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高二历史教案优秀范例
高二历史教案优秀范例下面是网友们收集到的高二历史教案。我希望你会喜欢它们。高二历史教案优秀范文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____”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____”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丰富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理解。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2教学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从“不同时期能否读得起书”的讨论中切入。展示材料:提问: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指导学生审题,指出材料所示增长模式按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来分其实只有两种,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反映出教育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示材料,导入新课。2新知介绍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拉开序幕: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1949年10月1日由毛泽东同志签发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各地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出面接管了原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同时对所有学校进行了初步改革,确立了国民的道德素质标准和培养新社会所需新人的教育目标。根据1950年政务院的有关规定,接收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改为公办和中国人自办且由政府补贴的私立院校。同时接收了外资津贴的中小学,初步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使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②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面向工农开门。建国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作为重要的任务和工作。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2、制定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正式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初具规模: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表现:①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②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③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4.意义: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二、动乱中的教育1、表现:①学校停课,教育战线混乱(红卫兵大串联、“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②废止高考制度,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1966年废止高考,※张铁生交白卷成英雄2、原因:“____”十年中,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3、影响:(注意关键词:破坏、缺乏、下降、拉大)使教师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导致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三、“教育的复兴”出示反映1977年高考的历史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1977年高考中的一些生动故事。设问:请同学谈谈你为什么考大学?师生对话。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青年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恢复高考是“____”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请学生们阅读课文,找到____以来,党中央和人民政府为复兴教育采取的措施。1、措施:①____结束后邓小平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恢复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②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③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④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A基础教育方面: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B中等教育方面: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C高等教育方面:增设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D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社会办学应运而生⑤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实施“211工程”计划⑥启动“希望工程”⑦加大西部教育发展的力度。具体做法: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教师指出,在上述7条中,第①条是在____结束后,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第②③④条是在改革开放后,主要是在80年代,教育思想的确立和教育改革的内容。第⑤⑥⑦条主要是90年代以来有针对性的一些具体举措。在这部分图片资料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出示数据图片、表格和执教者本人的教师资格证书和技术专业职务证书、“科教兴国”战略的概念、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希望工程”实施的成果、西部教育发展的成果等。2、新时期教育向前发展的原因:解答:从邓小平拨乱反正,全面整顿;邓小平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等,可以得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使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从新时期教育改革措施可以得出教育改革措施是否得当则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课后小结回顾现在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奠定了现代教育的基础,开创基业,使教育事业初具规模;“____”期间,教育事业面临挫折;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类教育取得辉煌成就。3复习总结和作业布置复习总结1.新中国教育事业可归纳为两个“三”2.3.____结束后,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出国考察热潮。其中西欧五国团最引人注目。他们看到: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瑞士伯尔尼公司装机容量2.5万千瓦的水电站,职工只有12人。我国江西省江口水电站,当时装机2.6万千瓦,职工却有298人,高出20多倍。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只需7000工人,而中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000工人,相差14.5倍。——《黑龙江新闻网》2008.114.探讨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推动力;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和人才的培养;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地。课堂练习1、“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③恢复高考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A.②④①③B.②③④①C.④③②①D.④①②③2、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sirembang”的歌曲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高二历史教案优秀范文2高中历史必修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包括建国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方针;“____”对教育的破坏;恢复高考及“科教兴国”战略。2.理解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二、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表: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明确其原因。2.资料回放: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____”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3.问题探究: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实质,让学生明确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建国后新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2.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3.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导入展示材料: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思考: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指导学生审题,指出材料所示增长模式按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来分其实只有两种,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反映出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示材料,导入新课。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讲授新课一、人民教育的奠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填写知识结构表格。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内容讲解这一时期重要的教育方针和具体措施,并总结影响,即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探究:引导学生结合“学思之窗”分析教材P100“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思考: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为什么得到较快发展?解题关键:实际上____前17年教育事业硕果累累。思路引领:中国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发展,逐步形成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奠定了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教师概括指出:发展:①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原因: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二、动乱中的教育出示图片和食指的诗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节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历史图片的内容,通过对话认识“教育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学生失去受教育的权利,失去青春,失去幸福权利的多桀命运。思考: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组织学生讨论,进而根据课文整理本目的要点:1、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____”的开始。2、表现: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70年代招收不需
本文标题:高二历史教案优秀范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349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