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饮酒其五读后感【汇集4篇】
饮酒其五读后感【汇集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饮酒其五读后感【汇集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饮酒其五教学设计【第一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一.导入: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今天我就来学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得之间的人生境界。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2.熟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歌主要内容3.了解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文学常识1.关于本诗《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1篇。本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2.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主要作品《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3.陶渊明: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1)、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青壮年时,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2)、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又做过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于是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四.学习新课(一)同桌互相听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按节奏诵读诗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二)赏析诗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解释: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解释: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三)研习第一层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2.心远地自偏”“远”的对象是什么?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是什么关系?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由果及因)4.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四)研习第二层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陶渊明爱菊,寄寓了自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的品格;他也爱采菊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五)艺术特色:1、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前四句叙事含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中间四句写景寓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整首诗余音绕梁,回味悠长。2、平易朴素的语言中富于情趣与理趣。(六)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五.小结:结合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其他诗文,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陶渊明的思想精神?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六.拓展练习: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2、竹外()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始盛开。4、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来。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出墙来。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7、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8、人闲()花落,夜静春山空。9、采()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七.课后作业:(一)背诵默写: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二)选择题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3.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D、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意义,作者想说出来却不能说出。《饮酒(其五)》教学设计【第二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2、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及语言的音韵美。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3、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4、背景资料:选自《陶渊明集》。《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5、学生朗读、背诵。三、细读品味: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谐景象。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时,诗人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四、合作探究: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明确: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实际的意思是说:着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脱脱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禅学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在诗的结构上,这两句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也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中,让读者去体悟,去咀嚼。五、教师小结:诗人写幽美深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复归自然。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喧嚣,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七、板书设计:饮酒在人境、无车马喧————心远采菊篱下南山;山气日夕飞鸟————悠然————热爱自然、淡泊名利。29、饮酒(其五)【第三篇】《饮酒》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及思想性格;2、把握其创作的内容与艺术特色以及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3、赏析《饮酒》(其五)体现出来的诗人志趣所在。教学重点:通过赏析,认识诗人的人生志趣,理解他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教学难点: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的语言特点。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语,提问:中国文学史上有哪些田园诗人?田园诗派的开创人是谁?参考:宋代:杨万里、范成大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圈。展示了山村优美的风光,恬静的生活,老友间的情谊,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南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助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渊,杂英满芳甸。”)开创人:东晋陶渊明。今天我们来共同研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净世界。二、诗人生平经历、思想及作品简介:1、生平: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
本文标题:饮酒其五读后感【汇集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4294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