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学校支部三会一课的制度通用4篇
学校支部三会一课的制度通用4篇【前言导读】由网友为您整理收编的“学校支部三会一课的制度通用4篇”精选优质范文,供您参考学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学校支部三会一课的制度篇【第一篇】全面从严治党包括党的思想、制度、组织、作风和反腐倡廉“五位一体”建设,可谓包罗万象、内容庞大,究竟从何处发力?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首段便回答了这个问题:“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从《准则》第二板块可以看出,党内政治生活包括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等12个大方面,涉及到的范畴仍然不少,如果面面俱到地去抓,对基层而言,还是“老虎啃天,无处下嘴”。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以此用来比喻万事万物皆需抓住其着力点、关键处,就如同党中央抓作风建设只聚焦于反“四风”一般,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范畴之中是否也可以抓住关键之点呢?笔者以为,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党支部“三会一课”正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逻辑起点和重要支点,它就如同关公的大刀之刀刃、张飞的蛇矛之矛锋,虽然只是薄薄的一线、尖尖的一点,但力量之强、作用之大不可小视。所以,就基层支部而言,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从“三会一课”加强起,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从“三会一课”规范起。一、“三会一课”是基层支部建设的核心关于“三会一课”,中央组织部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辞典》上解释说:“‘三会’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和党小组会,‘一课’指按时上好党课。‘三会一课’是党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是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的主要途径。”加强党的建设,基础在基层,重点在支部,而“三会一课”乃是最基本的形式和最主要的路径。我们党之所以先进,之所以历经艰难困苦而屹立不倒,根本原因就在于她有着严密、广泛而庞大的基层组织体系,这种组织制度的先进性表现为,它既能够迅速地把广大群众的意愿、诉求和表达反映到最高层,成为高层决策的依据,又能够最快地把党的主张、党的领导、党的思想、党的政策落实到最基层,让党的声音传万家、党的理念在群众中生根开花。反之,再好的政治主张,再好的方针政策,如果没有广大基层党组织很好地去宣传引导,去贯彻落实,那也不过是镜花水月、海市蜃景罢了。所以,当年陈云同志就指出:“支部是党的最下层的组织,也是党的最基本的组织。党的一切口号、主张、政策,依靠支部才能具体深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同志强调:“提这样口号,那样口号,这样方针,那样方针,只有有了基层工作,有了经常工作,才有希望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指出:“要把党支部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建设”“要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注重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支部,把从严教育管理党员落到支部,把群众工作落到支部”。抓基层党建工作,重点是把支部建设抓好,而抓支部建设,核心就是把“三会一课”抓牢。这是因为:第一,“三会一课”有利于夯实基层基础。我们知道,党的组织由党的中央组织、党的地方组织和党的基层组织构成,它们犹如一座金字塔,党支部无论从地位上讲还是从数量上看,都是托底的塔基。所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都反复强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全国有党的地方组织3218个,党的基层组织436万个,其中:党支部数达388万个,占到党组织总数的%;从保山的情况来看,全市有党的地方组织5个,党的基层组织6772个,而党支部数达5583个,占到党组织总数的80%以上。如果这80%的党支部都把“三会一课”作为逻辑起点,常态化地抓落实,制度化地抓到位,创造性地抓出彩,那么,党内政治生活就不会失范,党执政的根基就会坚如磐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党支部既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力量支撑,又处于诸多矛盾交汇的最前沿,从这个角度讲,以从严从实的精神抓好“三会一课”,让所有党支部强起来,乃是真正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第二,“三会一课”有利于激活组织“细胞”。从全党来讲,党支部是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只有“下好支部这盘棋”,才会“点燃党员这盏灯”。所以,我们党从建党之日起,就非常重视支部建设,1922年2月,在江西萍乡县安源镇建立起第一个工人党支部,1923年8月,在河北省安平县台城村建立起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27年9月,部队途经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时,人已不足一千,马匹不过五十,就在“协盛和”杂货铺里,毛泽东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重大主张,从而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后来他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时指出“红军之所以艰苦奋斗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个论断是在总结深刻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党的军队原先并不是支部建在连上,而是支部建在团上。这种做法造成了严重后果,即“完全没有抓住士兵”“故经不起严重的考验”。“支部建在连上”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大的基本问题,即: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范围问题,能不能抓住党员的问题。《准则》指出:“党员必须参加党员大会、党小组会和上党课,党支部要定期召开支部委员会议”“每个党员无论职务高低,都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党员作为党的肌体的“细胞”,无论职务高下、职业千秋,全部都纳入在不同的支部之中,以“三会一课”的形式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既可以使领导干部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与学习,又能够让普通党员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而且工作范围不大,人人皆可畅所欲言,个个都能表达思想,从而凸显党员的主体地位,激活党员的内生动力。第三,“三会一课”有利于支部强身健体。支部不强,啥事也麻烦;支部身强体健,干啥事都顺。“三会一课”是支部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何谓自身建设?就是自身健康、生活成长的需要,是一种力量“内聚”,仿佛一个人每天必须要吃三顿饭、睡八个小时一样,不吃不睡就无法干活。“三会一课”对于党支部而言,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如果长期不开展“三会一课”,就如同一个人长期不吃不睡一样,那便是病体,亦即软弱涣散了。所以,开展“三会一课”,是支部“内聚”强身、蓄能增量的重要载体,支部自身建强了,然后辛勤劳动、发挥作用,通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式,成为一个地方发展进步的根本推动力量。当然,“三会一课”究竟怎样开展是一个问题,有的基层支部把研究具体工作、安排生产任务或者是开展文娱活动等作为“三会一课”的内容,这就背离了“三会一课”的初衷。《准则》明确指出:“‘三会一课’要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突出党性锻炼,坚决防止表面化、形式化、娱乐化、庸俗化”。我们知道,吃饭的时候主食只能是米饭而不是菜,吃菜是为了更好地吃饭,支部“三会一课”的主食即是政治学习、政治教育、党性锻炼。这是因为,党的基层组织首先是政治组织,它是战斗堡垒,其政治功能要充分发挥。政治功能的要义就是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党员的思想武装起来、作用发挥出来,然后“像吸铁石一样把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带领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第四,“三会一课”有利于支部凝心聚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真正的党建,着眼的并非一件一件具体的“事”,而是研究如何做好“人”的工作,说到底就是运用党建思维(党建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把支部成员的积极性激发出来,把党员的带头作用调动起来,然后带领广大群众,去完成大家共同的事业。出版大家陈原说过:“凝聚力强则事业兴旺发达,历尽坎坷而由衰转盛,失去凝聚力则整个罗马也会在大火中化为灰烬,如尼罗王朝那样。这似乎是抽象的,但它是可以捉摸的”。这就说明为什么我们有些地方发展越来越慢,而有些地方则是一日千里的向前跨越。因为没有凝聚力的地方人心会越来越散、力量会越来越弱,最后只能走向软散与衰落。“三会一课”其实就是一种最为简约的党建思维,只要党支部以务实求真的精神运用好它,就能够最有效地把支部一班人、党员一伙人直至群众一群人调动起来,如同五个手指头并拢贴紧在一起,形成凝聚力,然后再捏紧为拳头,攥成战斗力。尽管以“三会一课”为主要载体形成凝聚力战斗力的过程需要点滴累积和恒久努力,但这个滴水穿石的过程却是力量的聚合、人心的聚拢,一旦释放出来,能量不可低估,最后的效应就是实现跨越发展。二、“三会一课”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基石“三会一课”既包含于党内政治生活之中,又可独立出来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逻辑起点和重要支点,可以说,“三会一课”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基石。这种关系体现为:第一,它们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一个党委(党组)至少有上百名党员,全部靠党委做工作,就会出现“上面热、中间温、下面冷”的情况,党内政治生活也就无从谈起。如果抓住以“三会一课”为主要形式的支部建设这个源头,充分发挥支部的主体作用和党员的内在动力,党内政治生活就自然会得到规范和加强,党委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自然就会得到彰显和体现。所以,“三会一课”是源,党内政治生活是流。“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把“三会一课”这个最基本的组织生活形式抓好,让源头蓄满活水、蓄势而发,只有这样,党内政治生活才会能生生不息、流之久远。“使人疲惫不堪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也许,“三会一课”正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它让我们在抓党建的路上疲惫前行。如果连“三会一课”这些最基础的工作都抓不好,塞源而欲流长,党内政治生活就会是无源之水,党组织也就很难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第二,它们之间是小与大的关系。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够撬动整个地球”;贝多芬也告诉我们:“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大事与小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大道理往往蕴含在小事情中,欲成大事者,必先通融小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于党内政治生活这个大的范畴而言,“三会一课”就如同一个支点、一滴滴水,只是“小”而已。然而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聚力于一点,便可旁及其余,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很多问题可能就会迎刃而解。这就如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哲学基本问题作为逻辑起点阐释开去一般,如同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社会基本矛盾一样,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也要从党组织最基本的生活形式出发,才会击中要害,有的放矢,倘使样样都抓,既想要西瓜又舍不得丢掉芝麻,“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螃蟹吃豆腐”,就会因噎废食、裹足不前。党内政治生活如果紧紧扭住“三会一课”这个重要支点,以昼夜不舍的滴坠精神,持续用力地把它运用好实践好,《准则》里面的坚定理想信念问题、维护中央权威问题、严明政治纪律问题、坚持民主集中制问题、保障党员权利问题等等党内政治生活,也就根本不成其为问题了。所以,开展支部“三会一课”并非一般意义的工作,它虽然很“小”,却牵动全盘,关乎到“大”。第三,它们之间是不变与变的关系。“三会一课”是不变,党内政治生活是变。《易经》之易,包含着简易、不易、变易的多重含义,它旨在告诉我们,世间的事物都是不变与变的辩证统一,党内政治生活也不例外。从党的组织形式来看,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抓党内政治生活永远不变的,就是必须抓好“三会一课”,因为它是党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是教育管理党员的主要途径。当然,抓的方法可以各有千秋、百花齐放,抓的内容可以深化拓展、顺势求变,并且在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形成既有创造力,又有影响力的“三会一课”党建品牌。同时,通过持续用力抓好“三会一课”,党员的思想会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会变,党内政治生态会变,党内政治生活总体状况会向好的方面转化,从而实现质的飞跃。第四,它们之间是内聚与耗散的关系。耗散结构在热力学上,是指某种物质在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中,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一种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如果把“三会一课”当作基层支部的“内聚”的话,它正是用通过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等方式进行外界交换和能量释放,这种作用发挥的过程就是“耗散”,当既有“内聚”又有“耗散”时,就形成了一种稳定有序的党建结构。还可以作更形象的比喻:基层党组织的“内聚”如同你吃了很多东西,身体的能
本文标题:学校支部三会一课的制度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4123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