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基于情境相似性的组织间知识转移绩效的研究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情境相似性的组织间知识转移绩效的研究姓名:王珩骞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王国顺20071101基于情境相似性的组织间知识转移绩效的研究作者:王珩骞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彭灿虚拟企业中的组织间知识转移与学习-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3)虚拟企业是一种基于知识和学习的知识创造(新)型联盟,其绩效乃至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组织间知识转移与学习的有效性.首先分析了虚拟企业知识系统的构成、运动与聚变;其次,给出虚拟企业内组织间知识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与主要障碍,并提出了克服这些障碍的对策;最后,对虚拟企业内组织间学习的影响因素、基本模式与主要领域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2.期刊论文李纲.刘益组织间的重叠知识与知识转移的关系模型-科技管理研究2008,28(2)从组织间的重叠知识与知识转移的关系出发,综合考虑重叠知识、知识距离、相对吸收能力、关系嵌入和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关系,形成组织间重叠知识与知识转移的关系模型,提出了揭示二者关系的理论命题.本文认为,组织间的重叠知识会通过知识距离、相对吸收能力和关系嵌入等因素影响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因此在组织间的知识转移中,应考虑组织间的重叠知识对组织间知识转移的不同影响路径及其影响效果.3.学位论文肖小勇基于企业网络的组织间知识转移研究2005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方面竞争加剧,一方面合作盛行。竞争加剧使企业面临威胁,合作盛行形成的企业网络又为企业创造了许多机会,组织间学习成为企业在网络环境下避免威胁并掌握机会的重要手段。作为组织间学习基本且主要的过程,研究基于企业网络的组织间知识转移这一问题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本文首先运用知识理论对企业合作做出解释,组织间知识转移是企业网络形成的原因,企业网络又为组织间知识转移搭建了有利平台。正因为企业网络具有促进知识转移之功能,才有本文之研究。文章接下来探讨了组织间知识转移机理和机制,在整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关于网络知识转移的概念模型,并以中国企业知识转移的数据为依据,对该模型包含的假设进了实证分析。最后,文章对企业怎样运用合作网络促进知识转移做出比较详尽的规范性研究,为中国企业改进技术合作不普遍、与大学间知识转移不充分的现状提供理论参考。本文的研究始终沿着问题—理论—描述性研究—规范性研究这一条主线展开并深入。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按创新程度之主次而不是行文之先后):(1)以关系的社会聚合程度与组织合作范围刻画企业网络的结构,将它们引入分析模型,实证研究了企业网络对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调节作用,并深入探讨了充分发挥这些调节作用的措施与方法。国外研究多从双边合作的角度研究组织间知识转移,忽视了第三方合作的存在对双边合作的影响,因此,本文在这方面的创新程度比较高,它也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2)将国外文献中的各种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整合为知识源组织发送知识的能力、知识接受组织吸收知识的能力、被转移知识的复杂性、知识转移背景的相似性四个方面,并将它们作为自变量,将知识转移结果作为因变量建立概念模型,实证分析了在中国环境下、以中国企业为对象的组织间知识转移。这一点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实证”和“中国”上,我国学术界对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中外研究结果的不尽相同说明中国背景中的知识转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3)受教育学重视学习动机的作用及电力输送中变压的启发,加之知识转移的发起可以分为需求驱动和供应驱动,综合对知识特征的分析,本文建立了基于知识特征与转移动机、抽象水平与驱力类型的两类知识转移机制;随着企业选择网络及网络位置问题的凸现,在综合企业网络各种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一个企业网络定位战略的理论框架,并对其进行了初步论述。(4)通过运用企业知识理论和知识—产品矩阵工具,对市场、企业、合作三种制度安排的知识整合及利用效率的比较,论证了企业合作在运用知识方面的优势,结合企业合作在减少新知识开发的不确定性和占有先行者方面的优势,得出了合作是当今企业尤其是知识型企业配置资源最优选择的结论,对企业合作做出了新的解释。4.期刊论文肖小勇.XIAOXiaoyong组织间知识转移实证研究——基于企业网络的视角-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7)在企业网络背景中,以学习为目的的合作关系的社会聚合程度对知识源组织发送知识的动机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知识接受企业的合作范围对自身的知识吸收能力有重要的正向影响,知识源与接受组织的共同努力有利于知识转移背景的改善,因此,企业网络可以提高组织问知识转移的效率.为此,合作中的落后企业一方面可以利用关系的社会聚合程度增进知识源知识转移动机与信心,一方面可以通过扩大合作范围提升自己的知识吸收能力.5.学位论文张亮技术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的过程、模式及要素研究2009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单个企业主体已无法提供一项复杂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全部资源,组建技术联盟就成为实现复杂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式,技术联盟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对成功实施技术联盟技术创新,提升组织技术核心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本文从技术核心能力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角度出发,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归纳法、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技术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过程进行了研究,这对成功促进技术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效果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对技术核心能力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对技术核心能力的知识本质和组织学习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探讨了技术核心能力与技术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关系,以及组织学习与技术联盟的知识转移的关系,认为组织学习贯穿在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转移的最终目的是提升组织的技术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分析了技术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内在机理,对技术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技术联盟的知识势差成因,提出了技术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的结合-组合-融合三阶段模式。分析了技术认知距离、联盟价值预期、组织学习能力、研发成本投入四个要素对提升组织技术核心能力的作用,构建了技术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的要素模型,并对所提出的命题进行了数学证明。以TD-SCDMA技术联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了该联盟的知识转移过程及效果,从而为本文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践支撑。6.期刊论文张睿.于渤.赖胜才技术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动因与类型研究-情报杂志2010,29(1)首先针对技术联盟组织形式和特点界定了技术联盟和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的概念;其次,将知识势差作为条件变量引入了技术联盟成员间知识转移动因的分析,分析结果指出在市场需求拉动和企业间竞争的驱动下,高位势联盟主体的拉动和低位势联盟主体的跟进使知识在技术联盟组织间循序渐进地流动;最后提出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的三种类型,即非对称性学习的知识转移、竞争型对称学习的知识转移和非竞争型对称学习的知识转移.7.期刊论文闫霏.邓尚民.YanFei.DengShangmin多组织间隐性知识转移模型研究——基于个体隐性知识测度方法-图书情报工作2009,53(6)通过个体隐性知识测度,以个体隐性知识含量的相对值作为测度结果,选拔参与隐性知识转移模型的知识转移因子,并将其和各影响因素引入某一时刻基于个体隐性知识测度的多组织间知识转移的数学模型.最终,对此数学模型做稳定性分析,并结合实例,根据相关结果判断知识转移因子选取的合理性和多组织间隐性知识转移模型的效率.8.期刊论文周蓉.ZHOURong产学研合作中知识转移与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1)构建了产学研合作中以组织间学习为中介因素的背景下知识转移与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关系框架,并以珠三角地区80家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转移对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知识转移对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受到组织间学习的中介作用.因此,企业在进行产学研合作时,应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注重组织间学习的良好引导,加强组织成员的学习意图,提高组织成员的学习能力.9.期刊论文翟运开组织间合作创新中的知识转移粘滞:内涵分析与要素模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1)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转移粘滞的概念,从动态和过程的角度概括合作创新知识转移全过程的困难因素,并建立了知识转移粘滞程度的数理表达式;基于知识转移系统的复杂适应特征,建立了组织间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粘滞的要素模型,从知识粘滞、过程粘滞和主体粘滞3个维度描述知识转移粘滞.10.期刊论文卢兵.岳亮.廖貅武.LUBing.YUELiang.LIAOXiu-wu组织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微分动力学模型-系统工程2005,23(11)针对隐性知识的特征及其传播的特点,建立了组织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微分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主要参数对组织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指出了一些改进隐性知识转移效果的途径,并探讨了模型的管理学意义.本文所给模型不仅揭示了组织间隐性知识转移的规律,而且为实践中有效地促进和控制隐性知识的转移提供了指导和建议.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bbc9e088-8ec1-4814-858d-9df50146502a下载时间:2010年9月18日
本文标题:基于情境相似性的组织间知识转移绩效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435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