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名叫吕蒙的将军。此人武功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信任。但是梦露有一个问题:他不喜欢阅读和学习。来看看七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教案吧!欢迎咨询!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利用课文排版梳理各个描摹片段,把握人物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形象;通过“圈点批注”,品析文章语言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2.指导学生自读梳理结构、讨论体会感情,“圈点批注”品味语言。3.感受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排版梳理各个描摹片段,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感情。并通过“圈点批注”品析语言。教学难点品析作者语言细腻白描和诗化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学习文章细节描写的生动真实和逼真传神。通过对词句的揣摩体会文章文随笔动,笔随情至的美感和情意。教学策略1.圈点批注2.合作探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语:提出问题——说说你印象中的鲁迅先生。老师总结导入:通过上学期对《朝花夕拾》的阅读,大家对鲁迅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我们是否真的喜欢鲁迅?有些同学为什么会对鲁迅敬而远之?也许由于时代的隔膜,加上我们毕竟年少,对鲁迅作品及其为人还不能充分理解。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有些对鲁迅高度评价的定论,先入为主地框定了我们的头脑,反而阻碍了对鲁迅精神丰富性的认识。如果读一读这篇回忆鲁迅先生的传记,相信这种状况会大有改变。我们会看到一个热情、幽默、深刻的鲁迅,一个睿智而又平和的鲁迅。原来我们完全可以轻松地走进这位文化巨人。展示课件并展示图片素材“《朝花夕拾》封页图、木刻鲁迅头像”,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阅读记忆,回顾对鲁迅的认知,激发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二)作者简介学生介绍课前预习的作者情况,教师重点补充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交往和情谊。在萧红眼中,鲁迅不仅仅是位令人尊敬景仰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更是一个文学创作和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她终身对鲁迅怀着深深的敬仰和感激。设计意图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补充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交往和情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作者的崇敬与感恩之情。(三)初步感知,梳理片段化的写作,体会鲁迅性格的多个侧面。1.这是1自读课文,首先请学生通读全文,对文章整体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并说说文中写的鲁迅和你印象中的鲁迅有什么不一样?(更和蔼可亲更有人情味。)2.教师提出问题:作者用哪一些片段来写鲁迅的性格品质的?每一个片段体现出他的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排练方式,发现有些段落之间空格比较宽,引导其思考出来每一个排练宽的部分其实就是一个描摹片段,统计出来共有14个描摹片段,小组合作分析这些片段分别写出了鲁迅性格的哪些方面:片段一乐观爽朗;片段二义无反顾;片段三平易近人;片段四幽默;片段五先生和“我”亲密无间;片段六对青年人的引领、栽培与无私帮助;片段七对生活的精细;片段八周许两位先生伉俪情深;片段九随和亲切;片段十描摹先生的休息就是翻书,写出了他的鞠躬尽瘁;片段十一忘我工作;片段十二严谨求证;片段十三认真细致;片段十四描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3.小组合作总结十四个片段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描摹的,刻画出了鲁迅的哪些侧面,又是用什么串起来的?(日常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四个角度。多个侧面:思想家文学家,导师和诤友,丈夫和父亲)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排版来梳理文章,学生尝试先分片段概括内容,再归纳各片段,形成对人物形象的具体认知,从碎片化知识到总结规律,进而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四)批注品析,合作探究。1教师示范:利用文章本身的旁批入手,文中有两处旁批提到剪影雕塑分析萧红的语言有一种白描的特点。学生自主圈点批注,找出类似语言风格的句子并旁批自己的阅读体会。2本文的语言除了有白描的特点外,还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请对你觉得很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圈点批注,写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诗化的语言)3本文叙写的都是日常小事甚至是细枝末节,语言也平实自然,如话家常,为何却能感人至深?(看似漫不经心的背后是对鲁迅深刻的了解,貌似轻描淡写的内里是对鲁迅炽热的感情。)设计意图学生实践运用“圈点批注”读书法,品读文本语言,体会作者情感。(五)归纳总结本课语言别具特色,简短凝练,写人有白描的功力,给人以奇特生动的感受。结构看似散漫,却贯穿着作者对鲁迅深刻质朴的感情,随着一个个细节的展开沉郁而舒缓地散发出来。我们在学习文章的时候,要从自读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利用课文排版梳理各个描摹片段,把握人物的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形象;通过“圈点批注”,品析文章语言细腻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感受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设计意图梳理文章内容,理顺作者情感,总结课堂教授的读书方法,真正做到一课一得。(六)布置作业1.朗读品味、圈点批注自读课本《好一朵木槿花》第15页《武侯祠前的沉思》一文,分析文章如何用游览路线串起对诸葛亮生平的回忆和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2.回忆本单元前几课的内容,尝试自己归纳总结一下写人的方法,比如《邓稼先》一文中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的手法。为本单元的写作做好准备。3.选作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补充阅读《人间鲁迅》(林贤治)、《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王晓明)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方法,同时为接下来的写作课做课前准备。(七)板书设计本课板书是在教学过程中组建生成的,将师生课堂共同探讨后的重点和知识点分列出来。回忆鲁迅先生萧红特点描摹片段感情思想家、文学家读书写作尊敬鲁迅导师和诤友待人接物爱戴丈夫和父亲饮食起居休闲娱乐怀念细腻白描诗化语言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二、背景简介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三、一读-----读通课文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4、全班齐读。四、二读-----读懂课文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2、小组合作学习。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5、全班齐读。第二课时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1、孙权的谈话。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5、全班齐读。六、延伸拓展: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七、结束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板书设计:孙权劝学孙权→劝→吕蒙←赞←鲁肃(语重心长)(自豪、自得)(惊讶、赞叹)关爱部下虚心接受意见爱才好学勤学、刻苦敬才善劝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3教学目的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二、整体感知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板书)孙权劝学吕蒙辞学——就学鲁肃大惊——结友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4、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三、品味语言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4、播放录音范读,学生跟读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
本文标题: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458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