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第十三章世界人口粮食生态与环境问题
第十三章世界人口糧食生態與環境問題蔡志昇國防大學教官、樹德科技大學、淡江大學兼任副教授其他問題惡化人口爆增糧食短缺惡化環境惡化惡化生態失衡惡化世界人口總數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組織(UNFPA)的調查指出,世界人口總數已經突破60億大關,並以每年8,100萬人的速度持續增加當中,以前在1800年時人口為10億,1930年倍增為20億,1960年突破30億,到1987年突破了50億大關。UNFPA估計,世界人口總數在1999年中突破60億之後,2050年時人口總數將達到94億。根據統計,截至2005年6月為止,全世界人口已達6,446,131,4002005人,逼近65億人口。世界人口發展會議「世界人口發展會議」,一九九四年9月在開羅召開,約一六○個國家、地區政府代表,還有各個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NGO)等約一二○○多個團體參加,這也顯示世人對人口問題的重視程度。會議中通過了「提升女性的權利與地位」,這個堪稱人口的「處方箋」的行動計劃—因為如果能提升開發中國家女生的地位及教育水準的話,將可提高女性的影響力,對抑制人口成長有直接的幫助。高齡人口醫療科技的進步,使得國民平均壽命持續延長,加上戰後龐大嬰兒潮族群陸續步入老年期,因此使得全球高齡人口持續增加。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當一個國家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全體人口比例超過7%者,稱之為高齡化社會(ageingsociety),當比例超過14%時,稱為高齡社會(agedsociety)。聯合國人口分析資料顯示,目前許多已開發國家皆已步入高齡社會,二○○○年高齡化程度最高者為義大利,其次為德國與日本,預估到達二○五○年時,義大利、德國、日本等國的高齡化程度將超過35%世界糧食問題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小麥、稻穀和玉米,它們共佔榖物總產量的80%。小麥:主要分佈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和中國的半濕潤、半乾旱地區。主要產小麥的國家有俄羅斯、美國、中國、印度;水稻:主要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季風區,產地多在亞洲南部和東部;其次是美國東南部和巴西的東南沿海;玉米:多分佈在夏季高溫多雨生長季較長的地區,如美洲、亞洲、非洲、歐洲。其中美國產量最大,約佔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世界糧食產量的排名世界糧食產量的排名若按大洲來說:亞洲第一,其次歐洲,第三則為北美洲;若按國家來說:則中國最多、美國次之、印度第三、第四則為俄羅斯;至於主要糧食出口國:美、加、法、澳、阿根廷等。其中美國出口的糧食,約佔世界糧食總出口額的一半。營養不足的人口,約有八億餘人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估計,目前全球六十一億人口中,因糧食缺乏而造成營養不足的人口,約有八億餘人,預估至二○二五年,世界人口將增為八○億人,糧食安全問題恐成為國際社會穩定發展之隱憂。近年雖有諸多國家利用生物科技大量生產基因改造產品(GMO),為紓緩糧食問題另闢蹊徑,惟其對人體健康及自然生態之影響仍未有定論,故而引發各國對糧食安全性的疑慮。沙漠化沙漠化是世界性生態環境問題,全球1/3的陸地面積受沙漠和沙漠化的影響,其中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的薩赫拉地區是世界沙漠化最嚴重的地區,全世界平均每年大約有五至七萬km2土地被沙漠化,並進一步導致飢荒問題沙漠化沙漠化原生環境問題原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一環境問題。它是由於自然環境自身變化引起的,沒有人為因素或人為因素很少。原生環境問題帶來自然災害,主要如地震、洪澇、乾旱、地滑、土石流失等,目前人類之抵禦能力還很薄弱。它不屬於環境科學所解決問題的範圍。最近,有災害學這一新興學科興起,其主要研究對象即原生環境問題。生態環境破壞生態環境破壞由於人為因素引起生態環境的破壞,例如水土流失、沙漠化、地下水枯竭、地面下沉、珍稀物種滅絕、地質結構破壞、地貌景觀破壞等,就叫環境破壞。人類依靠自然保護解決環境破壞問題。環境破壞的歷史悠久,已有近300萬年的歷史。據科學研究證明,三○○萬年來許多動物的滅絕是人類捕獵帶來的。環境破壞恢復起來也需要許多時間,例如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需要上百年的時間,而土壤的恢復則需要上千年的時間,而物種的滅絕則是根本不能恢復的。環境污染環境污染是指有害的物質或因子進入環境,並在環境中擴散、遷移、轉化,使環境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發生變化,對人類及其他生物的生存與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的現象。如石化燃料的大量燃燒,使空氣中的顆粒物質和SO2濃度極具增高;工業廢水和家庭廢水的排放,使水體水質變壞等現象均屬環境污染。在環境管理的實際工作上,通常以環境的標準值來評定環境是否發生污染以及污染的程度。環境干擾環境干擾人類活動所排出的能量進入環境,達到一定的程度,便產生對人類不良影響,就是環境干擾。包括噪音、振動、電磁波、熱干擾等。環境干擾是由能量產生的,是物理問題。環境干擾容易治理,只要停止排出能量,干擾立即或很快就會消失。溫室效應問題溫室效應問題地球上有些氣體的含量如果增加,可以導致氣溫上升,氣候變暖。這種效應叫溫室效應。可以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有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一氧化碳、氟氯碳等,其中以二氧化碳的作用最為顯著溫室效應問題溫室效應問題臭氧層逐漸耗竭臭氧層是大氣平流層中的一部分,位於距地面大約二十二公里處,臭氧含量大約0.1~0.2ppm,比地面大氣中臭氧的含量0~0.07ppm明顯增高。臭氧層的存在,使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大部分被吸收,只有少量紫外線能到達地表。紫外線過多對生物細胞有殺傷作用,紫外線過少對光合作用及生物的生存與發展也有不利影響。臭氧層的存在非常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既不毀掉生物圈,又有利於生物圈的存在與發展,因此人們稱臭氧層是「生命之傘」臭氧層逐漸耗竭臭氧層之所以逐漸耗竭主要是由於氟氯氮化物(Chlorofluorocarbons,CFCs)的廣泛使用所造成,氟氯氮化物從地面飄升到距地面十至三十英里的平流層,在那裏破壞為我們遮擋紫外幅射的臭氧層,造成了這個臭氧洞。氟氯氮化物可說是破壞臭氧層的元兇,這種氣體的來源有氣溶膠射劑、電冰箱和空調器的致冷劑,以及產生塑料發泡劑用的化學製品等。按其產生途徑的不同,一隻聚乙烯柸裏可容的氯氟烴分子數目甚至可以高達十億個;然而破壞臭氧層的氣體並不只有氟氯氮化物一種,用於溶劑中及用作滯燃劑的甲基氯仿,機動車燃燒產生的一氧化氮,化肥以及其他一些來源都會造成臭氧層的破洞酸雨「酸雨」,顧名思義,雨是酸的。其正確的名稱應為「酸性沈降」,它可分為「濕沈降」與「乾沈降」兩大類,前者指的是所有氣狀污染物或粒狀污染物,隨著雨、雪、霧或雹等降水型態而落到地面者,後者則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從空中降下來的落塵所帶的酸性物質而言結語生態環境係全球居民賴以生活的憑藉,其品質的良窳攸關地球未來之發展與命運,因此如何「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以求世代永續利用」,以「追求合於國民健康、安定、舒適之環境品質,維護國民生存及生活環境,免於受公害之侵害」,往往成為各國環境保護的政策目標。生態環境的惡化實肇因於全球人口爆增導致環境過渡承載、生態失衡、生活品質惡化,進而引發糧食與其他經濟危機。面對此種關聯性問題,如何妥善控制世界人口成長,因應高齡化社會來臨,解決糧食短缺危機,以建立一個:「青山綠水、生態均衡;安全寧適、環境調和;人口適中、糧食無虞;健康優質的美麗家園」,才能為全球人類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結語生態環境問題,其實是人口問題;人口問題衍生出糧食與其他經濟問題
本文标题:第十三章世界人口粮食生态与环境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23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