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班级管理中融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意义与价值范例
班级管理中融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意义与价值范例【导语】网友为您精心整理收集的“班级管理中融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意义与价值范例”精品文档,供您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一、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心理学家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有相对稳定的正向的心理特质[1]。Seligman等人在“积极人格”的概念之后,正式提出“积极品质”一词,随后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并以此代表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他们认为,积极品质的核心是美德和力量,有对抗心理疾病的力量,由六种美德和二十四个因子组成。我国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较晚,2010年在清华大学召开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后,积极心理学在国内蓬勃发展,官群、孟万金课题组和吴九君课题组在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他们根据本土文化对积极心理品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吴九君等人[2]认为,我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主要由知识与智慧,包括判断力、热爱学习、好奇心、洞察力、创造力;勇气,包括坚持、热情、勇敢、真诚;仁爱,包括爱、社交智慧、友善;正义,包括公平、团队精神、领导力;自制包括宽容、审慎、自律、谦虚;精神超越包括感恩、信仰、审美、幽默、希望六个维度和二十四项积极品质组成。“积极”在心理学中的“正向”含义包括外显和潜在两个方面,积极心理品质能够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能够帮助个体拥有积极向上的力量且具有潜在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被激发,所以,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心理品质能够通过训练来习得,是可以培养的。二、班级管理中融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现状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出台之后,职业教育备受关注。班级作为职业教育在学校的基本单位,有效的班级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以XX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为例,班级管理基本依赖于学校制定的管理条例,而条例主要说明了对违规违纪学生的处罚办法,没有体现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班级管理途径主要是“三进两联一交友”,班级管理主体则是班主任为第一责任人,任课教师、生活指导老师和辅导员参与管理,由于大多数班主任是专业课教师,缺乏心理学相关知识,不能对学生心理问题做出专业的指导,几乎没有体现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班级管理理论方面,学者提出的较多的是绩效管理、企业管理理论、自主管理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人为本理论等[3],目前科学的应用各种管理理论进行班级管理的班级较少,大多数班主任依照自己的带班经验管理,整体来讲缺乏系统性,有些班级不重视学生品质的培养,基本原则就是保障学生安全、保证学生及时就业,而学生心理方面的需求停留在个体,没有关注群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在积极心理学蓬勃发展的今天,应重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三、班级管理中融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意义与价值高职学生缺乏自信,消极负面情绪较多,在XX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普查中发现了一些重度抑郁的学生,说明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要重视,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可以让学生获得自救的心理素质,提高幸福指数预防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品质的二十四个组成因子都是正面积极向上的,高职学生拥有了积极心理品质,在面对学习、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恋爱等问题时能够积极应对,如此亦能提高班级管理成效,因此,在高职班级管理中融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提升班级活动管理成效班级活动是指在班主任或班委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目前社会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有偏见,高职学生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有自卑心理,在生活中缺乏自信,缺乏主动展现自己特长的勇气。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有效缓解心理压力,让学生敢于克服困难,接纳自我,正确的处理班级活动中出现的矛盾,获得自信心和幸福感。例如,积极心理品质中有一项是社交智慧,其目标特征是“能了解和理解自我,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知道如何做能适应不同的社会情境,能充分地把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利用起来”,这一品质就可以帮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避免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逐渐锻炼应对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最终踊跃参与班级活动,从而提升班级活动管理成效。(二)提升班级学习管理成效班级学习管理包括课堂纪律、学习习惯、自学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等方面的管理。创造力、好奇心、爱学习等积极心理品质是学习效果好的重要因素,在班级管理中融入此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能有效提升班级学习管理成效。大多数学生学习不理想主要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求知欲,好奇心不强,厌倦学习。想让学生主动学习,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心理品质中的“热爱学习”因子的行为特征就是“学到了一些新东西时会很开心;没人要求我学习的时候,我也会学等等”,此积极因子的目标特征是“对新事物感兴趣,积极主动接近、接受新事物;学习是自愿的,不是因为某种外界压力或诱惑而导致的”。因此,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和被迫进课堂变为主动求学,从而提高班级学习管理成效。(三)提高班级文化管理成效班级文化是一种“班级生活方式”,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者是班主任,而建设的关键则是学生的积极回应和配合。调查发现,有些班级的物质文化简单化,呈现出来的只有黑板报和公告栏。精神文化空泛,大多数学生习惯性的大小事都问班主任,缺乏主人翁意识,在宿舍不愿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导致和室友闹矛盾,也有学生打游戏影响其他同学休息,空闲时间不看书也不运动,缺乏乐观积极向上的精气神,而积极心理品质中含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谦虚谨慎的品质,在班级管理中加强知识与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自制,精神超越六个维度和对应的二十四项积极因子的训练,让学生勇于奉献,宽容大度,热爱班集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人公。(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引起了各级各层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各学校都配备了心理咨询室,同时心理健康课程也进入了课堂,但截至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效甚微,治标不治本。从年龄来看,高职生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中的青春期和成年早期过渡的阶段[4],在这个阶段的个体容易形成角色混乱,产生自我怀疑,影响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如果此时不加正确的引导会产生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归根到底是不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面对困难不知所措,逃避问题或者错误的解决问题。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激发积极力量和潜能,班主任是学生可依赖的人,在班级活动、班会、班级文化建设等班级管理过程中融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四、班级管理中融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策略(一)普及并测评积极心理品质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是班主任必备的一项技能,在日常管理中根据学生群体特点巧妙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知识,随时随地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目标特征,让学生不知不觉中体现积极心理品质的行为特征。在课余时间有有目的地安排MOOC等在线相关课程,让学生系统了解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思维模式,学会感受幸福,不要过度关注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害怕失败,怯于行动,要发现自我优势和闪光点,从自卑转向自信,勇于展现自我价值。在实施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后,一学期或一学年定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测评,根据测评结果针对性地作出下一步培养计划。对于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国内积极心理学专家根据年龄段的不同研究了中小学、大学的积极心理品质量表,最新的成果是吴九君等人研究编制的量表[2],为了能和各地的大学生对比,积极心理品质的定期测评可以应用专家编制的量表。(二)充分利用体育课和集体活动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养育一个健全的灵魂。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对抗焦虑或抑郁状态,改善睡眠;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增进身心健康。学校领导应重视体育课堂,改变体育课大部分时间自由活动的状况,班主任应和体育老师保持紧密联系,关注并监督学生的参与度。集体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一个重要契机,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学校相关部门应统筹安排策划活动月,举办各种社团活动,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活力和热情,班主任要有计划地创造班级活动的机会,在班内开展等各类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在体育运动和集体活动中锻炼培养学生兴趣、好奇心、创造性、热情、友善、爱、宽容、勇敢、团队精神等积极心理品质。(三)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温馨舒适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精神焕发,积极的环境会增加一个人的积极体验[5]。宿舍和教室作为学生生活的两个重要场所,班主任要组织班委和宿舍长建设班级、宿舍文化墙,在学校规章制度容许的情况下丰富班级文化,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在良好的环境里更容易获得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心理品质。相比自然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更有利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通常高职学生会因为和同学、舍友、恋人闹矛盾上课时分心走神,因缺少家长关心而负气故意逃课,因上课迟到被任课老师批评而带上情绪,这些都会影响任课教师的授课热情,使课堂效果不理想,逐渐形成不良班风,因此,班级需制定合理且详细的班级制度,培养班委的责任心,班主任宽严相济,严中有爱,对学生优秀的表现及时表扬、奖励,在班里树立正面榜样,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认真对待学生的诉求。学校应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不能只批评犯错的学生,更要每月或每学期评选优秀的班干部和三好学生,激发班级的自我管理热情,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此外,鼓励学生积极配合心理咨询室的定期心理普查,正视心理咨询,勇敢的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不要因同学笑话而隐藏自己的心事,表面开心而暗自伤神。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四)完善家校联系机制家校联系是班级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一个重要渠道。一些高职学生家长因忙于生计疏于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且教育观念相对陈旧,不能给学生提出恰当的建议。对于在心理普查中有抑郁倾向的学生,班主任应及时和家长沟通,用科学的方法共同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学生十分看重家长的评价,最信任家长,也渴望家长的关心,班主任和家长同向同行齐心协力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将事半功倍。但由于各种原因,家校联系机制不完善,家长和班主任、任课教师沟通频次有限,学校层面应对家校联系机制做进一步的研究部署,班主任应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家长推送适合的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相关文章,介绍成功的教育案例,及时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告知家长,家校携手共育。五、结语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班级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挖掘学生的积极心理潜力,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班主任要善于运用积极心理品质的行为特征,通过上述策略在班级管理中培养高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品格,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转载请注明)
本文标题:班级管理中融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意义与价值范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4045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