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综合分析近几年各地高考理综试题生物部分,本章有以下高考命题规律。1.命题内容:近几年高考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意义以及维持机制和内环境的组成、理化性质以及相互转化关系。2.命题形式:纵观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本章知识的主要考查形式选择题和简答题均有出现。3(1)作选择题单独考查时,主要涉及内环境的概念、物质(2)作简答题考查时,主要与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例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从近几年高考情况来看,4.(1)本部分的高考命题很可能以与人体健康、生产生活实际关系密切的热点问题为背景,考查学生在新情景下分析、判断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如肾炎、肝炎、恐惧等引起的(2)本章内容依然以生活实例或图、表、曲线为载体,考查对相关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理解应用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特点和规律,本章的复习备考策略如下。1.知识方面:(1)建立概念的联系:淋巴、组织液、血浆三者之间组(2)注意知识的综合:复习时要从分子水平、器官水平、生态系统水平上,进行联系综合,2.能力方面:利用图表突破,利用细胞内环境的局部模式图、系统的功能联系图展开对相关概念的学习和记忆。课标高考生物试题对本章的能力考查,集中在理解、分析能力,因此除了掌握基础内容外,还应加强对文字信息、模型图以及曲线图等的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一、体液、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1.体液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1)人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2)根据体液在细胞的位置不同,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3)细胞外液包括三种成分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多,约占体液体积的2/3。细胞外液约占体液体积的1/32.内环境的概念血浆、组织液、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通常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及作用1.血浆成分分析2.理化性质(1)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大小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决定,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和Cl-(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3)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3.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三、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3.内环境稳态调节能力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者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4.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是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实现的。5.(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内环境失去平衡,人体会出现新陈代谢紊乱,健康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1.(1)所有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进行着物(2)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只能直接在水环境中生活,从水(3)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中,人体内大多数细胞液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2.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1)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2)毛细血管动脉端血浆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大部分能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3)少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4)体内细胞只有经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1)营养成分:氧气、水、无机盐、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2)调节成分: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3a.常考的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物质:细胞内酶类(过氧化氢酶、DNA聚合酶、呼吸酶等)和血红蛋白;细胞膜上载体蛋白、受体蛋白。b.人的呼吸道、消化道、膀胱等由孔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不属于体液。c.内环境是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单细胞生物可以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没有细胞外液组成的内环境。下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①中含有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等物质C.①④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④组成;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①血浆的成分;①中的大部分物质可以进入②,但淋巴不能回流变成组织液,即④中的物质不可以进入②;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作用1.渗透压(1(2)成因:(3)血浆中蛋白质浓度降低或组织液中蛋白质浓度升高,会导致血浆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常见情况如2.(1)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2)维持因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NaH2PO4—Na2HPO4(3)维持酸碱平衡的体系:主要由Na+、K+、HCO3-、HPO42-、有机酸和蛋白质构成,它们均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可以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如下图所示)。3.温度(1)人体的温度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容易测量,所以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正常情况下,体温会因年龄、(2)人体细胞外液(即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是37℃(3)体温高低比较: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4.作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与内环境直接进行物(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各个器官、(3)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5.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基础及调节机制(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2)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3)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这四个系统是对于外界环境与细胞代谢进行物质交换起着最重a.输液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其所提供的渗透压与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酸性或碱性太强也会对内环境pHc.渗透压包括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含以K+)和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含以Na+),注意区分。(2012·海南高考卷)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C.血浆中的HCO3-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组织液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时,细胞失水,A错误。细胞呼吸包括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二者均发生在细胞内,B错误。血浆pH的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C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错误。C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1.(1)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这四个系统对外界环境与细胞代谢进行物质交换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这四个(2)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参与。首先氧气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肺泡,然后扩散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借助血液循环从毛细血管扩散出来,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参与物质的氧化分解。(3)各种营养物质必须经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才能进入循环系统,然后经循环系统的运输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周围的组织液,(4)二氧化碳的排出过程与氧气的进入过程刚好相反。(5)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必须先进入组织液,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后,借助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或皮肤排出体外。2.(1)渗透压的平衡。当患肠胃炎时,我们常常感到四肢无力,其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无机盐,使渗透压平(2)血糖的平衡。当我们长时间没有进食时,常感到四肢无力、头晕眼花,这是由于葡萄糖供应不足,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而引起的。(3)体温的恒定。当我们感冒发烧时,食欲低下、精神不佳,这是由于体温升高,影响了消化酶等各类酶的催化3.(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①只有内环境的血糖、氧气等物质含量在正常范围内,②只有内环境的温度、pH等在适宜范围内,与细胞代(2)内环境失去平衡,人体会出现新陈代谢紊乱,健下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升清水及饮1升生理盐水后的尿生成速率。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饮清水后约1hB.饮清水后0.5hC.在3hD.3h抗利尿激素调节人体的水平衡,当人体内的抗利尿激素的浓度降低时,人的尿量增加。据图可知,A、C两项描述正确。饮清水后0.5h,尿量大量增加,人体内的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B项正确。3h后,尿生成速率趋于稳定,两条曲线将可能重叠。D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1.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2.实验原理细胞代谢产生的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机体通过缓冲物质使pH3.分组→向烧杯中加入自来水→测定起始pH→加入酸并测定pH→冲洗烧杯,加入自来水→测定起始pH→加入碱并测定pH→用缓冲液和生物材料代替自来水,重复上述步骤→画出pH变化曲线图。4.(1)自来水中加入酸或碱物质后,pH逐渐变小或变大,而缓冲液和生物材料中加入酸碱后,pH几乎不变或变化不大(2)实验结论:生物材料具有很好的缓冲能力,可以维持机体的pH为了研究血浆能否维持pH稳定,某同学将血浆等量分装到2支洁净的试管甲、乙中,分别测定pH并记录,再向甲管中滴1滴5%的盐酸溶液,乙管中滴1滴1%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1min,再分别测定pH并记录,观察各管(1)试评价并完善此方案:(2)有同学猜想血浆通过缓冲作用来维持pH的相对稳定,他需要的实验证据是:设计实验步骤时要遵循对照和单一变量的基本原则,所以首先应该分组、编号(如:甲、乙),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血浆能否维持pH稳定,探究思路是:先测定血浆的pH,再分别滴加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一段时间后测定pH的变化,若pH变化不大,则血浆能维持pH稳定,若pH变化较大,则结果与之相反。但要使结果(1)缺少对照。应再增设一个蒸馏水对照组,处理方(2)增设两个缓冲液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加入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前后的pH
本文标题: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11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