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经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要注意哪些格式?下面是网友给大家带来的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让我们来看看!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教具学具准备:数字卡片,盒子,奖品。教学过程:复习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习奇、偶数的意义。)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一)激趣导入。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3、第二次汇报交流。投影下表: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三)巩固应用。1、看书学习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四)活动小结。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一)有奖游戏。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3、引发思考。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4、发现规律。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5、举例验证。6、修改游戏规则。(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10389+200411387+131268+1024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并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掌握数的奇偶性特征。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教学准备:一次性纸杯、硬币、课件等。教学过程环节设计:一、创设情境,产生认知冲突。师:同学们,有一位家住在河南岸,以摆渡为生的船夫,想请我代他向同学们提一个问题,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帮这位船夫解决一下呢?(愿意)课件出示情境图和问题。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到新知探究中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二、分组活动,动手操作,感受奇偶性,建构数学模型。1、活动一:讨论:船夫将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式探究。小组汇报时,展示表格或示意图,全班交流。2、活动二:一个纸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呢?翻动19次呢?100次呢?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汇报结果。师:同学们,如果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并用硬币操作验证自己的结论。3、活动三:讨论:加法中数的奇偶性与结果的奇偶性。课件出示填有偶数的图形,奇数的正方形。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先猜一猜结果,再举例验证)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师板书:)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加法中加数与和的奇偶性特点。培养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再实践验证的数学习惯,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注重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课堂,让学生经历数学模型建构的全过程。三、运用模型,解决问题。1、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10389+2004:11387+131:268+1024:46786+25787:6007+8997:2、有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两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你手上只有一个杯子怎么办?……(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后,汇报反馈。3、数学游戏。规则如下:用骰子掷一次,得到一个点数,以A点为起点,连续走两次,转到哪一格,那一格的奖品归你。谁想上来参加?……(学生玩游戏。)这样玩下去,能获得奖品吗?为什么?设计意图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从生活实际中寻找数学问题,能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2、如果将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3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最少几次?板书设计:数的奇偶性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教材分析:本课的知识属于“数论”的范畴,这些知识的学习是后面学习约分、通分的基矗对于“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教材按前一节“找因数”的编写思路编写本课,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质数与合数。教学目标: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发展的文化魅力;4.在猜想——验证——概括——理解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数学学习的方法。教学重点: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教学学情:学生已经有了利用小正方形拼摆长方形找因数的经历,为本节课再次通过小正方形拼摆长方形找质数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只是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快慢之分。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因此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发和趣味法进行教学,以求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则主要采用动手操作法、观察分析法和讨论法进行学习掌握新知的。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充分尊重教材编写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力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与思想。在此,我主要采用的是趣味教学法。学生的认知活动将受课堂情绪因素的影响,宽松,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能成为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所以本节可,我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一个字—趣。一、课前导入互动。我与学生做了个猜年龄的游戏。老师今年30岁,有个学生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因数,问这个学生可能有多大?通过这个游戏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并且在学生猜年龄的过程中通过找30的因数,需要调动头脑中关于因数的知识,也为今天的学习做了很好的知识铺垫。二、新课呈现在新课教学中,我以做拼图游戏引入,先让学生分别用2个,4个和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看看可以分别拼成几个长方形。在学生说出结果后提出质疑“是不是小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成的长方形个数就越多呢?”在学生给出否定的回答后,再让学生通过举反例加以论证。然后再抛出一个问题:“那与什么有关呢?”让学生进行猜想,当学生说出与因数个数有关时,接着让小组合作,分别摆出由2—12个小正方形组成长方形并填写书上表格(课件出示)在学生完成表格后,在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ppt出示)1、观察上表格各因数,你会有什么发现;2、结合你的发现将2—12各数按因数进行分类并说说这两类数分别有什么特点。(这点可以不说,直接出示),然后让学生自学书本,看看数学上把具有这类特点的数分别叫什么数。从而达到理解这一概念的目的。(这一环节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概括—理解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对质数、合数的概念达到理解的目的。)三、练习在练习部分,老师先出示1—100的表格,(课件出示)让学生说说他是如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会用概念去判断。在教知识的同时也交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兴致勃勃的对这些数进行判断时,是迅速抛出:“1,是质数吗?”这一问题引出学生的争论,将课堂用一次推向高潮。接着让学生根据标准的不同对自然数进行分类,从而能使学生很自然的把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加以区分。(这也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自己探究的知识,其乐趣溢于言表。)接着我有设计了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以适应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总之,整堂课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通过引导学生“’猜想—验证—概括—理解”的学习过程,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积累了数学学习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今后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力。四、小节让学生畅谈收获与体会。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教学内容:教材第14~15页。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奇数和偶数,了解奇偶性的规律。2、探索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并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1、游戏:换座位首先将全班39个学生分成6组,人数分别为4、5、6、7、8、9。我们大家来做个换位置的游戏:要求是只能在本组内交换,而且每人只能与任意一个人交换一次座位。(游戏后学生发现4人、6人、8人一组的均能按要求换座位,而5人、7人、9人一组的却有一人无法跟别人换座位)2、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学生能很直观的找出原因,并说清这是由于4、6、8恰好是双数,都是2的倍数;而5、7、9是单数,不是2的倍数。(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正是引出偶数、奇数的时机)3、小结:交换位置时两两交换,有的小组刚好都能换位置,像4、6、8、10……是2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偶数;而有的小组有人不能与别人换位置,像5、7、9……不是2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奇数。学生相互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奇数,怎样的数是偶数。二、猜想验证,认
本文标题: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271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