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地下水资源潜力调查技术要求(2003)
调查项目成果报告区域地下水资源潜力调查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二OO三年十月三十一日地下水资源潜力调查技术要求项目编号:199920190133(F1.14)任务书编号:1199209014工作起止年限:1999—2001项目负责人:鲁静报告主编:秦毅苏报告编写人:秦毅苏朱延华鲁静单位负责人:黄志兴提交单位(盖章):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提交时间:2003年10月31日目录区域地下水资源潜力调查技术要求01.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12.引用标准度技术要求........................................................13.目的、任务................................................................13.1目的..................................................................13.2任务..................................................................24.基本原则..................................................................25.基本概念..................................................................35.1地下水资源(groundwaterresources)..................................35.2地下水天然资源(naturalresourcesofgroundwater).................35.3地下水可开采资源(sustainableexploitableresourcesofgroundwater).........................................................................35.4深层承压水可开采储存量(sustainableexploitablestorageofdeep-confinedwater)...................................................................35.5地下水资源潜力(potentialofgroundwaterresources).................36.调查内容..................................................................47、方法与技术要求............................................................47.1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评价一般技术要求..................................47.2平原地区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评价技术要求................................57.3不同地区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要求........................67.4山地丘陵区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评价技术要求..............................97.5地下水可开采资源评价技术要求.........................................107.6深层承压水可开采储存量评价技术要求...................................1417.7地下水开采量调查技术要求.............................................157.8地下水资源潜力分析和区域调查要求.....................................167.9地下水资源潜力分析评价方法...........................................178.工作程序.................................................................188.1资料搜集.............................................................188.2编制设计书...........................................................188.3实施调查阶段.........................................................19附表1幅基本情况统计表附表2-1幅地下水资源(天然资源量)计算、成果总表附表2-2幅地下水资源(可采资源量)计算、成果总表附表3幅平原(盆地)地下水天然补给量计算表(补给量法)附表4幅丘陵山区地下水天然补给时计算表(排泄量法)附表5幅深层承压水可开采储存量计算表附表6幅水资源一览表附表7幅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计算表附表8幅水资源可利用量统计表附表9幅地下水资源开采量统计表附表10幅大中城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调查表附表11幅地下水利用占总用水量的百分比附表12幅水资源供需分析表附表13幅地下水开采诱发的环境问题调查表附表14幅地下水水源地统计表附表15幅地下水水源地开采状况统计表附表16幅地下水水源地储量登记表附表17幅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分析表1地下水资源潜力调查技术要求1.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1.1“地下水资源潜力调查技术要求(简称‘技术要求’)”,是针对我国各地区地下水资源研究程度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差别较大的情况下开展该项工作作为统一技术要求而编制的。1.2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开展1:250000地下水资源潜力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调查内容,评价方法,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定,评审、验收办法等。1.3本“技术要求”适用于我国1:250000地下水资源潜力调查工作,也是进行该项工作设计、作业、质量监控、成果编制、验收的主要技术依据。1.4本“技术要求”可与行业标准DZ/T000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158--95《1:50000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和《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等规范、细则等相关技术要求配套使用。2.引用标准度技术要求本技术要求参考利用了下列规范及技术要求的有关规定和条文:GB15218—94《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T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J27—88《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44—86《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GB5749—85《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8537—1995《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全国地下水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要点(1982年)》(内部)《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技术要求(2000年)》(内部)《水文地质规程规范汇编(1986)》(内部)3.目的、任务3.1目的3.1.1查明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潜力资源),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地下水开采利用规划,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缓解我国北方主要城镇、地区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为国民经济发展对地下水量的需求提供科学依据。3.1.2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主要组成,也是控制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地下水具有水质好、水温、水量稳定等特点,是城市工业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及良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开展地下水资源潜力调查是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战略任务。3.1.3在20年以来继全国1:20万水文地质普查、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的1:50万、1:100万水文地质调查、广大平原区1:10万的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及70年代以来2在不同地区不同项目中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过多次评价并于1984年完成第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基础上,开展1:250000地下水资源潜力调查,对以往积累的丰富水文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和对大陆水循环过程地下水赋存、特性、运移规律再认识。3.2任务3.2.1查明在自然因素变化和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活动的强力影响下水循环条件变化的情况,重新评价地下水资源并分析其变化趋势。3.2.2根据本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勘察程度,圈出地下水有开采前景的地段,评价地下水资源数量。3.2.3根据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水环境状况和本地区的开采技术条件,评价地下水的可开采资源量。3.2.4调查地下水开采量,分析其开采程度,评价已查明的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剩余量。3.2.5结合本地区地下水开采利用历史状况、存在问题和社会需求以及地下水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保证程度等情况,进行地下水开采前景予测。3.2.6运用新技术方法与手段,对具备一定规模的水源地等进行地下水开采潜力分析评价。提出本地区地下水质量变化条件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的措施、规划建议和解决缺水问题的对策等。4.基本原则4.1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调查,是以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为基础,以供水为目的,以地下淡水(部分地区包括微咸水)资源为主要评价对象。不包括矿水、热水和卤水等资源。4.2地下水是按地下水系统分布的,因此,地下水资源评价应以地下水系统为评价单元,并应在查明区域水文地质规律,特别是补、迳、排条件的基础上划分地下水系统。4.3地下水资源评价必须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特别是在评价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时,应以生态环境要素为约束条件。对各地区用水量进行分析,必须考虑生态用水量。4.4结合地方水利规划需求,在按地下水系统分别计算剩余资源量的基础上,同时按县、市范围分别计算剩余资源量。4.5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的水质分级以矿化度为标准,统一规定为矿化度1g/l、1-2g/l、2-3g/l和3-5g/l四个等级。对于矿化度5g/l的咸水、盐卤水等,本次不进行数量评价但应圈出其分布范围。4.6调查工作应以“动态”的观点,着重分析研究近20年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地下水系统补给、迳流、排泄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的影响,判断今后地下水资源可能发生的变化,增强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研究为社会和经济建设服务的针对性、实用性。重点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比较高、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出现比较严重的地区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4.7对于1:250000地下水资源潜力调查,原则上不投入钻探、物探等调查工作量(凡是区内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不清,存在对地下水资源评价影响较大,需要进一步查明的问题时,可有针对性的投入少量钻探、物探工作量)。调查工作量主要投入于地下资源调查评价方面。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实践中问题出现比较多,近20年来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或分布变化比3较大的地区,应针对变化较大的补给项(或排泄项)设立地下水环境观测系统,投入必要的水文地质试验等工作量,修正以往有关参数。投入的观测、试验工作必须布置在区域内有代表性的地段。4.8地下水资源评价资料,要求利用近三年的新资料。由于各图幅开展工作的时间不一致,不能强求所有图幅都使用同一年的资料,因此资料截止时间要求应用到提交成果前一年的资料即可;除降水量要延长系列外,其他相关数据如开采量、河川径流量、渠道引水量,灌溉面积、灌溉定额、地下水埋深等都必须利用提交成果前一年的资料;勘查孔及水文地质试验资料也应采用近三年的资料。5.基本概念5.1地下水资源(groundwaterresources)地下水资源是指赋存于地下岩层之中,其质与量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的地下水;它服从于大陆水的总循环,
本文标题:地下水资源潜力调查技术要求(200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3039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