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2022年度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习有感5篇精编
2022年度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习有感5篇精编【前言导读】由网友为您整理收编的“2022年度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习有感5篇精编”精选优质范文,供您参考学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卢永根,1930年12月生,广东花都人。1953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历任华南农学院助教、讲师,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副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习心得,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时代楷模卢永根内容推荐(点击进入↓↓)时代楷模卢永根学习心得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观后感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心得体会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心得感悟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习有感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习心得这是华农建校一来,收到的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而捐款人却是一对长年勤俭至极、严苛对待自己的老年夫妻:卢永根与徐雪宾夫妇。他们将此生心血都捐献了出去,在华农成立了“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他们特意叮嘱,要用这笔钱来奖励那些农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嘉奖那些忠诚于教学科研的教师,还要用在邀请在农业领域著名的科学家前来讲学交流,借此来扶持农业教育事业。可是他们家里却连一件值钱的物件都找不出来,家电都是老式的,还总是在学校的食堂跟学生一起排队打饭,他们将剩下来的钱,全部慷慨地捐给了华农。“真正爱国的青年科学家都应扎根祖国。外国实验室再先进,也不过是替人家干活。”1980年到1982年,卢永根院士因公派赴美国戴维斯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后毅然回国效力,83年成为华农的校长,至此,便一生都离不开华农了,甚至将一生的积蓄都捐给了这所陪伴了他大半生的学校。卢永根院士与家人在美国时,家人曾劝说他就在条件优渥的美国,可是他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说,“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出国访亲与留学共三次,他都选择了回国。不仅如此,他还鼓励那些出国留学的人回国发展,在他的影响下,一大批人才重回祖国,成为各自领域的中坚力量。华农副校长温思美也是因为卢永根院士对民族的热爱而放弃了就在国外的机会,来到了华农。他一辈子研究学术,是他首先将我国现有主要籼稻矮源分为2类4群,是他提出了“特异亲和基因”的新概念,也是他首次建立原产我国的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也是他保存了华南地区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库。他13年间从不间断,为华农各项事业发展鞠躬尽瘁。面对教育断层,他顶住巨大的压力,破格晋升年轻知识力量,这才有了“华农八大金刚”,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格局。徐雪宾教授:当时商议存款处置问题,他说“捐”,我说“好”。像卢永根院士一样,他的妻子徐雪宾教授,也是一样的勤俭,长年踩着28寸凤凰自行车出行,同样也是这般的无私。可是在卢永根院士癌症住院时,她与他聊天的时候问了一句:对存款怎么处置?卢永根院士道,“捐”。她回答,“好!”就这样简单的两个字,880多万的存款就一分不剩的全都捐给了华农。他们夫妇俩不言而喻,一心相通,不仅是对各自想法的心照不宣,也是对各自爱国之情的心领神会。可以说,徐教授是一个伟大的女子,她与卢院士一样都值得被我们尊敬。卢永根与徐雪宾夫妇,两个人早早就办理了遗体捐赠卡,就算是不能亲自给国家做出什么贡献,也要让自己仅有的身体继续为国效力。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心得体会卢永根,1930年12月生,广东花都人。1953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历任华南农学院助教、讲师,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副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上任华农校长之初,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时,他谈到自己的党员、校长、教授三个角色关系时表示,要坚持“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的原则。20世纪60年代初,他研究稻作遗传资源,划分我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型和气候生态型;70年代后,从事水稻遗传学的研究。首次建立原产我国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2017年3月,他把880多万元积蓄全部捐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2018年3月1日,获“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有着70年党龄的卢永根曾说:“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2018年3月1日晚,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成为第一位揭晓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卢永根的颁奖词。节目中,主持人白岩松连线采访了卢永根院士的夫人徐雪宾老师。徐雪宾向现场观众展示了一张遗体捐献卡,这是几个月前卢永根要求为他办理的,卡片上面写着:“我是一名捐献遗体的志愿者,我愿在身后将遗体无偿地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为振兴祖国医学事业而奉献。”同为遗体捐献者,徐雪宾非常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作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作为共产党员,他捐献遗体是最后一次做出自己的贡献。”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心得感悟他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了,留下一片赤诚、无限感动。“卢永根……”追思中,一声轻唤,让人泪流滚烫、心潮难平。有一种信仰,叫赤诚报国;有一种大爱,叫“布衣院士”。2019年8月12日凌晨,89岁的卢永根院士因病辞世。按照他和家属意见,不举行任何遗体告别仪式;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这是他作为院士的“最后一次科普”;这是他作为唯物主义者的“最后的一次贡献”。卢永根去世后的第4天,他的老伴、华南农大离休教授徐雪宾将一个信封郑重交给华南农大原党委书记李大胜:“这是阿卢的特殊党费,希望组织能够接受。”党的十九大召开当天,卢永根身体非常虚弱,躺在床上,插着氧气管,仍然坚持全程听完十九大报告,并参与随后的学习、讨论。“卢永根诠释了党性的力量。”华南农大党委副书记钟仰进说。2017年3月,卢永根以夫妻两人的名义将毕生积蓄88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华南农大,成立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及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邀请农业领域国内外著名科学家来校讲座。这是当时华南农大建校以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院士家中的摆设,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破旧的木沙发、老式电视;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帐子用的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几张还在使用的椅子,用铁丝绑了又绑……1987年,上级拟将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的卢永根调到北京,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兼党组书记,享受副部级待遇。但卢永根恳切推辞,因为他舍不得离开水稻研究事业。卢永根是中国著名稻作科学家丁颖院士的学生。1961年,中央决定为老专家配备科研助手,丁颖院士选择了卢永根。直到1964年10月丁颖在北京逝世,卢永根一直在他身边工作,跟随老师跑遍了全国的稻区。直到70多岁,卢永根还带着学生翻山越岭,到处寻找野生稻种。近些年,卢永根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其中水稻25个,大豆5个,甜玉米3个;培育水稻不育系3个。这些品种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新增产值15亿多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1994年,卢永根在一封公开信中这样说。他指出,连为养育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服务都不愿意,还奢谈什么为全人类服务?卢永根曾3次赴美探亲访学,美国的亲人竭力说服他留下来,都被他坚决拒绝。华南农大红满堂草坪,35年前的一个夜晚,卢永根曾在这里作过“把青春献给社会主义祖国”的主题演讲,让学生们终生难忘。“我的发言,如果能像一束小火花一样,点燃你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迸发出热情,为振兴中华而奋斗,正是我所热切期待的。”卢永根说。卢永根就是一面镜子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院士用他的精彩一生,回答了“人生的意义”这个大问题,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卢永根的人生就是一面镜子,可以照鉴我们每个人的心灵。87岁,将几乎毕生积蓄880万元捐赠给教育事业;89岁,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一生,无私奉献给中国水稻科研事业。卢永根将捐献遗体看作是作为院士“最后的科普工作”,作为一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最后的坚守和信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最后贡献。严于律己,公私分明。他出行坐公交,吃饭在食堂。家中的摆设,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即使当了校长,他也坚持不坐进口名牌小车,在住房、电话等待遇上不搞特殊。人生的境界与追求,来自于党性的修养。在卢永根身上,党性既真实,又耀眼。他用自己的无言行动,展现了党性的强度和纯度,诠释了党性的力量,为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修养树立了榜样。2019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有感在刚刚迎来110岁“生日”的华南农业大学,被芳草和绿荫围绕点缀的昭阳湖,是不少华农人最难忘的校园记忆。伫立着老校长卢永根雕像的院士广场,就坐落在昭阳湖畔。雕像上铭刻着的“坚持实事求是,提倡独立思考;不赶浪头,不随风倒;有三分事实,作三分结论”,是这位永葆初心、矢志奋斗的“布衣院士”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卢院士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他是我们学界的楷模,是为人的榜样,他是一个大师,又是一介布衣。无论是为学为人,我们都把他作为榜样,始终默默向他学习,但我们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望其项背。”谈及恩师,全国政协常委、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感慨不已。一个共产党员的70年1983年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后不久,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卢永根谈到了自己眼中党员、校长、教授这三个角色的关系,他表示自己会谨记“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的原则。在卢永根眼中,共产党员的身份是他时刻谨记、从未忘却的初心和责任。1949年8月9日,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卢永根曾回忆,入党宣誓那一天,监誓人一再提醒他:“加入共产党,个人的一切包括生命都属于党、属于人民,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你是否要参加,请认真考虑!”年仅18岁的他毫不犹豫,庄严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而与学术启蒙恩师、中科院院士、华南农学院(今华农前身)首任院长丁颖的一段“忘年交”,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虽然比卢永根年长40多岁,然而在1956年,在学生卢永根的鼓励和支持下,时年68岁的丁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卢永根不得不长期住院。“我俩大半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党。这个时候,也不能没有组织生活。他要继续坚持下去。”他的夫人徐雪宾说。住院后,87岁的卢永根主动向华农农学院党委申请成立病房临时党支部。2017年3月,“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成立。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的第3天,“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开展了“学习讨论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当时卢永根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仍然坚持全程参与了学习和讨论。“听完习总书记的报告,热血沸腾、备受鼓舞。作为一名老党员,再次找到了自己在解放初期所感受到的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热火朝天求发展的强烈愿望。”这位亲历了共和国成长的老党员,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坚守着自己70年前的无悔抉择。一位作物遗传学家的70年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两校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作为首届学生的卢永根,也自此与作物遗传学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奉献了一生。“丁颖院士对我成材和毕生从事水稻研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回忆起恩师,卢永根从不讳言他对自己人生选择的关键作用。丁颖去世后,卢永根继承了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后来逐步扩充到一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即便年过古稀,卢永根还是经常跋山涉水,不辞辛劳,前往山野之间,进行实地考察。他的学生、华农农学院教授刘向东回忆,在2000年前后,他们根据文献记载,前往广东高州、佛冈、遂溪、博罗、惠来等地进行普通野生稻资源的搜集。彼时的卢永根已有七旬,但他依然兴致勃勃。这些野生稻多分布在山顶、水泽等人迹罕至之处,交通不便,很多地方只能徒步。“到一些实在很难爬的山路段,我们就只能扶着卢老师缓缓通过。”刘向东回忆。作为学者,严谨是老师留给刘向东最深刻的印象。“老师的严谨不仅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中,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教导我,‘三分结果就下三分结论’,
本文标题:2022年度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习有感5篇精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915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