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关于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推进动员会议上的讲话稿(精选4篇)
关于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推进动员会议上的讲话稿(精选4篇)【前言导读】由网友为您整理收编的“关于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推进动员会议上的讲话稿(精选4篇)”精选优质范文,供您参考学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推进动员会议上的讲话【第一篇】创建示范区实现新跨越——关于贵州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思考刘晓凯(接上期)贵州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国家从战略层面进行了顶层设计,示范区的内涵有着十分明确的规定性。建设示范区,笔者认为,要紧紧围绕主题,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上树标杆、作示范,既要整体推进,更要重点突破。实现经济发展新跨越没有坚强的物质保证,民族团结进步、平等和谐就是一句空话。民族地区发展落后,是当前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问题,也是民族地区面临的最大问题。贵州创建示范区,首要的任务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全面实现小康。第一,夯加快发展之基。加快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科学发展的基础支撑能力。一是优先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协同发展的立体型交通运输体系,彻底改变贵州民族地区交通山隔水阻的局面。二是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着力解决贵州民族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构建起建设和发展所必须的水源保障体系。三是实施绿水青山计划,推进天然林、防护林、重要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整治和修复、陡坡地生态和石漠化治理,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和生态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当地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态文化思想,建设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四是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构建起水火互济、可再生能源为主要支撑的能源保障体系。五是实施美丽乡村基础设施行动计划,建设小康路、小康电、小康水、小康讯、小康房,使贵州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第二,打特色产业之牌。民族地区要按照市场需求导向,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切实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特色轻工业。积极发展优质白酒产业,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白酒基地;推进烤烟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打造贵烟品牌;提高黔茶知名度,努力打造绿茶产业大省。二是大力发展民族医药产业。依托民族医药资源,扶持民族医药研发和药品注册,做大做强以苗医苗药为特色的民族医药产业。三是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培养民族文化致富带头人,扶持民族文化产品市场化开发,提升民族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民族文化企业,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把民族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四是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充分利用民族地区旖旎的山水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与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构建观光游、休闲游、度假游和体验游相结合的旅游产业新格局,促进旅游与民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五是大力发展民族工艺品。重点发展蜡染、制银、织锦、刺绣等,加强特色民族文化品牌保护,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产业质量。实施百万绣(染)工行动计划,解决百万个农村家庭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推动百万个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这几年,围绕发展特色产业,贵州在民族地区着力推进“十大计划”,效果明显。第三,走后发赶超之路。由于多方面原因,贵州发展仍存在特殊困难,与全国的差距还在拉大。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在民族地区尤为明显、更加突出。建设示范区,必须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超常规的跨越发展,以更大的胆略、更实的举措、更快的速度和更好的效益缩小差距,确保民族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一是要把速度拉起来。深入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坚持把扩大投资作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第一抓手,以增量扩张带动存量调整,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高于全国、高于西部、高于贵州省以往历史时期的发展速度,努力追赶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二是结构要优起来。坚持以调整促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县域经济比重、工业经济比重、城镇化率、民营经济比重“四个提高”。三是效益好起来。经济发展快、结构调整优,最终要体现在经济和社会效益上,税收、企业利润要大幅度增加,民生要大幅度改善,生态环境要持续向好,保持天蓝、地绿、水净。推动社会发展新进步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难、就医难、上学难、社会保障水平低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要把创建示范区与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结合起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贵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着力点,作为实现贵州长治久安的关键环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第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到2015年,力争民族地区所有城市社区和乡镇至少有1所公办幼儿园。大力实施“9+3教育行动计划”,加快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因地制宜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力争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左右。大力推进高等院校建设,不断提升全省高校办学水平。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新型农民、当家理财、妇幼保健、健康生活习惯等培训,推进科普富民示范村和文明生活示范户建设,增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第二,加快卫生体育事业发展。加强民族地区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快推进省、市(州)两级中医(民族医)医院建设。大力发展民族医药,实施以苗药为重点的民族药理论体系建设工程,挖掘、整理和提炼民族医药资源。加强民族新药研发及现有品种的技术提升和深度开发,打造民族药品牌,推进民族药产业做大做强。加强民族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将少数民族乡土医疗卫生人才吸收到卫生事业单位工作。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体育事业,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积极抓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别是贵州省独创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城乡社区,在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第三,推动以创业带就业。在民族贫困地区,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和落实促进劳动者自主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场地安排等优惠政策,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要大力推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计划,深入实施劳动者素质提升工程,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就业技能培训,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第四,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全面落实城镇、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完善社会救助、帮困、扶贫体系,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探索建立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加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使各族群众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第五,强力推进扶贫开发。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主战场,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乡、贫困村为突破口,以贫困户为着力点,集中力量抓好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地区等民族自治地方和麻山、瑶山等深度贫困区域的扶贫攻坚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动扶贫开发上水平。重点扶持毛南族和仫佬族等人口较少民族。全力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实施移民搬迁。确保“十二五”末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促进文化繁荣新突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和灵魂,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血脉,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共同基础。贵州的民族文化,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特色鲜明,是各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象征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体现。要顺应文化发展规律,抢抓历史契机,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实现贵州由民族文化资源大省向民族文化产业大省的发展,最终实现向民族文化强省的跨越。第一,大力发展公益性民族文化事业。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调整资源配置,支持建设市(州)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在民族地区的落实,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文化资源共享、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第二,努力挖掘优秀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综合利用,做大做强以“多彩贵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培育和扶持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好花红歌调、水族双歌等民族文化品牌。实施好民族古籍文献资料抢救工程,加强水书、布依古文、锦屏文书、彝文和濒临失传少数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规划建设一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区,打造500个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和20个贵州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系列节庆。第三,大力发展现代创新文化。文化发展,基础在传承,关键在创新,要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积极学习和努力借鉴其他的先进文化,不断赋予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增强文化产品的时代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高标准设计、大手笔运作一批标志性的重要文化建筑和文化产品,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企业,进一步擦亮文化展示窗口,塑造文化建设品牌,扩大贵州文化影响力,使之成为新时期鼓舞人、团结人的强大精神力量。开创民族团结新局面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是民族地区发展稳定的基础。建设示范区,就是要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第一,强化宣传。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这是贵州长期保持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的一条根本经验。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做到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规、民族知识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常态化、多样化、社会化,既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使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掌握,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全社会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的自觉性。要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坚定自觉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定自觉地促进全省改革发展和社会和谐,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二,创新管理。加强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务的管理,尤其是对那些消极不良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绝不能以民族地区特殊为借口,姑息迁就,放任自流。一是要依托民族文化创新社会管理制度。注重将民族文化与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民族地区的民族习俗、习惯法以及其他传统的纠纷调解机制提炼并形成正式的民族地区管理制度,从而大幅提升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强社会管理主体的认同。民族地区的社会管理应当充分利用其在民族文化认同基础上产生的权威形式,吸纳少数民族内部具备权威的精英人物参与社会管理,使之成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如贵州有些民族地区,由寨老组成的老年人协会,参与解决日常纠纷,参与社会管理,且不计报酬,为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加强社会管理工具的选择。社会管理工具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民族文化的适应性,同时要汲取民族文化中的习惯等有益于管理的积极因素,指导少数民族聚居村寨依法订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规民约,依法管理民族事务,依法协调民族关系。第三,化解矛盾。民族地区有很多特殊情况,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还有许多差别,无论想问题、做决策,还是抓落实、做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到“一地一策”、“一族一策”。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方针,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对待和处理各族群众的合理诉求和特殊需求,把化解民族矛盾作为促进示范区建设的一个工作环节来抓紧抓好。要定期开展民族团结稳定形势分析研判和隐患排查,建立属地管理、受理接访和化解纠纷的联动机制,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建立民族关系协调机制和监测机制,完善涉及民族方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立与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沟通联系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联系群众、协助党委、政府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积极作用。(待续)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推进动员会议上的讲话【
本文标题:关于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推进动员会议上的讲话稿(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978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