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品质部工作改善心得体会范文【汇编4篇】
品质部工作改善心得体会范文【汇编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品质部工作改善心得体会范文【汇编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教育品质心得体会【第一篇】教育品质心得体会学生自己认为好才是真的好新课程改革已经十多年了,当下教育在办学条件上确实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在我们的教育中还相当严重。纵观广大教师的教育行为,我们可以发现,教育的品质还不高——教育没有真正关注人的生命发展,仍然以教知识为教育目的,以考出好成绩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我认为造成教育品质不高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当下,还有很多教师对教育本质不能完全把握,对教育目的认识也不够到位。一些教师认为:教育便是教学,把自己的全部工作都放在“课堂教学上”,很少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兴趣发展;教学便是应试,把学校的所有工作都放在“考试科目上”,很少关心学生技能学科素质的发展;质量便是成绩,把“升学率高”“平均分高”“竞赛获奖人数多、级别和等次高”等同于教育质量高,很少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可悲的是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高质量,把本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用来讲课,把本该是学生自由活动时间用来完成作业,把本该是学生锻炼身体的时间用来补习,还美其名曰“为了学生好”。我们认为,这种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为代价的追求高分的做法违背了教育规律,忽视了以生为本的要求。像这种教育,有不如无,因为没有至少不会摧残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对教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教育是为了让人得到发展,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教育不是学生为了获取高分,将身体搞垮了;不是为了排名,把人格扭曲了。当下,学校教育应该关注每个人的个性充分地发展,使他们成为创造未来世界的人。首先,“为了学生好”,应该是学生自己想要的“好”。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教师常常会一厢情愿地为学生“做事”。每当教师加班加点为学生补课时,每当教师用语文、数学课占用音乐、体育、美术等课时。每当教师布置大量重复、低效的课外作业时,你有没有问一下自己,这是学生自己需要的吗?这真的是为他们好吗?这是当下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吗?教育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学生的爱好,鼓励他们个性自由地发展,才是学生自己想要的好,也才是真正“为了学生好”。其次,“为了学生好”,应该是学生成长需要的“好”。每个学生都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是独特而独立的个体,每个生命体的成长都有自己的需要。因此,“为了学生好”就应该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从个体需要的差异出发,探究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规律,从而寻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需要的教育,促进其生动活泼地成长。我们不能以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学科教学代替学生成长的需要,以三门学科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该说,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好,才是真正“为了学生的好”。最后,“为了学生好”,应该是学生可以达到的“好”。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每个人的潜能也各不相同。教师可以期盼学生是天才,但是生活中很多学生在一些方面的天赋都是平常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也不能要求他们都可以成为社会精英。教学中要因人而异,多用几把尺子衡量,多用几种方法施教,尤其要打破传统的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做法,不搞一刀切、一言堂,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目标,采取分类辅导,分层练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要求。应该说,学生可以达到的“好”,才是真正“为了学生好”。总之,观念是态度与行为的根本,观念决定着行为。只有从更新教师观念开始,才能改变教育行为,才能真正实现“为了学生好”,也才能提升教育的品质。品质职教心得体会【第二篇】品质职教心得体会职业教育要在今后更长时间内的持续发展,关键就是要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打造一流的职业教育、打造品质职教。我们认为,品质职教应体现在教学品质、师资品质、环境品质育人品质等方面,我们就先着眼于教学品质,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不跟上,教学质量不能随之提高,将会严重影响中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所以提高教学品质是品质职教的重要基石。提高中职教学质量首先应该认识到职教的四个片面观点。1、教学无用观。认为中职学校既然是抓就业,只要用工单位需要学生,何时需要何时输送。2、教学少用观。认为学生就业到岗顶多只有30%的所学知识技能用得上,因而学校不用教学生多少知识技能,不用认真扎实的抓教学质量。3、单纯理论观。认为学校即教授理论基础知识,理论基础知识即教学质量。技能培训是用工单位的事,学校不用教,教了也白教。4、单纯教学观。认为学校只管教学,只管发毕业文凭,至于学生拿到文凭能否就业,到什么地方就业那是学生自己的事。因而不管学生就业或不认真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中职学校不是不要教学质量,中职教学不能不要高质量。质量是中职学校、中职教学的生命线。中职学校应当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能就业,就好业,能升学,升好学,能发展,能大发展。也就是要以学生学习有兴趣,就业有技能,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发展有基础为办学目标。由此,树立起正确而科学的教学质量观。一、中职学校应当从以下六个方面构建起基本的教学质量体系。1、基础知识方面。要让学生较全面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获得中职毕业证书。2、基本技能方面。要让学生较熟练掌握所学的基本技能,获得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3、就业常识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就业所需要的相关常识,如礼仪、应聘、法律、安全、生活等常识。4、一般能力方面。要让学生具备就业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如普通话交际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维护自身权益能力等。5、职业道德方面。要让学生具备就业所应有的职业道德。6、就业与升学方面。要让学生根据自愿就业或升学。就业与升学率较高。其中,就业应当是中职基本的教学质量体系的核心和根本,因而也可以说就业就是中职的教学质量,就是中职的生命线。二、树立正确的中职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中职教学观。在过去的中职教学中有三种传统的观念,即“三重三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升学,轻就业”。这在深化中职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其弊端,予以摒弃。在此基础上,要树立正确的中职教学理念。1、树立中职教学的核心理念。中职教学的核心理念是: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2、树立中职教学的服务理念。中职教学的目的理念是:(1)“两为”,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指职业教育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以就业为导向,是指职业教育要围绕就业培养人才,为就业服务。(2)“两个面向”,即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社会需要什么就设置什么专业,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3)一切服务学生,一切服从就业。3、树立中职教学的实践理念。中职教学的实践理念是:学会做事。学业—职业—就业—创业—发展。即教会学生“学会做事”,为学生完成学业而教学,为学生的职业而教学,为学生的就业而教学,为学生的创业而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学。三、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大力提高教学质量。1、坚持两个基本原则。(1)中职课程设置应当坚持适用、适度、够用的面向社会需求的基本原则。“适用”是指所设置课程与学生就业岗位对口用得上。“适度”是指所开设课程的数量对学生就业合适。“够用”是指所开设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满足学生就业所用。(2)中职课程教学应遵循奠基、宽基、强技的基本原则。“奠基”是指中职教学要为学生就业打下知识技能的一定基础。“宽基”是指奠定的基础要较宽,也就是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强技”是指中职教学要重视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2、坚持两个教育结合。(1)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2)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重视“两个课堂”。由此,要开展“两个课堂”的“合格课”、“优质课”、“精品课”的“三课”活动,以提高教师“两个课堂”的教学素质和技能,提高“两个课堂”的教学质量。4、认真做到“三求”。中职学校应当要求教师的教学做到“三求”,即求严、求精、求新。只有这样,才能有力促进中职教学质量大面积持续提高。才能促进品质职教的发展。张翠云2014/2/15改善心得体会【第三篇】现场改善之旅心得体会昨天我们进行了一次现场改善及目视化管理的改善分享之旅,通过此次分享学习,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具体总结分享如下:1、通过此次的分享学习,提高了现场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现场改善的热情,从现场员工及每个工序班长的表情就能深深的体会到,通过分析并且增加了大家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2、每个工序的改善不尽相同,出发点不一样,所以改善可以说是涵盖了提高质量、提高产量、便于操作、提高效率、生产安全等各个方面,从中也学到了许多改善的点子或改善的灵感,获益颇多。通过学习,结合自己现场的实际状况,今后工作中也做了调整,具体工作如下:1、在成检工序分享的过程中,发现成检对合格证的分类管理做的比较不错,避免了现场合格证混乱的发生,结合自己工序,可以对现场的记录和表格进行分类管理和存放,以便于后续的拿取和管理方便,节省拿取的时间。2、在改善中,发现装配的目视化比较多,再结合自己的现场,有些可以目视化管理的东西没有发掘出来,下一步重点对现场的镀液的添加和检测上进行目视化的改善。3、在打扁工序分享的过程中,发现打扁的变化很大,尤其在看板的改善上比较有效,下一步对车间内的看板进行改善,重点突出异常处理和安全预防管理。改善永无止境,希望我们的现场越来越好!教育品质心得体会【第四篇】学生自己认为好才是真的好新课程改革已经十多年了,当下教育在办学条件上确实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在我们的教育中还相当严重。纵观广大教师的教育行为,我们可以发现,教育的品质还不高——教育没有真正关注人的生命发展,仍然以教知识为教育目的,以考出好成绩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我认为造成教育品质不高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当下,还有很多教师对教育本质不能完全把握,对教育目的认识也不够到位。一些教师认为:教育便是教学,把自己的全部工作都放在“课堂教学上”,很少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兴趣发展;教学便是应试,把学校的所有工作都放在“考试科目上”,很少关心学生技能学科素质的发展;质量便是成绩,把“升学率高”“平均分高”“竞赛获奖人数多、级别和等次高”等同于教育质量高,很少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可悲的是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高质量,把本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用来讲课,把本该是学生自由活动时间用来完成作业,把本该是学生锻炼身体的时间用来补习,还美其名曰“为了学生好”。我们认为,这种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为代价的追求高分的做法违背了教育规律,忽视了以生为本的要求。像这种教育,有不如无,因为没有至少不会摧残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对教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教育是为了让人得到发展,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教育不是学生为了获取高分,将身体搞垮了;不是为了排名,把人格扭曲了。当下,学校教育应该关注每个人的个性充分地发展,使他们成为创造未来世界的人。首先,“为了学生好”,应该是学生自己想要的“好”。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教师常常会一厢情愿地为学生“做事”。每当教师加班加点为学生补课时,每当教师用语文、数学课占用音乐、体育、美术等课时。每当教师布置大量重复、低效的课外作业时,你有没有问一下自己,这是学生自己需要的吗?这真的是为他们好吗?这是当下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吗?教育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学生的爱好,鼓励他们个性自由地发展,才是学生自己想要的好,也才是真正“为了学生好”。其次,“为了学生好”,应该是学生成长需要的“好”。每个学生都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是独特而独立的个体,每个生命体的成长都有自己的需要。因此,“为了学生好”就应该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从个体需要的差异出发,探究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规律,从而寻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需要的教育,促进其生动活泼地成长。我们不能以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学科教学代替学生成长的需要,以三门学科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该说,满足学生成长需
本文标题:品质部工作改善心得体会范文【汇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3487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