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针刺伤整改措施【汇集4篇】
针刺伤整改措施【汇集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针刺伤整改措施【汇集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针刺伤【第一篇】针刺伤上报流程1.发生针刺伤后,受伤者即刻电话报告科主任和护士长,由科主任、护士长电话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处,节假日可先报告总值班,由总值班向医院感染处负责人。2.受伤者从内网“e”123黄色文件夹中下载职业暴露登记表并填写,科主任或护士长签字后上交院感处。3.院感处根据受伤者受伤情况开出检验化验单并签字扣章,受伤者凭借检查单到检验科进行抽血检查。4.受伤者将检查报告交回院感处,院感处根据检验结果指导用药,建档,进行追踪检查。针刺伤口的处理措施--报告--具体处理流程1、伤口局部处理措施⑴若戴着手套,既脱去手套;⑵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局部伤口;⑶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⑷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2、报告⑴填写感染控制科发放的针刺意外报告单,报感染管理科;⑵由感染管理处填写检验申请,进行血液检查并备案;⑶报告医务科备案。3、具体处理流程⑴经职业性接触(艾滋病)HIV的处理:①如果病人的HIV抗体呈阳性或结果不祥,伤者应尽快接受HIV抗体测试作底线。②如果伤者HIV抗体呈阳性,说明伤者此前已感染HIV③如果伤者HIV抗体呈阴性,应于24hr内服用叠氮胸苷(Zidovudine,AZT)进行预防。④伤者应于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再进行血清HIV抗体检查,如果在伤后1个月至6个月血清HIV抗体转阳,则认为是职业感染。⑵经职业性接触(乙肝)HBV的处理:①原病人及伤者都应进行验血,前者检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后者则须同时检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抗体(HbsAg)。②如果伤者以前曾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并确定有足够的抗体,或以前曾受感染而已经有免疫力;或者伤者本身是乙型肝炎带病毒者则无须进一步处理。③原病人不是乙型肝炎带病毒者,而伤者以往接种疫苗后未能产生抗体,则不须再进一步处理;如果伤者从未接种疫苗,应立即进行预防接种。④原病人是乙型肝炎带病毒者,如果受伤者以往曾接种疫苗而未能产生抗体,应于24hr内(最好不要超过7天)接受注射一剂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于一个月后注射第二剂;对于曾未注射疫苗的伤者,应注射一剂HBIG,然后再进入预防接种。⑶经职业性接触(丙肝)HCV的处理:①原病人及伤者都应进行丙型肝炎抗体测试。②对于意外发生的职业性接触,现在并没有有效的疫苗或药物能阻止丙型肝炎的感染。③如原病人丙型肝炎抗体阳性,伤者应于6个月后重复检验丙型肝炎抗体及肝功能,以确定是否职业感染。医院感染管理科针刺伤【第二篇】针刺伤针刺伤是当今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严重职业危险因素之一。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威胁着医务人员生命健康和职业安全,给暴露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也给医疗卫生机构和暴露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护理人员针刺伤及由针刺伤所致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医务工作者,是针刺伤高危人群。我国目前尚无针刺伤防护的相关专家共识。为推动我国护理人员针刺伤预防和处理工作的规范化,有效降低针刺伤的伤害,中华护理学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撰写此版《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1、针刺伤的定义针刺伤是指由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等医疗锐器导致的皮肤损伤。2、针刺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生现状据统计数据显示,护理人员在过去1年内针刺伤发生率,印度为%,韩国为%,英、日、澳大利亚为10%~46%,美国为64%;在我国,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也一直居高不下。目前,针刺伤已成为护理人员所关注的重大安全问题。人群分布工龄≤5年的低年资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最高,实习护士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人群。科室分布护理工作节奏快、任务重、临床诊疗及护理操作多、高度紧张忙碌的环境是针刺伤发生较多的场所。发生环节注射过程、锐器处理过程、回套针帽、拔除注射针、静脉导管管理过程、采血、整理用过的针头等为针刺伤发生的主要环节;我国调研结果显示回套针帽、拔除注射针、整理用过的针头、采血等为发生针刺伤最常见环节。针刺伤器材注射针、头皮钢针、静脉导管针、真空采血针等是引起针刺伤的主要器材。具有安全装置的针具,不正确操作也可引起针刺伤的发生。3、针刺伤的主要风险因素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意识薄弱。各种因素导致的护理人员疲劳、工作匆忙,对标准预防措施遵守程度降低。焦虑等负性心理状态也是发生针刺伤的原因。防护用品因素安全器具使用率低;防护用具不能就近获取。锐器回收容器设计的容积与口径比例不匹配。锐器回收容器配备数量不足、规格不宜、放置位置不合理等。锐器回收容器内医疗废物存放过满未及时处理。工作环境因素操作环境照明采光不良、拥挤、嘈杂及患者不配合,极易导致针刺伤。操作行为因素有未执行操作规范的危险行为,如回套针帽、徒手传递手术缝合针、直接用手弯曲缝合针、处理各种针头及清洗整理锐利医疗器械动作过大、将各种锐器随意丢弃、未采取保护措施等。操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操作流程不规范等均会造成针刺伤。职业防护培训因素职业防护培训不到位、培训时间没有保证、形式单一;医务人员对职业防护重视程度不够,培训后依从性低,发生针刺伤后上报率低;培训后实施考核未到位。制度保障因素预防针刺伤相关制度、规范、流程、标准、预案等未建立、修订和完善。4、针刺伤的预防职业安全意识培训聘用单位应对新入职护理人员就预防针刺伤重要性等进行安全意识培训。聘用单位每年应对护理人员进行正确、标准的安全工作流程培训。聘用单位应培训护理人员正确使用安全型护理用具和工具。聘用单位应每年进行一次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知识培训。——————————————安全文化应把预防针刺伤和预防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纳入护理风险管理与控制计划中。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将护理安全文化与人性化管理系统融合体现。组织多种形式活动,建立和强化安全文化观念与意识。管理建立职业安全和预防针刺伤发生的管理制度。制定各类预防针刺伤发生和发生后管理机制与实施流程。建立各类针刺伤预防的专项培训、考核、评价制度。环境采光:各类穿刺操作的视野环境应保持光线充足、明亮、舒适。空间:操作台面应平展、宽敞,物品有序放置。物品备置:实施各类穿刺操作之前,应确保各种用具、工具、辅助用品在操作者可及范围,避免手持锐器远距离移动。患者应了解辖区患者有意义的血源学检测结果。应视所有患者均具有传染性-经血源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进行针刺操作时应采取标准预防措施。为有明确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患者执行各类穿刺操作时,宜戴双层手套。为不配合的患者做穿刺治疗时宜有他人协助。工具与使用宜选择带自动激活装置的安全型针具,宜使用无针输液接头,建议使用带有保护套的针头、安全型采血针、带有尖峰保护器等安全装置的静脉输液器及有自动回缩功能的注射器等。宜建立静脉无针系统,如静脉留置导管宜使用无针连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手术中宜使用钝针。操作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各项穿刺操作规范和流程。手术中需传递锐器时,避免徒手传递,应将锐器置于防刺破的容器(如弯盘、托盘)中进行无接触式传递。各类穿刺针具使用过程中,如必须回套针帽,应使用辅助工具单手回套针帽。配备足量锐器回收容器,放置在护理人员操作可及区域。医疗废物处理各类穿刺针用后不可故意弯曲、折断、分离注射器针头。严禁针头回套针帽、徒手分离和二次分拣使用后的注射器和针头。操作者应立即将使用后的各类穿刺针放入锐器回收容器,防护标准按医疗废物处理。锐器回收容器应防刺破且防渗漏,尺寸以能容纳各种锐器为宜,并加盖管理。移出存放污染锐器的容器前应先评估,若有发生穿透或渗漏的可能,应将其放入第二层密闭、防穿刺、防渗漏的容器中。信息管理建立针刺伤预防信息管理系统,专人负责。建立防范针刺伤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的信息系统管理。建立发生针刺伤的登记、报告制度与流程,准确收集分析数据信息。系统定期维护升级,保障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同步性和全面性。督导与考核各级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各类穿刺相关操作流程进行考核。应将操作流程纳入主管部门质量管理内容并不断修订和完善。应对各类有关穿刺器具配置进行督导。评价针对操作流程考核结果进行评价修正。针对流程修订进行应用验证。针对配置穿刺器具应用结果评价。5、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管理重视应对各类针刺伤发生给予高度重视,营造安全的医院文化。建立严格针刺伤发生登记及上报制度。对于发生的每一例针刺伤,管理者都要给予关注、关心和重视。原因分析针对每例针刺伤发生后的血源性检测结果,采取标准的针对性预防措施。每例针刺伤发生后均要组织分析讨论并记录。根据分析结果,不断改进流程和必要培训。针刺伤发生后处理针刺伤发生后,尽快确定传染源及风险程度,立即按规定逐级报告。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意外职业接触后应立即进行局部处理。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中关于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要求,定期进行相关血清学检测,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疫苗接种。追踪监测对已发生针刺伤的护理人员,应定期血源性和体征性追踪监测与记录。由于设备或用具、工具等原因造成针刺伤,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减少或避免再次发生伤害。6、针刺伤处理操作流程伤口旁端轻轻挤压,轻轻挤出损伤处血液——流动水下用皂液清洗,边挤压边冲洗5-10分钟——%碘伏消毒伤口——向上级报告——查阅患者有无传染病——检验科抽血——决定是否用药。针刺伤【第三篇】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器械如注射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经常接触注射器等锐利器械,因此,极易引起针刺伤,随着针刺伤而来的就是令人生畏的乙型肝炎、丙肝、艾滋病。因此要做到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处理一针刺伤的预防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宣传。主要通过普及标准预防知识来改变导致锐器伤的危险行为。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包括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措施、医疗器械的处理、锐器伤的处理措施、医院感染知识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规范化的操作程序等。医院对工作中有可能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对年轻护士,要把职业防护教育作为岗前的一项特殊培训,以加强对针刺伤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2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操作时戴手套十分重要,此外,工作中还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如不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械,操作完毕及时做好收尾工作不随时乱放,专用容器及时更换切勿堆放过满,手持无针套注射器或锐器行动时,不要将针头笔锐器面对自己或他人等.3改变危险的工作行为。禁止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避免用手分离针头;采集血标本后避免带针头传递;不能将针尖指向身体任何部位;不将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一定要保障足够的光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手术刀片和其它尖锐物品装入防水耐刺穿的容器内,容器置于尽可能接近这些物品使用的区域;严禁处置前折弯或折断针头增加不必要的操作而增加感染几率;为不合作的病人治疗必须有他人协助等。.4建立针刺伤的报告制度。医院应成立针刺伤的报告系统和制度,制订针刺伤的应急预案,以便医护人员在发生针刺意外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制定使用锐器时安全操作的守则5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医院必须提供足够的手套、隔离衣等个人保护性设备、安全针头、注射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的锐器回收盒,减少医疗锐器伤的发生。配备专职院感监控员,做好针刺后的管理。规范医疗垃圾的处理等。有条件的医院还可提供用于防止针刺伤的产品。一是无针头的产品。二是具有安全保护性的产品,如可收缩针头的注射器等。三是个人保护产品,如外科医生使用的顶针。四是锐器盒的使用也十分有效二发生针刺伤的处理.1伤口局部紧急处理措施,当发生针刺伤时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伤口血液,然后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伤口;用酒精或碘伏消毒,并包
本文标题:针刺伤整改措施【汇集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4474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