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三年级语文题目复习,知道怎么写教案吗?了解诸葛亮赏罚严明、宽以待人的进步思想,初步了解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我们来看看初三语文专项复习的教案吧!欢迎咨询!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作者陈寿和《三国志》。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4、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结合课文的注释,借助有关的工具书通读课文。2、进行朗读教学,重点讲解重点的字词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诸葛亮自尊自重、谨慎持重和刘备思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体会课文重的人物性格特点。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难点:1、理解本文是怎样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的。2、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二、解题:1、陈寿,晋朝人,史学家。著《三国志》。《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2、《隆中对》是其中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对”,回答、应对,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汉室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3、背景介绍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治_不堪的黑暗时代。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_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_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公元207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是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陇亩(lǒng)倾颓(tuí)猖獗(chāngjué)存恤(xù)夷越(yí)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4、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第三部分(第3、4、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5、词语积累:一词多义:谓认为谓为信然对……说谓先主日已停止然志犹未已通“以”自董卓已来已经已历三世信确实谓为信然诚信信义著于四海同“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然这样谓为信然但是然志犹未已用因此遂用猖獗利用贤能为之用运用此用武之国词性活用:箪用箪名词作状语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壶用水壶名词作状语通假字:信,通“伸”伸张欲伸大义于天下已,通“以”自董卓已来句式:(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2)省略句。君与俱来。(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6、齐读课文。四、小结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试背诵课文第四段。第二课时一、师生交流,导入新课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以便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二、读课文品人物: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2、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4、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汉室倾颓,_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蹶”,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5、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是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刘备说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之情。“凡三往,乃见”既说明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6、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可争,可图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战略:占据荆益,易守难攻;取得外援,抚民养兵;偏安一隅,以待时机。7、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政治蓝图:成霸业,兴汉室。战略方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霸业”的根基;结好孙权,联吴灭曹;抚和戎越,内修政治。根据:①不具备向东或向北发展的可能性。②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8、课文结尾为什么要写“关羽、张飞不悦”?——最后写“关羽、张飞不悦”,实际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犹鱼之有水来”的比喻,形象地解释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9、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诸葛亮和刘备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诸葛亮:一个胸怀韬略,审时度势,_远瞩,才智过人的谋臣形象。刘备:一个胸怀大志,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精于用人之道的英雄形象。三、观历史谈感悟:结合历史及电视剧《三国演义》谈谈你心目中这葛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予评价。四、拓展延伸积累关于诸葛亮的诗词、对联、词语、故事:1、诗词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2、诸葛武侯祠对联: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3、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五、小结:六、作业: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2、预习《出师表》。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2教学依据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学生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到。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下语文学习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在学习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教学方式〗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3.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6.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教学过程〗课时可根据课堂推进状态自我调节。一、诗句导入,激发兴趣。以组合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四、综合学习,自主探究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其他学习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学生选背精彩片断,展开竞背,师生共评。教学实录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出示打乱了的对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生: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生: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生:(小声嘀咕)怎么都有“出师一表”?师:(笑着问)可不是吗?都有“出师一表”,而且都是在赞诵“出师一表”。这“出师一表”是什么呢?我们的历史小博士能不能帮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啊?〖点评〗以古代诗句对作品的评价引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添学生人文素养。生:可能是说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吧。师:诸葛亮的情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生: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万古留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师:真不愧为我们的历史小博士。难得你用这样整齐的句式向我们概括了诸葛亮辉煌而又多彩的一生。谢谢,请坐下。智慧的确是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称道。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点评〗由人所共知的“智慧”自然过渡到学生不太熟悉的“忠诚”,为全文的理解和阅读打好基
本文标题: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519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