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22年度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022年度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过朗读,结合生活经验和图片,了解小动物的爪(蹄)的特点和习性。同学们,你们喜欢雪吗?下雪天有什么好玩的事?来看看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吧!欢迎咨询!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一)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雨字头”。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和要求会认的字。(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情感,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教学重难点。(一)注意指导“车”、“霜”的发音。(二)指导“亭”、“停”、“车”、“霜”这四个字的书写,注意前一组字在字形及读音上的联系和变化。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讲故事,让学生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感受诗人作诗时的情景。(二)介绍诗人。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一)配乐范读古诗,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二)学生自由读诗。(三)学生汇报读诗成果,指名朗读。三、设置情境学诗,随文识字。(一)欣赏图片,学习“远上寒山石径斜”。这是石头铺成的小路,图上画的是深秋季节,深秋时节的高山会是什么样的呢?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山上的树叶有深黄色的,有浅黄色的,有红色的,是五彩斑斓的,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着。学习“远”。在哪见过?(〈画〉)在这里也是远近的意思,“远”在书写时要先“元”,再写走之旁。扩散走之旁的字。学习径。在诗中是小路的意思。学习斜。在诗中指小路弯弯曲曲。再读诗句。(二)在那白云升起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有着几户人家。(白云生处有人家)借助想像读诗句。(三)看书中插图,学习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学习亭。古人看到人站在亭子里的样子,就把它画了下来,这是亭子尖尖的角,下半部分表示人站在亭子里。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就成了现在的这个亭字。指导书写。学习停。通过亭来学习这个字。学习车。注意这个生字的笔顺。组词,指导书写。学习霜。温度在0摄氏度一下时地面形成的一层白色晶体,霜叶就是经过霜打的红叶。“雨字头”与单独书写时发生什么变化?雨字头的字:雪、雷。(四)看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像,练习说话。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你们很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假如我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我会忍不住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句——(五)整体感受,背诵古诗。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古诗,感知大意。2.认识5个二类生字,会写6个一类生字。3.处理课后练习,积累词语。教学重点、难点:用自己的方法识记一类生字,正确书写一类生字。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实物投影。教学时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感悟诗中大意,学习文中二类生字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乘坐时空转换器去远离现代社会久远的唐朝看看去。(展示山行的图片)一条小小的石子路,弯弯曲曲地通到远远的高山上。想不到在峰峦起伏、云遮雾罩的深山里,还有几户人家居住着。我们把车子停下来了,那是因为留恋今晚枫林的景色。啊,经过霜打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呢!真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山行》,这是唐代一位诗人杜牧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所写。杜牧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二、新授(一)读诗、赏诗,感悟诗意1.老师配乐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停顿。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3.学生感悟古诗大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二)处理文中的二类生字。1.出示文中的二类生字,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进行出声认读。2.通过组词的方式学会应用这些二类字。径、斜、亭、车、霜:3.巩固复习二类字猜字游戏完成三、朗读、背诵古诗。四、作业:熟背古诗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一类生字的认读及其书写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背诵古诗2.复习二类生字(卡片)二、学习一类生字行:象形字,古文字为“”,是十字路口的象形。本义指道路。道路是供行人行走的,故引申出“走路”的意思。又由道路供行人行走引申为流通、传递。银行、行家中读hángɡ远:形声字。字谜:二儿走之行千里。亭:象形字。“丁”的上部分象高台上的一凉亭形状,也可以把“丁”视为简易的亭子的形状。停:形声字。从人,亭声。本义是指人止息停留。字谜:人到亭前步便止,遮阳挡雨好停歇。车:字谜:东字两点连,连成一直线;回家坐上它,千里一日还。霜:形声字。顺口溜:霜字雨头下加相,寒露过后是霜降;遍地好象撒白盐,似雪非雪这是霜。三、练习书写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复习巩固所学生字、古诗,课后练习。教学过程:一、复习1.背诵古诗2.复习一、二类生字二、课后练习1.填字、涂色,说说自己眼中的秋天。2.读一读。先读一读,在写一写三、背一背作为知识的积累,初晓诗中大意,背诵全诗。四、作业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11个生字和1个偏旁,学习一个多音字,会写4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种小动物的爪子像什么,了解青蛙冬眠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结合生活经验体会和图片了解小动物的爪(蹄)特征和生活习性。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教学难点体会小动物们的快乐,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教学方法交流法、阅读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课1.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雪吗?下雪天都有哪些好玩的事情呢?(出示相关图片)2.那么,下雪天,你的心情如何呢?(高兴、兴奋……)3.下雪了,大地一片雪白!不仅小朋友们高兴,小动物们也很兴奋,都从家里跑出来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一起去了解小动物们都画了哪些可爱的画。(板书课题)12.雪地里的小画家(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注意不认识的生字。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3.学习生字词。出示带音生字:群竹牙用几步为参加洞着(1)学生自由读生字。(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4)去音读生字。(注意指导:“竹、着”是翘舌音。)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一群、竹叶、月牙、用处、几个、跑步、因为、参加、加法、山洞、着急4.学习多音字。着(zhe)看着;着(zháo)着急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一起走进课文,了解小画家们的画作。三、精读领悟1.课文朗读,初读感知。(1)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和课文,生边观察边倾听课文朗读。(2)学生自己朗读,再次整体感知课文。(3)指名朗读,师生评价正音。(4)诗歌一共有几句话呢?(共六句话。)2.学习第一、二句。(1)课件出示相关图片,指名朗读这两句,师生评价。(2)思考:两个“啦”字表达了小动物们怎样的心情?(“啦”字是感叹的语气,表达了小动物们对雪的期盼和下雪时高兴的心情。)(3)从“一群”这个词语能看出什么呢?(“一群”指到雪地里来的小画家多,也可以看出大家对雪的喜爱。)(4)你也来体验一下小动物们的心情,带着对雪的喜爱和高兴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3.学习第三、四句。(1)课件出示相关图片,指名朗读这一句,师生评价。(2)思考:这句话中把小动物们当做什么来写?(把这些小动物们当做人来写。)(3)“竹叶、梅花、枫叶、月牙”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分别指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的脚印。因为它们的样子很像,这是比喻的写法。)(4)连一连。(课件出示动物图片和脚印图片,生连一连。)(5)师小结,指导朗读。4.学习第五、六句。(1)课件出示相关图片,指名朗读这一句,师生评价。(2)思考:这是真正的“一幅画”吗?小动物们用什么画的画?(不是。这是小动物们在雪地上玩耍时留下的脚印,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3)你觉得还有哪些小动物能在雪地上画画?画的又是什么呢?(鼓励学生大胆回答。)(4)青蛙为什么睡觉了?哪位小朋友知道呢?(因为青蛙有冬眠的生活习性。)补充资料:冬眠也叫“冬蛰”。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这些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熊、蝙蝠、刺猬、极地松鼠、青蛙、蛇等都有冬眠习惯。(5)再次有感情地朗读。5.教师小结: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雪地里的小画家》。(播放歌曲《雪地里的小画家》)6.指导书写“竹、牙、马、用、几”(1)生观察田字格里的字,一起说说笔画位置。(2)师范写生字。(3)生描红,书写,师巡视指导。7.课堂小结:小朋友们,这篇课文通过讲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在雪地里“画画”的故事,告诉我们它们的脚印形状不同,还通过写青蛙没有参加“画画”,告诉我们青蛙有冬眠的特点。四、总结拓展1.课堂总结:同学们,学完了本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1)学会了本课的生字词,感受到了小动物们对下雪的喜爱之情。(2)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我们很多的快乐。2.课堂练习我会组词。竹(竹叶)(竹子)笔(毛笔)(画笔)马(小马)(马车)我会填。雪地里的画家有(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小鸡会画(竹叶)。小鸭会画(枫叶)。小狗会画(梅花)。小马会画(月牙)。五、作业布置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观察一种事物,弄清它们与别的事物不一样的地方。板书设计12.雪地里的小画家小鸡小狗小鸭小马脚印(画)青蛙冬眠
本文标题:2022年度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451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