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七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七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没有比较,没有认同。数学概念也是如此。一些相关的概念当它们彼此不同时,它们具有非常不同的含义。为了把这些概念区分清楚,我们可以把这些概念罗列出来,逐一比较,从比较中得出概念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它们的含义。以下是网友整理的一份关于初中数学的教案。欢迎咨询!七年级数学教案1教学目的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重点、难点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1.2x=6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二、新授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列方程: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可得。44x+64=328(1)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3页练习1、2。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五、作业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七年级数学教案2教学目的1、使学生对整章的学习内容做一回顾,系统地把握全章的知识要点和基本技能。2、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运用本章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问题。重点、难点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及其应用是教学重点,而灵活运用上述性质解决问题、轴对称图案的设计是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问题1: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是什么?它是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依据。问题2:是否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找出轴对称图形的任一组对称点,连结对称点,画对称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即得到该图形对称轴。问题3:轴对称图形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轴对称图形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问题4: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具有什么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问题5: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线、高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等于60°。问题6:如何判断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二、例题1、下列图案是轴对称图形的有()A、1个D。2个C。3个D。4个2、如右图所示,已知,OC平分∠AOB,D是OC上一点,DE⊥OA,DF⊥OB,垂足为E、F点,那么(1)∠DEF与∠DFE相等吗?为什么?(2)OE与OF相等吗?为什么?三、巩固练习如右图所示,已知AB=AC,DE垂直平分AB交AC、AB于D、E两点,若AB=12cm,BC=l0cm,∠A=49°14′54″。求△BCD的周长和∠DBC度数。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复习,同学们应掌握本章知识和技能,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七年级数学教案3正数和负数一、教学目的(一)知识点目标: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二)能力训练目标: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二、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内容:老师说出指令:向前两步,向后两步;向前一步,向后三步;向前两步,向后一步;向前四步,向后两步。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讲授新课: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3、-2、-0.5、-等是负数。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某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巩固提高:练习:课本P5练习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1.1的第1、2、4、5题。活动与探究: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某班的平均分为85分,把高于平均分的高出部分记为正数。(1)美美得95分,应记为多少?(2)多多被记作一12分,他实际得分是多少?课后反思七年级数学教案4有理数的大小比较一、背景知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从自然数到有理数》的第5节,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提出是从学生生活熟悉的情境入手,借助于气温的高低及数轴,得出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课本安排了做一做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体验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的探索过程。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说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2、能熟练运用法则结合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特别是应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能利用数轴对多个有理数进行有序排列。3、能正确运用符号∵∴写出表示推理过程中简单的因果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用法则借助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难点:利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分数的大小。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设计(一)交流对话,探究新知1、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某一天我们5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从刚才的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从常见的气温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能有些学生会说从中知道广州的最低气温10℃比上海的最低气温0℃高,有些学生会说哈尔滨的最低气温零下20℃比北京的最低气温零下10℃低等;不会说的,老师适当点拔,从而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以下填空。比较这一天下列两个城市间最低气温的高低(填高于或低于)广州_______上海;北京________上海;北京__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____广州。2、画一画:(1)把上述5个城市最低气温的数表示在数轴上,(2)观察这5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3)温度的高低与相应的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发现原点左边的数都是负数,原点右边的数都是正数;同时也发现5在0右边,5比0大;10在5右边,10比5大,初步感受在数轴上原点右边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教师趁机追问,原点左边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吗?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进一步验证了原点左边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乐趣,在探究中不知不觉获得了知识。)由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得出结论: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二)应用新知,体验成功1、练一练(师生共同完成例1后,学生完成随堂练习1)例1:在数轴上表示数5,0,-4,-1,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将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分析:本题意有几层含义?应分几步?要点总结:小组讨论归纳,本题解题时的一般步骤:①画数轴②描点;③有序排列;④不等号连接。随堂练习:P19T12、做一做(1)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对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①2和7②-6和-1③-6和-36④-和-1.5(2)求出图中各对数的绝对值,并比较它们的大小。(3)由①、②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代表站起来发言,口述自己组的发现,说明自己组发现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规律的能力。)要点总结: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总结得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1)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2)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3)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3、师生共同完成例2后,学生完成随堂练习2、3、4。例2比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师生共同完成)(1)1与-10,(2)-0.001与0,(3)-8与+2;(4)-与-;(5)-(+)与-|-0.8|分析:第(4)(5)题较难,第(4)题应先通分,第(5)题应先化简,再比较。同时在讲解时,要注意格式。注:绝对值比较时,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数大;分子相同,则分母大的数反而小;分子分母都不相同时,则应先通分再比较,或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时的一般步骤:①求绝对值;②比较绝对值的大小;③比较负数的大小。思考:还有别的方法吗?(分组讨论,积极思考)4、想一想:我们有几种方法来判断有理数的大小?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由学生讨论后,得出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法则,另一种是利用数轴,当两个数比较时一般选用第一种,当多个有理数比较大小时,一般选用第二种较好。练一练:P19T2、3、45、考考你: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有没有最大的有理数,有没有最小的有理数,为什么?(2)有没有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若有,请把它写出来?(3)在于-1.5且小于4.2的整数有_____个,它们分别是____。(4)若a0,b(新颖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6、议一议,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由师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法则,两两比较,另一种是利用数轴,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必须把要比较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然后按照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用)连接,这种方法在比较多个有理数大小时非常简便。六、布置作业:P19A组、B组基础好的A、B两组都做基础较差的同学选做A组。初中数学教案:平行线的判定一、教学目标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2.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
本文标题:七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215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