒强脉冲辉光放电及其在质谱/光谱材料分析中的应用。(第1完成人)15.王丹萍科学技术奖,2001年,微秒强脉冲辉光放电及其在质谱/光谱材料分析中的应用。荣誉称号:1.获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8年2.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优秀专家”称号,2002年3.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4.获国务院“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年5.获第四届亚太冬季等离子体会议“原子光谱分析终身成就奖”称号,20106.在IUPACICAS2011国际分析科学大会上,被日本分析化学会授予“日本分析化学会荣誉会员”,2011年7.荣获“第八届全国健康老人“称号,2013年北京大学姜伯驹院士先进事迹材料【第二篇】北京大学姜伯驹院士先进事迹材料姜伯驹,1957年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数学学院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至1998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1995年至2000年任教育部理科数学与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他是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拓扑学家、成果卓著姜伯驹院士在数学上的贡献主要在拓扑学方面。1962年他开始研究不动点理论,这是关于方程的解的一种一般理论。1964年,他通过研究基本群的一个子群,有效地计算了一类较为广泛的空间(包括李群)的Nielsen数。这一工作迅速引起国际拓扑学界的关注,重新激活了Nielsen不动点理论。从此人们把这一子群称为姜群,把姜群与基本群重合的空间称为姜空间,像Nielsen数、Reidemeister迹一样,姜群、姜空间成为了不动点理论中的常用术语。1978年以后继续研究,主要在低维拓扑学与不动点理论的交叉领域,运用低维拓扑学的理论和方法全面地解决了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尼尔森不动点猜测”,这一成果得到国际学界的广泛称道。他把尼尔森不动点理论推广到周期点,并且关注低维的动力系统的研究。1983年美国数学会出版了他的专著《尼尔森不动点理论讲座》,这本书代表了当时不动点理论研究的最新水平。姜伯驹院士在不动点理论领域的成就使他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多所大学、研究所邀请他去讲学。1988年春,他主持了天津国际不动点会议,并主编该会议的论文集。1990年夏,他被特邀为夏威夷国际拓扑会议的主要演讲人之一。2004年分别在加拿大举行的尼尔森理论会议和大阪举行的KOOK国际论坛上作大会报告,同年在上海举行的杨武之论坛上做了特邀报告。2005年在德国举行的流形及其映射国际会议上作大会报告。他还是1992年美国数学会暑期讲习会不动点理论专题组的组织者之一。姜伯驹卓越的工作多次受到嘉奖。1982年与1987年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88年获陈省身数学奖,1990年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2002年获华罗庚数学奖,2009年获国华杰出学者奖。二、教学名师、德高望重姜伯驹院士已在北京大学执教五十余载,一直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坚持授课。他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始终强调“我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搞一些研究。”尽管兼职多,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繁忙,负担的研究工作也很重,但他从不因此而占用上课的时间。姜伯驹院士讲课有三个特点,其一是有学者风范,其二是平易近人,其三是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十分令学生欣赏。他对自己的讲授总是精益求精。有的课尽管他已讲过许多次,但每一次都有大的修改。姜院士上课用的讲义是他自己编的,但在课堂上他从不照本宣科,总是高屋建瓴,对所讲的内容进行整理加工,表达叙述非常讲究。每个概念的来龙去脉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深奥的理论经他讲解既明白易懂,又不失深刻性。经常提出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他一向反对照本宣科,也不相信有万能的教材或教学软件。他认为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还要能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情况把自己的体会传达给他们。姜伯驹院士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的“同调论”课程,深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03级的一位学生对姜伯驹院士课堂教学的评价说:“清晰且具有条理的板书和讲义,细致而又生动的讲授,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并且经常提出有趣的问题来激发我们的思考。”姜伯驹讲课严谨认真、循循善诱是有口皆碑的,有学生形容:“姜老师的课堪称完美。”一位数学学院的本科生说:“姜老师是我们学院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我非常喜欢听他的课。最令我们感动的是,姜老师身为院士,科研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仍坚持关注学生作业批改情况,目的是从中找出具有共性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方法。”对于学生的很多问题,姜院士每次都非常耐心地给学生解答。有一次,因为有些同学上课迟到,没听到前半部分,于是对后面讲的上同调环的计算的几个例子不太懂,下课后又去问了他一些问题,姜院士不厌其烦地进行了讲解。他一向关心数学教育的改革,特别是数学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更新。在系领导的委托和支持下,他组织了一个教改研讨组,收集国外的优秀教材和有特色的教学计划进行研究,并安排教改试验,推动了数学系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北京大学的“数学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他是前期的负责人。姜伯驹院士品质高尚,待人诚挚,治学严谨,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2006年,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2007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8年荣获北京市教师的最高荣誉奖项——北京市人民教师奖。三、甘为人梯、桃李满园姜伯驹院士俯首甘为人梯,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数学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姜伯驹培养了数十名硕士生和博士生,倾注了大量心血。姜伯驹继承了他的老师江泽涵先生甘为人梯的精神,他培养人才不拘一格,非但不要求学生因循导师,还鼓励学生另辟蹊径,自主创新,他又总是对学生的研究工作给予最宽松的环境和最无私的帮助。在姜伯驹的帮助和影响下,一批青年学生赴美留学深造,并都已取得很好的成果。他们中的一些人,如他的学生王诗宬、段海豹、周青等已陆续学成回国。王诗宬于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卓有成就,造就了国内拓扑学领域生气勃勃、后继有人的局面。王诗宬院士在谈到姜老师时说道:“姜先生做事一向认真,他把解答学生的疑
本文标题:科学小院士先进事迹【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079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