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产业经济学04市场结构与绩效(经济学10级)
第四章市场结构与绩效第一节市场结构类型第二节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第三节市场绩效第四节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第四章市场第一节市场结构一、市场结构的含义和基本类型(一)市场结构的含义产业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市场关系:1.卖方(企业)之间的关系;2.买方(企业或消费者)之间的关系;3.买卖双方的关系;4.市场内现有的买方、卖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该市场的买方、卖方之间的关系。第四章市场(二)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四种基本类型的市场结构:罗宾逊夫人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中将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四种基本类型。1.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也称为“纯粹竞争”,也就是说市场上不存在任何垄断因素。这种市场结构的特点是:(1)产业集中度很低。(2)产品同一性很高。(3)不存在任何进入与退出的壁垒。(4)完备信息。第四章市场2.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完全垄断即只有一个买者或卖者的市场。其市场结构的特点是:(1)产业的绝对集中度为100%。(2)没有替代产品。(3)进入壁垒非常高。3.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大企业控制着产业市场大部分产品的供给,它们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这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以垄断因素为主同时又具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它的主要特点是:(1)产业集中度高。(2)产品基本同质或差别较大。(3)进入和退出壁垒较高。第四章市场4.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垄断竞争是一种比较接近现实经济状况的市场结构,它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且偏向完全竞争。它的主要特点是:(1)产业集中度较低。(2)产品有差别。(3)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第四章市场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集中度市场结构C4值[1](%)C8值(%)寡占Ⅰ型85≤C4—寡占Ⅱ型75<C4≤85或85≤C8寡占Ⅲ型50≤C4<7575≤C8<85寡占Ⅳ型35≤C4<5045≤C8<75寡占Ⅴ型30≤C4<35或40≤C8<45竞争型C4<30或C8<40第四章市场植草益的分类方法市场结构C8值(%)产业规模状况(亿日元)粗分细分大规模小规模寡占型极高寡占型70<C8年生产额>200年生产额<200高、中寡占型40<C8<70年生产额>200年生产额<200竞争型低集中竞争型20<C8<40年生产额>200年生产额<200分散竞争型C8<20年生产额>200年生产额<200第四章市场第二节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和退出壁垒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市场需求的增长率短期成本结构。第四章市场市场集中度涵义: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衡量指标:(1)行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ratio)。行业集中度是最常用、最简单易行的绝对集中度的衡量指标。它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X(可以是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计算公式为:11/nNniiiiCRXX第四章市场衡量指标:(2)洛伦兹曲线(Lorenzcurve)。洛伦兹曲线是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表明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由小企业到大企业的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关系。市场占有率(%)企业累计百分比(从最小到最大排列)0100100909080807070606050504040303020201010第四章市场衡量指标:(3)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基尼系数也是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建立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等于均等分布线(对角线)与洛伦兹曲线之间的面积(图4-1阴影部分的面积)与以均等分布线为斜边、以横轴为直角边构成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用公式表示为:基尼系数=均等分布线与洛伦兹曲线围成的面积均等分布线以下的三角形面积第四章市场衡量指标:(4)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index)。简称H指数,它是某特定行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用公式表示为:2211(/)nniiiiHHIXXS式中:X——产业市场的总规模;Xi——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规模;Si——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n——产业内的企业数。第四章市场衡量指标:(5)熵指数(Entropyindex)。熵指数借用了信息理论中熵的概念,其定义公式为:1log(1/)niiiEISS式中:Si——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市场份额;n——产业内的企业数。第四章市场垄断势力MR=TR’=(PQ)’|Q=(dP/dQ)×Q+PP-MR=-(dP/dQ)×Q=P×[-(dP/dQ)×Q/P]=P/edMR=P[(dP/dQ)×Q/P+1]=P[-1/ed+1]=P(1-1/ed)又:利润最大化时:MR=MC。代入即可。市场势力的衡量:价格成本差p-MC第四章市场影响市场集中度的因素企业规模企业自身追求规模扩展的动机技术进步为企业扩大规模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政府的政策和法律也会对企业规模产业影响市场容量第四章市场产品差别化涵义:所谓产品差别化,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产品差异之所以为企业所青睐,是因为其使企业面临一条向下倾斜的剩余需求曲线,使企业拥有将价格提高到高于边际成本的能力,也就是说,具有市场势力。产品差别化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对市场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影响市场集中度形成市场进入壁垒第四章市场产品差异化基本度量方法:(1)需求的交叉弹性://iiijjjdqqdpp式中:θij——i产品需求量对j产品价格的交叉弹性;dqi/qi——i产品的需求变化率;dpj/pj——j产品的价格变化率。(2)广告密度:广告密度=AD/SL式中:AD——产品广告费用的绝对金额;SL——产品销售额。第四章市场产品差异化决策产品主体差异化品牌差异化价格差异化渠道差异化促销差异化服务差异化第四章市场产品差异的传播与沟通广告:(1)如果消费者能够通过检查在购买之前确定产品质量,说明该产品具有“搜寻性品质”,比如家具和服装,我们称这种产品为“先验品”;如果消费者必须在消费产品后才能确定它的品质,说明该产品具有“经验性品质”,比如食品,我们称这种产品为“后验品”。研究表明,提供后验品的企业应该多做一些广告,而先验品则不必,因为消费者很容易鉴别它的质量。(2)广告与绝对成本优势。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行业中现有企业做广告会给新企业进入市场造成进入壁垒。原有企业通过广告进行的产品差异化沟通,构筑了一种进入障碍,而产品差异化本身确实是可以使原有企业保持并运用市场力量的基础之一。当然,这种绝对成本优势的大小,或者说是进入壁垒的高低程度,主要取决于广告效果的持续时间。尽管产业组织学者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经济计量的研究,但结果并不一致。第四章市场不同产业市场的产品差异程度:根据产品的差别化程度,可以对产业进行分类,即高度产品差别化产业、中度产品差别化产业、轻度产品差别化产业和产品差别化程度可以忽略的产业。(1)消费品产业。包括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两个产业市场。对于耐用消费品而言,除了部分低价产品外,产品差别化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到高等水平之间。对于非耐用消费品而言,多数产品的差别化程度在中等水平和高水平之间,尤其是价格较高的消费品,其产品差别化程度更高,广告宣传对于非耐用消费品的顾客作用非常显著。(2)工业品产业。根据植草益的分类方法,可以把工业品产业分为中间品产业和投资品产业两大类。中间品产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都较小。投资品产业的产品差别化程度高于中间品产业。但是,从总体上看,工业品产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要比消费品产业低很多。第四章市场信息差异与先发优势:厂商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先行者产品和后发者产品之间形成了信息差异,使先行厂商具有了一定的先发优势。这种信息差异主要是由于,对于未知质量的产品,消费者需要支付质量信息的搜寻成本,对其评价必然低于已知质量的产品。这种低评价就给在位者通过定价策略遏制进入提供了可能。再者,先驱产品树立了质量声誉,而且法律对先驱品牌、商标的保护,也向消费者传递了足够的质量信息,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和忠诚产品差异的运用第四章市场非信息性广告和垂直信息:厂商可以借助非信息性广告传递产品高质量的信号进而形成垂直差异。如果存在一种机制使得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厂商明白自己的高昂广告费用能获得较高的回报,那么这种非信息性广告其实是在传递产品高质量的信息。市场上其实存在这种机制,在产品质量外生的条件下,这种机制就是消费者经验的作用和高质量产品被重复购买。存在一种广告费用水平,在这个水平上,销售优质产品的厂商愿意承担该广告费用;并且厂商更愿意同时利用价格和非信息性广告传递产品高质量的信号。产品差异的运用第四章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进入壁垒的两种定义:一是贝恩提出的,进入壁垒(barrierstoentry)是“和潜在的进入者相比,市场中现有企业所享有的优势。这些优势是通过现有企业可以持久地维持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而没有导致新企业的进入反映出来的”。二是施蒂格勒提出的,他认为进入壁垒是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成本。进入壁垒的构成因素: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政策法律制度、阻止进入策略行为。市场进入壁垒程度的度量:描述性指标、阻止进入价格指标。第四章市场退出壁垒(barrierstoexit)定义:就是企业在退出某个行业市场时所遇到的阻碍。退出壁垒的构成因素:资产专用性和沉没成本、解雇费用、政策法律的限制。第四章市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入壁垒的研究重点也从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生产技术特点等外生因素转向分析在位企业为了减少未来的竞争,通过自己的策略性行为影响市场结构而形成的内生性壁垒。色罗普(Salop):如果在位企业采取某项行动目的是想把潜在的竞争对手排挤在市场之外,从而使自己免受进入者的进入威胁,那么由此形成的进入壁垒就是“策略性的(strategic)”进入壁垒我们把进入壁垒定义为:使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一个产业,而使在位者能够持续地获得超额利润,并能使整个产业保持高集中度的因素。第四章市场把超额利润和高集中度作为进入壁垒的判断标准,原因如下:超额利润(经济利润)的存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吸引新企业进入某一产业的唯一经济因素。如果一个产业中企业数量很多、集中度很低,这就意味着几乎不存在限制企业进入的结构性因素,同时由于产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大量企业的存在,使得单个企业很难通过策略性行为来阻止新企业的进入。但是如果一个产业中长期存在高集中度和高利润,那么这个产业中必然存在进入壁垒。第四章市场不同学者把进入壁垒按各自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色罗普:把进入壁垒分为“无意的”进入壁垒和“策略性的”进入壁垒。冯·威泽克按照进入壁垒的成因把它划分为两类:为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结构性进入壁垒:是指企业自身无法支配的、外生的,由产品技术特点、资源供给条件、社会法律制度、政府行为以及消费者偏好等因素所形成的壁垒.进入壁垒分类第四章市场构成进入壁垒的结构性因素主要有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必要资本量、产品差别化、网络效应和政府管制等。规模经济壁垒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企业的最小有效规模(MES)是其长期平均成本最小时企业能生产的最小产量。在产业的市场需求有限,同时存在规模经济的前提下,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在最小有效规模进行生产并获得经济利润,如果再有新企业以同样的产量进入,则所有企业都可能亏损。(如图结构性进入壁垒第四章市场规模经济壁垒产量平均成本ABMCDLRAC图3-1规模经济与进入壁垒O需求D第四章市场规模经济壁垒的高低主要取决于:①市场容量OM的大小;②最小有效规模产量OB相对于OM的大小;③产量小于OB时平均成本曲线斜
本文标题:产业经济学04市场结构与绩效(经济学10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419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