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際關係1第一節認知的內涵第二節溝通的內涵第三節認知與溝通的交互關係結語人际关系2不同待遇甲:「教女孩游泳,以十么方法最好?」乙:「首先,用左臂围住她的腰,在轻轻拉住她的右手,然后……」甲:「它是我妹妹。」乙:「那就从背后将它推下,让他自立自强好了。」启示:认知会影响行动人際關係3童年的認知會影響人的一生有個媽媽在廚房洗碗,她聽到小孩在後院蹦蹦跳跳玩耍的聲音,便對他喊道:「你在幹嘛?」小孩回答:「我要跳到月球上!」媽媽附和的說:「好,但不要忘記回來喔!」這個小孩就是第一位登陸月球的英雄-阿姆斯壯。法新社人際關係4第一節認知的內涵認知是指人類「如何獲取知識」的歷程。包含知覺、記憶與思考過程中的各層面。張春興:「認知」是指個體經由意識活動對事物認識與理解的心理歷程;舉凡知覺、想像、辨認、推理、判斷等複雜的心理活動均屬認知。人際關係5皮亞傑:「人一出生即開始主動運用與生俱來的一些基本行為模式來對環境中的事物做出反應,從而獲取知識。此種以身體感官為基礎的基本行為模式,可視為個體用以瞭解周圍世界的認知結構。每當個體獲取某事物時,即用其認知結構去核對與處理。」皮亞傑將此種個體的認知結構稱之為基模。在與外界接觸時,為適應基模達成平衡狀態,因此就衍生出同化和調適這兩種功能。人際關係6維高斯基認為認知發展包括三個要素:1.影響認知發展的要素之一為社會文化。2.認知思維與語言發展有密切關係。3.從實際發展水平延至近側發展區。人際關係7影響認知發展的要素之一為社會文化在認知發展上,由於外在環境的變化而引起個體認知的同化與調適,因而逐漸產生平衡;由外塑逐漸轉為內發,由初生時的自然人,逐漸變成社會人,成為一個符合於當地社會文化情境要求的成員。人際關係8認知思維與語言發展有密切關係在解釋語言發展幫助兒童認知思維之間的密切關係時,維高斯基更特別強調兒童自我中心語言的重要性,並將兒童的自我中心語言視為調和其思維與行動,進而對其在認知發展方面有相當程度的助益與重要性。人際關係9從實際發展水平延至近側發展區在維高斯基的認知發展理論中,最受重視的是近側發展區(或最近發展區)的理念。所謂近側發展區,是介於兒童自己實際所能達到的水平(如學業成就),與其經別人給予協助指導後所可能達到的水平,兩種水平之間的一段差距,即為該兒童的近側發展區。而這種經他人所給予兒童的協助,即稱為鷹架作用,意指協助對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人際關係10主觀性組織性選擇性人際關係11總經理問年輕貌美的女秘書:「星期天晚上你有沒有空?」女秘書新投小鹿亂撞的回答:「有空。」總經理:「那麼好好睡一覺,免得星期一遲到。」啟示:話要聽完整,才不會造成認知上的錯誤。資料來源:賴淑惠(1999)。用幽默雕塑智慧。p181人際關係12根據符號互動理論,在人群社會互動中,由刺激到反應的系列活動,含有「個人解釋」的中間過程,即S(刺激)→O(個人解釋)→R(反應)。個人並非對於所有的刺激,皆予以注意和直覺反應,而是透過思想、解釋的過程,判讀刺激的性質和意義,並加以反應。人際關係13認知的不同經常造成人際的衝突人際關係14並非所有個體對環境內已存在或是正在發生中的所有事物做相同一致的認知,通常僅對於少數特定的事物才有相同認知。人際關係15個體在觀察外界環境時,並非單獨僅就事物片面做拼湊反映,通常會先組織統整,再加以形成一有意義、有組織的系統。同時,在個體組織整合外界刺激時,常會運用主觀認定推論,以尋求事物意義的情形,至於其所認知內容,未必與實際存在一致相合。人際關係16認知的歷程感覺器官刺激的產生被組合的感官刺激被解釋–評估的感官刺激人際關係17知覺是個體以生理為基礎的感官獲得訊息,進而對其周圍世界的人、事、物,做出反應或解釋的心理歷程。人際關係18每個人的周圍雖充滿各種刺激,但是,感覺器官所能接收的訊息卻相當有限,且每個人感覺器官接受刺激的能力亦不相同。一方面可能是受到生理條件的限制(例如:聽覺障礙、視力不佳、味覺遲鈍、嗅覺不良),另一方面則可能是個人的心理因素(例如:興趣、需求和期待),影響了訊息的選擇。人際關係19由於受到各種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的影響,個體無法接受周圍環境中的所有訊息和刺激,也不必對每件事情都有感覺並給予反應,因此,知覺是有選擇性的,這種概括性的用語包括選擇性的注意和選擇性的揭露。「選擇性的注意」中,願意實際付諸行動參與的事情是個體期望的,而且可以滿足個體的需要或可證明帶來快樂。選擇性揭露方面,當在別人面前揭露自己或是訊息時,此行為能確認揭露訊息者的存在理念、能傳達出揭露訊息者的目標或在某方面證明滿意度。人際關係20知覺的第二個階段是個體根據不同的原則、標準,組織(統合)感覺器官所接收到的刺激。人們組織感官刺激時,最常使用的原則是接近性,亦即人們知覺外在刺激時,會將時空上接近的人或訊息,視為同一類或彼此有關聯的事物。另一個經常被採用的原則是封閉性。亦即個體可能將不完整的訊息,知覺成一個完整的訊息。人際關係21知覺的第三個階段是「解釋–評估」,個體選擇和組織感官所接收到的刺激之後,便開始解釋和評估刺激。這個階段是主觀上的歷程,關於事情處理的方法或應該是如何被期待的、精神上的和情感狀態等,受到個體過去的經驗、需求、願望、慾望價值觀及信念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即使人們可能暴露於相同的刺激之中,也可能有迥然不同的解釋和評估;對同一個體而言也會隨著時間、空間、文化背景與經歷等的改變而不同。人際關係22有一位总统及记者一行人,巡视某精神疗养院,该员工和患者全部列队,微笑鼓掌欢迎。其中一位患者不拍手,也不微笑,一副不欢迎的样子。这位总统很关心的问院长:「他是不是病得很严重?」院长急忙回答说:「不,它是我们这里最正常的!」启示:认知不同就有不一样的观点数据源:赖淑惠(1999)。用幽默雕塑智慧。p92人際關係23饒見維指出認知歷程是一雙向互動的歷程,當中任何一個步驟都有可能往後倒退。此種認知歷程是動態的,是來回往復的,而不是線性的。人際關係24溝通的定義1.溝通是彼此交換訊息的歷程,而所交換之訊息有可能是客觀的事實,也有可能是主觀的見解。2.溝通的雙方指的是個人彼此之間或為團體之間。3.溝通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其目的為要建立共識協調行動、集思廣益參與意見、滿足需求、資訊傳遞和任務控制第二節溝通的內涵「溝通」就是利用語言或非語言,將自己的意見、態度、立場、觀念、知識、情感,清楚的傳達給對方的一種歷程。人際關係25人際溝通指的是彼此雙方之間一種有意義的互動歷程。其含有三個重要的概念:1.人際溝通是一種歷程,在一段時間之內採有目的式地進行一系列的行為。2.人際溝通的重點在於它是一種有意義的溝通歷程。3.個人或團體在溝通歷程中互相表現的是一種互動,在溝通的過程中以及溝通之後所產生的意義都要負有責任存在。人際關係26各種干擾溝通進行的噪音訊息和管道參與者溝通的情境人際溝通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訊息傳送和接收的互動過程,包含四個要素:人際關係27人際關係28當人與人溝通時,會因為當時所處的情境差異,而影響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溝通的情境包含四個面向:物理情境、文化情境、社會-心理情境以及時間情境。1.物理情境:溝通時所處的外在環境,包括溝通的場所、溫度、光線等。2.文化情境:溝通者在社會化過程中所學到的規範、規則和態度等。3.社會-心理情境:溝通者會因彼此的關係不同或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而有不同溝通模式4.時間情境:溝通者會因彼此生活作息習慣的不同,而影響到彼此對合適溝通時間定義的不同。參與者包括訊息的傳送者與訊息的接收者,由於溝通的過程是一種互動之過程,因此,在此過程中的每個人即扮演訊息的傳送者,也扮演訊息的接收者。在溝通過程中,傳送者將自己的意見或訊息傳達給對方,並讓接收者在接收到訊息之後,可以瞭解其意義的過程稱為編碼。接收者在收到經過編碼的訊息時,會進行解讀的動作,以瞭解傳送者的真正意思,此過程稱為解碼。為使中國大陸熊貓定居台灣後,盡快適應未來的語言環境,飼養員已開始學閩南話、唱閩南歌,而大熊貓情侶也開始跟著「學」起閩南話來。人際關係30訊息是傳送者想要傳達給接收者的內容。管道是指語言、身體動作等,可分成二類:1.語言溝通:指的是透過語言或文字符號所表達出來讓對方暸解的意見或想法。2.非語言溝通:指的是非經由語言或文字符號所表達的意見或想法,同樣可讓對方暸解其意義。一般可分為副語言、面部表情、身體動作、身體接觸、距離等。人際關係31指溝通過程中,所接收到的各種干擾因素,這些干擾因素會影響溝通的進行。溝通的噪音主要來自三部份:1.外在環境的干擾:指受到除了溝通者雙方之外的外來因素的影響。2.內在因素的干擾:指來自個人內在因素的影響,如心情、回憶等。3.語意的噪音:指接收者誤解傳送者的意思。人際關係32第三節認知與溝通的交互關係在溝通的過程中,傳送者要將自己的想法表達給接收者前,會先透過自己的認知歷程,將其要表達的想法做一編碼的動作,然後才將編碼透過管道傳送給接收者;當接收者接到編碼後的訊息之後,亦會透過自己的認知歷程(過程)對其編碼後訊息進行解讀,判斷出傳送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再適當的給予回應。人際關係33人際關係34皮亞傑強調「基模」的重要性,若將其使用於人際溝通中,基模好比人際溝通中的訊息進行解碼或編碼的基準。當接收者收到傳送者的訊息、溝通情境與噪音等資訊,便會透過基模進行解讀;當解讀的結果一致時,即會進行同化的心理;反之,若解讀的結果衝突時,即會產生調適,以適應環境。人際關係35維高斯基強調社會文化對個體的影響,若將其使用於人際溝通中,社會文化就好比人際溝通中對訊息進行解碼與編碼的基準。當接收者收到傳送者的訊息、溝通情境與噪音等資訊,就會利用本身所獲得的社會文化所建構的知識進行解讀。人際關係36減少不確定認知的策略一、被動策略二、主動策略三、互動策略人際關係37一、被動的策略(PassiveStrategies)當完全不瞭解某人之前提下作觀察時,所使用的便是被動的策略,通常想要在他們從事的活動工作觀察中知道得更多,較好的方法是和其他人在社交的場合(非正式)中互動,在那種非正式的情況下,人們比較不會注意他們的行為,而容易洩露真實的自我。而透過細膩的觀察,可以確定所看到或聽到的訊息,並有效降低不確定性的錯誤認知。人際關係38二、主動的策略(ActiveStrategies)當以任何形式主動的尋求某人的資料,而不是直接的和個體互動時,則可使用主動策略。例如,主動問別人關於個體的相關資訊:「她喜歡什麼東西?」、「他很累嗎?」。另外,更可以操控某些情境,以便瞭解個體在特殊情況下的表現,或是更多個體本身的背景。例如:聽劇場演唱或實習試教,是一些可以操控情況的方法,用來觀察人們可能的動作反應,以致減少人們的不確定感。人際關係39三、互動策略(InteractiveStrategies)當與個體互相作用時,便已使用了互動策略。例如,可能會問個體「你喜歡運動嗎?」、「你認為電腦科學這門課怎麼樣?」等,藉由說出自己的資訊的同時,也獲得別人的訊息,由於本身自我的表白製造了一個輕鬆的環境,而鼓勵你想更瞭解的個體一連串的表白吐露。誠懇的態度絕對是互動成功與否必要的條件,而坦白實在的交流更能有效確立認知的真實性,杜絕錯誤的個人臆測與評估。人際關係40美國總統尼克森當年訪問大陸,行前不但學中文、喝茅臺酒、拿筷子。一到訪問中國,在國宴上端起茅臺酒,講了一句:「乾杯!」又拿起筷子夾了一塊北京烤鴨,說了一句:「好吃!」讓國內外賓客大為嘆服。第二天,各大報以最大篇幅報導這位懂得運用「互動策略」拉近距離的總統。人際關係41問題與討論1.試述從認知的特色中,如何看待人際之溝通。2.試舉您認為人際溝通滿意的情境中,其成功的因素為何?3.試舉在您人際互動挫折的情境中,其失敗的因素為何?
本文标题:认知与沟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327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