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1000字电影门徒观后感五篇
1000字电影门徒观后感五篇《门徒》是一部由董成义执导,陈可辛监制的犯罪剧,由刘德华、吴彦祖、张静初、古天乐、袁咏仪等主演。它于2007年2月13日在mainlandChina和香港同时上映。以下是网友整理的电影《门徒》1000字评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电影门徒观后感1000字1我看电影总是会哭。无论是有被批评有多烂的《黄金甲》还是被很多人呼“并不惊悚”的《门》。还是《生日快乐》诸如此类。我总是很容易被里面某一个情节所触动,然后,哭个稀里哗啦。这真不是一个好习惯。我想,我只是适合做一个单纯的看客。而不适合去做一个评论家。尽管有人建议我去写写影评什么的。我总是容易被一些细小琐碎的情节,所打动。也许,只是一句台词。又也许,只是一个眼神。沉浸在一些小悲小喜当中。即使被批的体无完肤的《黄金甲》,也会因着巩俐那句看似淡定的“菊花都绣好了,总该开一回吧”,而感觉到一种悲凉的哀伤。昨天看《门徒》依然如此。说起来里面除了古天乐饰演的那个角色之外,我最不喜欢的,便是吴彦祖饰演的卧底警察阿力了。对这个人,似乎潜意识里面,总有一些不屑。看完影片之后,我很不客气的骂了他:做婊子还想立贞节牌坊。八年来,坤哥(刘德华饰)一手将他提携起来。并将他视做最亲密的手足,甚至收他做门徒,将庄家的位子毫无留恋的传与他。为了给警方提供更多资料,阿力故意说“想自己出批货”。坤哥不想阿力自己去涉险,只问他要多少钱,可以从他这儿取。那份视他如己出关心入微的真情,不知道当时的阿力会不会为自己设局骗他,而觉得有一丝羞愧不安。坤哥告诉阿力,不要相信任何一个人。却,毫无保留地相信了阿力。并最终死在他设下的局里。我觉得,最为残忍的一段,便是在警署洗手间里面,阿力向坤哥坦白,他是一个做了八年的卧底。坤哥青筋迸出的脖子上汩汩的流着鲜血(为了保全自己的老婆,他割破脖子上的动脉自杀了),眼睛里全是难以置信的恐怖:为什么?!为什么?!究竟为什么你要这样做?!他绝望的讲着八年前他是怎样一次又一次的拯救阿力。阿力跟他说,那是假的。不肯死心的坤哥,又问,为什么他肯拼命替他抵死?阿力再次告诉他,那是假的,那只是警察设下的一个局。坤哥这一生最引以为傲的一个人,在他面前亲手揭示了这残忍的真相。一切,只不过是早就设好了的一个局。花费了八年的时间。坤哥至死的时候仍戏以置信。他这一辈子,最大的失败,竟然如此残忍。刘德华饰演的这个毒枭(坤哥),在影片里面有很柔情的一面。他临死前竟然还跪下来求阿力,要阿力放过他老婆(他老婆当时再度有了身孕),那样的哀求,一点尊严也没有的跪在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接班人面前。这一段,甚至比张静初死后尸体被老鼠吃食更为可怕。那毕竟不是人为。阿力最后仍然揭发了坤哥的老婆。在坤哥求他再等一会儿,求他不要动自己,让他的血慢慢的流,等他老婆离开警局,而阿力没有动的时候,我几乎以为阿力默许了呢。我不明白,既然他不肯放过坤哥的老婆,又为什么不肯送坤哥去医院,而眼睁睁看他失血过多而死?他跟坤哥的小姨子(何美钿):你姐姐也参与了贩毒。何美钿捂着嘴跑开了。坤哥的两个孩子,有一个啐了他一脸口水,另外一个给了他一耳光。接着,也跑开了。到这里,也算还勉强能够让人接受。尽管,未免有些冷血。但是,他是一个警察。是不是。警察就要秉公执法,不能投入个人感情。但接下来,他为了获得阿芬(张静初饰)女儿的监护权,而用毒品诱惑古天乐(阿芬的老公)时就让人无法接受了。两者根本就是相互背离。前者他出卖坤哥,是因为他是卧底;他揭发坤哥的老婆,是因为他是警察,他要秉公执法。那么,这一刻,他便是滥用职权。他让古天乐身上绑满毒品,在机场却示意自己人(此时他的身份依然是卧底,坐在毒品老大交椅上的卧底),也就是警察当场以运送毒品的罪名将古天乐抓获,并使之镗锒入狱。可怜的古天乐,吓得都要尿裤子了。吓得面无人色的古天乐,打着冷颤问他怎么办。他貌似很潇洒的说了句:怎么办?我们彻底完了。然后有警察帮他打开手铐,他大步走出警局。那一刻,无论如何也不能不让人觉得他不猥琐。另外,他明明不喜欢坤哥的小姨子,却最终跟她发生了关系(在此之前他跟阿芬已经有过身体接触)。再度验证了“一个男人,他可以不接受一个女人的爱,可是他不会拒绝这个女人的身体”这句话。张静初饰演的阿芬,为了证明给古天乐看毒品是可以戒掉的,而开始吸毒,并最终无法戒掉。在她决定为阿力戒毒的时候,我几乎以为可以看到他们美好的未来。可惜,最终古天乐仍然找到了她。并迫使她再次吸毒。阿力没有给阿芬解释的机会,便把阿芬跟她的孩子赶出门外。以至阿芬对生活再次失去了信心,觉得了无生趣。甚至让人觉得最后阿芬要古天乐在自己的脖子上注射毒品是有意求死。古天乐有提醒过她,可不可以,能不能受得了。她笑着指着自己的脖子做无谓状:来啊。然后,惨死。我甚至想,如若阿力肯听她解释,肯给她鼓励,安慰,会不会有很美好的结局?被赶出去后,她曾经跪在地上求阿力:你连一条狗都肯救,你就救救我,再给我一次机会吧。阿力把她推到一边,说:狗是没有选择的(那条狗被力撞断了腿),但是你有!然后,转身离去。阿芬的死,大半跟他有关。他给了阿芬重新生活的希望,却也亲手掐死了这簇希望的小火花。总之,感觉阿力这个人,是有着精神缺陷的一个人。有着非常矛盾的两面。甚至因为做了八年的卧底,见到警察巡逻也会下意识的转身就走。他自己也陷入非常迷惘的境地,一边当毒贩、一边继续追踪贩毒线的源头,甚至隐约已经分不清自己的真正身份……他一边为自己出卖坤哥而自责,一边又为自己警察的身份所若恼。影片的最后,他坐在阿芬曾经的房间里,思绪混乱。他看到坤哥出现在他面前,怒目相视,不断的用眼神置问他,为什么。充满被背叛被出卖的愤怒。他又看到阿芬,穿了曾经与他亲密接触时穿的白衣,安静的坐在那里,凝望着他……我很怀疑,他最后会不会得一种叫做精神分裂的病。最后总结:千万不要去做卧底。电影门徒观后感1000字2《门徒》是一部涉及毒品的影片,这决定了它的基本价值观: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但影片的思考又不止于此,阿力(吴彦祖)在片头和片尾两次发问:“昆哥(刘德华)和阿芬(张静初)的死让我终于明白了,吸毒是由于空虚。那到底是空虚可怕还是毒品可怕呢?”“门徒”二字点出了主旨,关于皈依和背叛的故事。毒枭昆哥是教父,千挑万选之后错选卧底警察阿力做门徒,继承自己的产业系统。兵贼不能同炉,终于图穷匕见,昆哥问:“我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要这样?”阿力的眼神迎上去:“你不是卖电器!”吸毒是堕落,贩毒是犯罪,缉毒是正义,沾毒的影片必须雷厉风行地反毒。在这一点上,《门徒》和《中华之剑》之类的纪录片没什么不同。甚至《门徒》还真像纪录片一样展示了制毒的过程,贩毒的网络,罂粟的园地它肯定要说教,不说教通不过审查,不说教就丧失了基本的道义立场。可是在充满“门徒”和“教父”的香港黑帮片中,90%的片子不是赞颂警察、谴责匪徒的视角。这是香港的电影传统,也是颠扑不破的市场定律。《门徒》也是这样,昆哥从事着十恶不赦的行当,但他并不面目可憎,他的一套“全是吸毒者的错,我们无罪”的歪理很有蛊惑力。为了保护妻女不受牵连,他最后切脉自杀,这不仅让阿力的心里不能平静,也打翻了观众的五味瓶。而警察们是什么德性?廖启智演的反走私警察,一听楼上有大量的毒品,仿佛眼前出现了通往锦袍紫莽的天梯,马上进入疯癫状态,完全不顾同行的死活。尔冬升演的扫毒组总警司,听昆哥说让他们夫妻见面就什么都说出来,给他以立功的机会,就犯下了低级错误:二人见面后马上串供,警方还是一无所获。除了悲天悯人的阿力,片子里的警察都是利令智昏之徒。就这样,两套自相矛盾的价值观共聚一堂。如此一来,商业片的肌体上就长出了文艺片的细胞;如此一来,白日梦当中就注入了现实的影子;如此一来,主旋律的轰鸣中就夹杂了不和谐的“噪音”。尔冬升如果不是混迹在商业为王的香港影坛,他会是个特别纯正的文艺片导演。即使生长于迎合为主的拍片氛围中,他仍然要执意加入自己的独特观察。他不愿意政治不正确,也不愿意太过委届自己,这是一种无奈的面面俱到。结果是一次次奉献较高水准的作品,但从来不能发挥到极致。《癫佬正传》是这样,《色情男女》是这样,《门徒》也是这样。唯一的例是《新不了情》,一个绝症美少女把苦情做到了极致,成就了尔冬升最有人缘和人气的电影。《门徒》中,吸毒的恐怖传递出来了,《无间道》式的左右为难感传递出来了,可是看完全片后,就觉得两股力道抵消得厉害,我不知道该抱着怎样的心情走出影院,不知道该怎样简明扼要地介绍这部影片。我只能含糊其辞地说:人性是复杂的,电影也是复杂的。片子不难看,相当程度上是由于细节的真实。小孩儿是电影中最有效的催泪弹。让孩子像《妈妈再爱我一次》中那样直接号啕大哭是最笨的办法,聪明的导演只是把孩子置于一种不该承受的艰难境地中,像《偷自行车的人》。孩子越懂事,情节越惨伤。泰国那片鲜艳欲滴的罂粟花,是故事片中少见的玩意儿。据说是为了本片而专门种植的,一待拍完马上铲除。有一个细节让我震骇:剩毒行动中,一个警察伸手进来拽门闩,被一个毒贩用锤子敲掉了整只手!或煽情,或质感,或暴力,凡是动了心思、下了木钱的,观众都不会无动于衷。电影和文章一样,情绪饱满地把一个人、一件事说深、说透,最容易打动观众,也最见功力。《门徒》有点三心二意,但还值得一看。电影门徒观后感1000字3两个泪点。一是黑古说是自己老婆先吸毒的,理由和张静初讲的一模一样;二是结局处小朋友心灵感应般跑到准备注射毒品的吴彦祖身边阻止了他。这部电影有着宿命一样悲戚的基调,这是导演自己的悲悯之心。他没有讽刺任何一个人,没有美化任何一个人,没有批判任何一个人。甚至于在电影中唯一露出丑陋嘴脸的只是那个想立功的海关部门的警官而已。这非常难得,在整个毒品链条中,从最底层的种植罂粟的农民,到刀口上讨生活不敢轻信的大毒贩,到消费链条末端的吸毒人,到另一面的缉毒警,没有谁是幸福的,开心的。这其中每一环的参与者都有自己的苦,不同于其他可以描述的知识和经验,这些苦没有体会过的人永远都不会明白。你不懂,你就是幸福的,你就只是旁观。旁观似乎给了我们评判别人的权力,所以总是看到各种表现吸毒人家破人亡,贩毒者十恶不赦的作品。作为这部电影的观众,我想最幸福的就是导演没有滥用这个评判的“权力”,因为他知道他不懂,他已经是幸福人群的阵营了,为什么还要去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去批判别人呢。故事的讲述透露出悲悯,电影最后的配乐真是格外切题。可惜一直未能找到OST。坤哥一直表现出来的是反对吸毒,他看不起那些吸毒的人,甚至觉得这样的人死了世界才会干净点。这和我想象中的大毒枭不同,但意外觉得这才是更真实的,有点不明白为什么会这么想。直到在警局的厕所中,吴彦祖说坤哥三观全颠倒了,我才恍然。毒枭并不都是泯灭人性的人渣,只要拥有人性就还是能感觉到同情、内疚,这些人能让自己三观倒错靠的是不去看、不去听、不去感受,这样就体会不到毒品吸食者的痛苦,这样就不会同情。就像坤哥说的“这就是市场,有供求的”。这的确就是个市场,而且永远都不会消亡的市场。人类的聪明给自己带来了多少便利就在同时埋下多少隐患。也许看个体看不出这些因果循环,贩毒的不一定吸毒,甚至可能是反对吸毒的。但是将人类看作一个整体呢,这些线索一一清晰起来。空虚或许也不是吸毒的原因,毕竟最后悟出这个道理的吴彦祖还是没有“成功”。就像那句话“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旁观者又怎么能体会到吸毒者当下的快感和之后的痛苦?!张静初演的很用力,她瘦削的身体,扭曲的肢体语言,无神的双眼都诠释着她对吸毒的理解,可这都不是真的。就像吴彦祖和坤哥之间无论曾有过什么感人肺腑的过往,都是假的。这些假象对于坤哥就像快感至于那些吸毒的人而言。信任就是坤哥的毒品,他很少给予信任,就是因为这些人都信不过,就是因为要谨慎,就像他对毒品的态度一样。但是最终他还是中招了,摔在吴彦祖这个“当做亲弟弟”的人身上。我在想,也许他临终那一刻,他真的已经分不清到底是吴彦祖出卖了自己还是说吴彦祖从来没有真心对过自己。信任这个毒品带给他的快感和毁灭在那一刻终于和谐统一,他只求这个“小弟”放过自己。这里面每一个演员的扮演都是加分的,让人惊喜的当然是刘德华和黑古。第一次看到刘德华这样自然随意的饰演一个角
本文标题:1000字电影门徒观后感五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238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