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古风小学教案样例(精编4篇)
古风小学教案样例(精编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古风小学教案样例(精编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第2课《古风二首》教案1第2课《古风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2.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3.了解掌握诗歌的内容。4.学会赏析诗歌,背诵诗歌。教学重点1.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2.体会诗歌内容。3.学习自主赏析诗歌。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难点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2.揣摩、品味诗歌的语言。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我们惊叹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思妙想时,当我们惊诧于“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神来之笔时,当我们赞叹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余音绕梁时,我们就会想到他——岑参。一个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的著名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之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二、题解。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四、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2.指名学生朗读。3.教师范读。4.学生齐读。五、研读诗歌。1.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明确: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的送别诗。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2.理清思路,给全诗划分层次。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十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八句为第二层:写送别。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1—4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塞外风狂雪早,后写雪后美景。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9—10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3.研读第一层咏雪部分。(1)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地的雪的哪些特点?明确: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2)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地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明确: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3)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明确: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边境少数民族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他们描写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的。4.研读第二层送别部分。(1)诗人写送别表现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明确:依依不舍。(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明确: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②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3)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明确:融情于景,情景交融。5.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明确:咏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6.重点语句赏析。(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个比喻新颖贴切?明确:比喻的本体是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洁白,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做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明确:互文,与《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用法相同。(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修辞有什么作用?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诗人怎样一种心境?明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用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边塞的景色,用拟人的手法,写云的昏惨之色,看似写景,实为写情,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诗人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渲染了气氛。(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中“雪上空留”四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复杂情感?明确: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惜别思乡之情和失落、孤寂,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六、课堂小结。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边塞苦寒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雄浑刚劲。七、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板书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咏雪——奇异瑰丽设置背景渲染气氛送别——依依离情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唐朝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称作“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人们把他称作什么?(用多媒体打出杜甫的画像。展示1962年发行的“纪93《杜甫诞生1250周年》”两枚邮票。邮票上不仅有杜甫画像和杜甫草堂,还有郭沫若、朱德对杜甫的评价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196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生活的唐朝,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这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场战争,却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田园荒芜、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为“诗史”。在战乱中,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得并不坚固,秋天的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首诗歌。(这段导语比较长,主要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为下面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作铺垫。)二、整体感知。1.题解。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3.全诗大意。(1)秋风破屋——惨(2)群童抱茅——悲(3)长夜难眠——哀(4)广厦庇寒——愿4.思想内容。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三、具体赏析。1.狂风破屋,茅草乱飞。(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秋季八月的狂风放声怒吼,把茅草从我屋顶上卷走。怒号:大声吼叫。三:表示多数。分析:重点表现天气突变。“怒号”写风势之猛;“卷”“三重”写受害的严重程度。(2)“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茅草飞过江去,洒满岸头,高的挂在大树的树梢,低的飘转沉进水坳。洒:散落。江郊:江边。分析:“飞”“渡”“洒”“挂罥”“飘转”“沉”描述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惨状。风势猛烈而茅屋残破,茅屋残破又是大雨屋漏的缘由。这样写既让我们看到一幅风猛屋破、情景凄惨的图景,体会到诗人当时面对惨景的心情,又为下文准备了条件。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南村的儿童欺我年老,好狠心啊,当着我的面做强盗,公然把茅草抱入竹林。忍:忍心。能:如此。为:做。分析:“南村”表示距离之近。“欺”是一种戏谑方式,因为“我老无力”。“忍能”把欺的程度作了具体细致的刻画。(2)“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叫得我唇干舌燥,制止不住,回来扶着拐杖只好叹气。竹:竹林。分析:建造这间茅屋对杜甫来说,建得太艰难,显得太宝贵了,所以才竭尽全力制止。“自叹息”表示遭到戏谑之后的无可奈何。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不一会儿风止了,乌云如墨,秋天灰蒙蒙渐渐黑下来了。定:止、住。分析:顷刻间,再次面临双重威胁。狂风刚过,大雨又来,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布被盖了多年,冰冷如铁,小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恶卧:睡态恶劣。分析:布质被子,多年已“冷似铁”,失去了保暖作用。因小孩“恶卧”,蹬得出了破洞,破烂不堪,由此可见诗人生活境遇的窘困。(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床头屋顶漏雨,没有干燥的地方,雨脚像麻线一般不断绝。分析:“无干处”指出造成的灾难,“雨脚如麻”写雨之大,“未断绝”看出雨通宵达旦,持续久。(4)“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从战乱以来就很少睡眠,这湿潮的长夜漫漫何时明!何:如何。由:到。分析:在国破家亡的灾难中,诗人忧国忧民,早已不能熟睡,何况此时此景呢?更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生活的困境,为下文作铺垫。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怎么才能得到高楼大厦千万间,让天下的寒士们住下,皆大欢喜,风吹不动,雨泼不进,安如泰山!(2)“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什么时候眼前高耸地出现这些高楼大厦,我的茅屋破烂,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突兀:高耸。见:通“现”,现出。足:知足,心甘情愿。分析: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痛苦的处境中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广大人民所遭受的风雨,强烈希望能尽力解决所有人的困难,这就是全诗的主旨。当然,在封建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也因为如此,诗人进一步表示:只要能解决或改善一下人民的生活问题,自己冻死、饿死也心满意足,就显示出诗人思想境界之高、胸襟之宽和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四、课堂小结。全诗层次清晰,由上到下,由外到里,由自己推想到别人,条理分明。作者根据切身的现实生活,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用语非常准确、生动、鲜明。全诗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束缚,使诗人的思想更加无拘无束地倾泻出来,增强了感染力。五、课堂练习。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打算写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请结合此诗,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并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可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六、布置作业:整理剧本。板
本文标题:古风小学教案样例(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3536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