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PDF55页)
附件2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二○一二年十月 —8—目录前言…………………………………………………………………………………12一、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与挑战……………………………………………………………14(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141.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显著…………………………………………………………142.城市大气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深化…………………………………………………143.积极探索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15(二)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151.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152.大气环境污染十分严重……………………………………………………………173.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184.城市间污染相互影响显著…………………………………………………………195.大气污染防治面临严峻挑战………………………………………………………19(三)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191.大气环境管理模式滞后……………………………………………………………192.污染控制对象相对单一……………………………………………………………203.环境监测、统计基础薄弱…………………………………………………………204.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20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20(一)指导思想……………………………………………………………………………20(二)基本原则……………………………………………………………………………21(三)规划目标……………………………………………………………………………22三、统筹区域环境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24(一)明确区域控制重点,实施分区分类管理…………………………………………241.明确区域污染控制类型……………………………………………………………242.划分重点控制区……………………………………………………………………24 —9—(二)严格环境准入,强化源头管理……………………………………………………251.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252.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排放量………………………………………………………263.实施特别排放限值…………………………………………………………………264.提高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类项目建设要求…………………………………………27(三)加大落后产能淘汰,优化工业布局………………………………………………271.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272.优化工业布局………………………………………………………………………29四、加强能源清洁利用,控制区域煤炭消费总量………………………………………29(一)优化能源结构,控制煤炭使用……………………………………………………291.大力发展清洁能源…………………………………………………………………292.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303.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31(二)改进用煤方式,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311.加大热电联供,淘汰分散燃煤小锅炉……………………………………………312.改善煤炭质量,推进煤炭洁净高效利用…………………………………………32五、深化大气污染治理,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32(一)深化二氧化硫污染治理,全面开展氮氧化物控制………………………………321.全面推进二氧化硫减排……………………………………………………………322.全面开展氮氧化物污染防治………………………………………………………33(二)强化工业烟粉尘治理,大力削减颗粒物排放……………………………………341.深化火电行业烟尘治理……………………………………………………………342.强化水泥行业粉尘治理……………………………………………………………343.深化钢铁行业颗粒物治理…………………………………………………………344.全面推进燃煤工业锅炉烟尘治理…………………………………………………355.积极推进工业炉窑颗粒物治理……………………………………………………35(三)开展重点行业治理,完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体系…………………………351.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摸底调查………………………………………………………352.完善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要求和政策体系…………………………35 —10—3.全面开展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364.大力削减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365.积极推进有机化工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控制……………………………………376.加强表面涂装工艺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377.推进溶剂使用工艺挥发性有机物治理……………………………………………38(四)加强有毒废气污染控制,切实履行国际公约……………………………………381.加强有毒废气污染控制……………………………………………………………382.积极推进大气汞污染控制工作……………………………………………………383.积极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工作………………………………………………39(五)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有效控制移动源排放……………………………………391.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392.推动油品配套升级…………………………………………………………………393.加快新车排放标准实施进程………………………………………………………404.加强车辆环保管理…………………………………………………………………405.加速黄标车淘汰……………………………………………………………………416.开展非道路移动源污染防治………………………………………………………41(六)加强扬尘控制,深化面源污染管理………………………………………………421.加强城市扬尘污染综合管理………………………………………………………422.强化施工扬尘监管…………………………………………………………………423.控制道路扬尘污染…………………………………………………………………434.推进堆场扬尘综合治理……………………………………………………………435.加强城市绿化建设…………………………………………………………………436.加强秸秆焚烧环境监管……………………………………………………………447.推进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44六、创新区域管理机制,提升联防联控管理能力………………………………………44(一)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441.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442.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联合执法监管机制……………………………………………453.建立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会商机制……………………………………………45 —11—4.建立环境信息共享机制……………………………………………………………455.建立区域大气污染预警应急机制…………………………………………………46(二)创新环境管理政策措施……………………………………………………………461.完善财税补贴激励政策……………………………………………………………462.深入推进价格与金融贸易政策……………………………………………………463.完善挥发性有机物等排污收费政策………………………………………………474.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475.实施重点行业环保核查制度………………………………………………………476.推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特许经营……………………………………………487.实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488.推进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管理…………………………………………………49(三)全面加强联防联控的能力建设……………………………………………………491.建设统一的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492.加强重点污染源监控能力建设……………………………………………………553.推进机动车排污监控能力建设……………………………………………………564.强化污染排放统计与环境质量管理能力建设……………………………………56七、重点工程项目与投资效益评估………………………………………………………56(一)重点工程项目………………………………………………………………………56(二)效益分析……………………………………………………………………………57八、保障措施………………………………………………………………………………57(一)加强组织领导………………………………………………………………………57(二)严格考核评估………………………………………………………………………58(三)加大资金投入………………………………………………………………………58(四)完善法规标准………………………………………………………………………58(五)强化科技支撑………………………………………………………………………59(六)加强宣传教育………………………………………………………………………59 —12—前言当前我国大气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在传统煤烟型污染尚未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以臭氧、细颗粒物(PM2.5)和酸雨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区域内空气重污染现象大范围同时出现的频次日益增多,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区域性复合型的大气环境问题给现行环境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仅从行政区划的角度考虑单个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有效解决当前愈加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亟待探索建立一套全新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以及国际上区域空气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证明,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是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仍将快速发展,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大气环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大气环境质量的要求,应紧紧抓住“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和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的战略机遇期,在重点区域率先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从系统整体角度出发,制定并实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对策,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的,严格环境准入,推进能源清洁利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多污染物 —13—协同控制,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形成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倒逼传导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规划范围为京津冀、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地区,以及辽宁中部、山东、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海峡西岸、山西中北部、陕西关中、甘宁、新疆乌鲁木齐城市群(具体范围详见附表),共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约132.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81%。 —14—一、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与挑战(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1.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显著国民经济和社会
本文标题: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PDF55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37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