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七年级上册语文《刻舟求剑》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刻舟求剑》教案这个故事告诉你,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人在思考问题、做事情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这种变化,以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今天网友整理了一些七年级语文上册“刻舟求剑”的教案。让我们来看看!七年级上册语文《刻舟求剑》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浅近文言文,通过理解意思,理清层次,来背诵古文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具有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的观念,不墨守陈规、因循守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上学期我们学过《成语故事两则》,大家还记得是哪两个成语吗?(狐假虎威、揠苗助长)成语有何特点?(言简意赅,以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二、整体把握全文大意1、听录音,听清读音2、正音涉坠遽契惑3、散读,读准字音4、齐读5、再听录音,边听边划好停顿、重音6、跟读录音,注意停顿节奏、重音7、复述故事大意三、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词义1、掌握下列词的意思涉江:渡江其:他坠:落、掉遽:急速契:同“锲”,刻是:这里所成坠:落下去的地方所契者:刻的地方求:寻找行:走不亦――乎:不也是吗惑:糊涂2、再读课文四、作业1、熟读课文2、抄写课文和注释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1、齐读课文2、解释字词二、学生逐句朗读,解释意思有一个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落到水中,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航行”,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三、理清层次,弄清句子的关系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结果找到了吗?没有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5、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背诵全文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讲讲与刻舟求剑相类似的事,加深理解六、作业1、背诵全文《刻舟求剑》译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评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刻舟求剑》读后感《刻舟求剑》说的是,一个楚国人去郑国渡江,一不小心将自己心爱的宝剑掉到河里,有人建议他马上下去剑捞。但他却不慌不忙地拿出小刀,在船上做个记号,等船靠岸之后,沿着刚才做的记号下去捞宝剑。结果可想而知,捞了半天什么也没捞着。这个故事讽刺那些愚蠢而又拘泥固执,不知事物发展变化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有一些类似的,使人啼笑皆非的事。就拿我来说吧,小时候我是在外婆家长大的。有一个夏天的中午,我和外婆在一棵树下乘凉。我总是跟着太阳照在树上的影子而移动,这样一点都没被太阳照到。到了晚上在树下乘凉时,我还是用老办法应对,随着月亮照在树上的影子而移动,结果却被露水打湿了。后来问了爸爸妈妈,才知道这个办法”巧用于昼,而拙用于夕“。同学们,在做任何事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仔细分析。因为客观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我们务必要适应这种变化,不能像《刻舟求剑》中的楚人那样墨守成规,用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
本文标题:七年级上册语文《刻舟求剑》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350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