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三线建设三线精神党课讲课稿范例(精编5篇)
三线建设三线精神党课讲课稿范例(精编5篇)【前言导读】由网友为您整理收编的“三线建设三线精神党课讲课稿范例(精编5篇)”精选优质范文,供您参考学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党课,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而开的课。党的各级组织,通过党课定期向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党性、党纪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线建设三线精神党课讲稿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三线建设三线精神党课讲稿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建工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带头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机关。近日,省纪委监委“弘扬三线精神、坚定初心使命”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在攀枝花纪检监察学院举办,得到了许多收获与启示。三线建设三线精神党课讲稿2“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习党史,就要从党的奋斗历程中去感知“大道”,从博大精深的党史理论中汲取力量、升华自我,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坚定不移跟党走。“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锻造出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2018年10月,中宣部将“三线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一起,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一、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日益恶化;美国派出第七舰队大规模轰炸越南北方,使越南战争的战火燃到了中国的南部边界,矛头直指中国;同时,美国在日本和朝鲜半岛驻军的军事威胁一直存在,台湾叫嚣反攻大陆、印度挑起中印战争……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1964年,中共中央做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二、三线建设的内容和成就1964年至1980年,“三线建设”历时16年,贯穿“三五”、“四五”、“五五”三个五年计划,国家投入资金2050亿元、安排筹资项目1100个,建成了重庆兵器工业、攀枝花钢铁、德阳绵阳装备制造、青海核工业等30多个工业基地;新建了成昆、川黔等10条8000多公里的铁路干线、25万公里的公路;整治了长江、嘉陵江等8800多公里航道;建立了相对于全国独立、“小而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生产体系、资源能源体系、军工制造体系、交通通信体系、科研研发体系和战略储备体系。20世纪60、70年代,“三线建设”如火如荼,一大批国防军工和科研单位落户宜昌,增加这么多用电大户,湖北及邻近省份电力严重短缺。1970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关于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批复的送审文件上批示“赞成兴建此坝”。1970年12月30日,葛洲坝工程开工,为纪念毛泽东主席1958年3月30日视察长江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命名为“330工程”。1988年底,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成为万里长江上建设的第一个大坝,是我国水电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三、三线建设的重大意义一是巩固了国防,强化了中国的工业和国防发展的布局;完善了国家的战略纵深。二是实现了生产力向西部地区的布局,缩小了中国沿海与内地、东部与西部的差别,为区域协调发展和后来中国西部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交流。四是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能优势,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为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三线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共同探索伟大复兴过程中的一段难忘的来时路。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听从党和政府的召唤,义无反顾地奔赴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开展“三线建设”,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中,无私地奉献他们的才华、心血和青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是建设者们在三线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长期孕育出的一种行为规范、价值标准和共同信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民族的觉醒,需要千千万万普通人的艰苦奋斗。为人民不懈奋斗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带领人民一起奋斗是共产党人的使命。三线建设三线精神党课讲稿3在20世纪中国工业发展史上,从1964年到1980年的三线建设是一个规模空前的重大经济建设战略。除了巨额的投资,还有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无数的民工建设者,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来到内地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参加建设。这些建设者,很大一部分后来扎下根来,在三线地区安家生活。上世纪90年代从学校毕业后,张鸿春在攀枝花一个矿务局的学校教书,去家访的时候就常常遇到这个群体,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东北的,上海的,江浙的,等等。浙江嘉兴人李身钊是其中之一。82岁的他如今在攀枝花安享晚年,这里阳光充沛,他已经离开不了这种“即便冬天也温暖如春”的气候了。当年来参加三线建设的时候,他们吃了不少苦头,住的是席棚子,“若是在大城市,我们就像要饭的”。连政府办公楼都是“干打垒”,那是用泥巴建造的一种土建筑。那批知识分子住得如此破旧,研究的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要建成攀钢,首先要突破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的世界性难题,李身钊和同事们干的就是这个。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李身钊坦言当时确实苦,但他紧接着补充说,大家并不觉得苦。他记得,当年厂里的干部和年轻人都是同吃同住。他所在研究院的书记和院长,一个参加过解放战争,一个参加过抗日战争,“我们住平房,他们也住平房;我们吃食堂,他们也吃食堂”。“老革命都这样,我们年轻人有什么资格叫苦?”李身钊还记得,同样的级别,共产党员的工资比普通群众要低2元钱。“钱差得不多,但体现的是共产党员要带头。”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这是对三线精神的高度概括。张鸿春现在是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秘书长、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副馆长,在他看来,只有三线建设者才能让那段历史和三线精神血肉丰满,精华四射。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博物馆参观时,路过一尊雕像,张鸿春突然把记者叫住,说这个人物你一定要了解一下。亓伟,山东莱芜县人,得知中央决定开发攀枝花后,时任云南省煤炭工业厅党组书记、副厅长的他主动请求到攀枝花开发宝鼎煤田。他带领职工取得了多场夺煤保电、夺煤保铁大会战的胜利,后因劳累过度而病倒,已是肺癌晚期。躺在病床上,他在笔记本里写道:“活着建设攀枝花,死了埋在攀枝花。”亓伟去世后,葬在了宝鼎山上,圆了“日日夜夜看见攀枝花出煤、出铁、出钢”的梦。张鸿春后来编写了一本《攀枝花100问》,特意把亓伟的故事作为其中一“问”编了进去。他说,亓伟身上传递着一种令人敬佩的三线精神,应该让后人记住。但是上世纪90年代当教师做家访时的所见所闻,一度让张鸿春感到失落。那时三线建设处在调整期,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心发生了转移,一些三线企业陷入了困境。张鸿春看到,有的工人家庭是“半边户”,一个人的工资要养一大家人,子女教育搞不好,家庭关系处不好,“生活得没有尊严”。这成了他参与筹建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其中一个动因,为了“还三线建设者一个尊严”。张鸿春说,策划攀枝花建设一座什么样的博物馆时,很多人想定位于工业遗产保护,后来经过反复走访调研,大家才有了共识。“在攀枝花建博物馆,为什么不聚焦三线呢?”现在,博物馆开馆已经6个年头了,接待了近200万人次的参观者。张鸿春希望博物馆成为“三线建设者的精神家园”,让能够达到攀枝花的攀西高速、成昆铁路等成为三线精神的朝圣之路。三线建设三线精神党课讲稿4今天这节党课,我们来一起学习新中国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三线”建设。之所以要讲授这个内容,是因为其在上个世纪波谲云诡的世界形势下,彰显出了中国人民誓争建设新中国的决心与勇气,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三线”精神。走进新时代,人们并未遗忘曾经为巩固国防工业基础建设而不惜献出生命的英雄同志。时至今日,“三线”精神对于加强新时期党性修养教育同样具有特殊的意义及价值。下面,我主要通过回顾“三线”建设的历史点滴、展望“三线”精神的内涵蕴意来对各位同志产生一定的政治教育性启迪。一、深化历史记忆,回顾“三线”建设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新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与前苏联交恶,又赶上美国妄图在东南沿海展开攻势。在如此紧张险恶的国际环境下,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直接进行战略部署,在当时的中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掀起了这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即:“三线”建设。“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这是“三线”建设中的响亮口号,鼓励了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从四面八方奔赴艰苦卓绝的“三线”建设战场。在这场硬仗中,国家政府投入了2050余亿元巨资,安排筹划建设的工程项目达1100个。中国人民踊跃参加建设活动,在高峰时期投入的人力有400多万人。这场贯穿了“三五”、“四五”、“五五”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成为了中国经济史上一次规模极大的工业迁移史实,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普遍较为落后,导致建设起来的企业单位、工厂设施、基础建筑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营发展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困难与缺陷。也许,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且不屈不挠的民族。面对困难,当时的国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使建设的步伐一时一刻都不曾耽搁。从1964到1980年,“三线”建设工程共创办了1000多个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有力支援、巩固了中西部工业建设和国防基础。二、彰显伟大成就,创造建设业绩(一)多方联动,夯实国防工业基础在“三线”建设中,建立起电子科技、武器装备、船舶航海、航空航天、核能资源现代国防工业体系,建成众多国防生产基地和尖端科研试验基地。这些都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国家过去武器装备生产落后的状况,改善了我国国防工业结构布局。同时,我们还掌握了原子弹、氢弹等高端武器技术,成功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有力平衡了世界大国的核分布态势,成为了拥有绝对先进国防实力的国家,为国家社会主义各方面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二)全面覆盖,优化工业生产布局在建国之初,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们国家当时70%的工业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在布局上,存在东重西轻的不足。而且,现代化工业十分薄弱。从军事经济学的专业角度来分析,这种工业布局具有非常脆弱的特性。因此,“三线”建设首先就需要解决布局不均衡的问题。在建设期间,当时一大批工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很快,许多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城市在中西部地区的崇山峻岭之间拔地而起。为加强战备并建设国防重工业体系,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也逐步迁入三线地区。由此,在大西南区域,部署建成了全套独立完整、门类齐全、互相协调、实用实战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结构化布局。(三)质量卓著,实现中西部跨越式发展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攀枝花、六盘水、金昌等地已经变成了当下著名的新兴工业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而在“三线”建设之前,这些地方都曾经是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这也就是说,发掘矿产资源、创建生产工厂、打通交通要塞等“三线”建设过程中的开发运动,在特殊的备战时期有力地发展了中西部落后地区。并且,随着科研、教育、技术等元素的迁入,中西部地区基础建设条件进一步完善和强大,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医疗健康保障等都显著提高。这也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的,“三线”建设奠定了产业、技术、物质和人才基础,促进大西南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三、坚持思想导向,领会“三线”精神(一)学习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扎根三线,为国效力”。东部沿海地区的高端科技人才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根据“三线”建设工作部署安排,迁往以云贵川为主的西南地区。这些技术人员自愿放弃城市舒适优渥的生活,来到不可预知未来的“三线”重点建设地区。他们不惜牺牲本应享受的幸福日子,不对建设地区的待遇产生消极情绪,而是任劳任怨,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奋进的斗志,在西南地区乐于付出、甘于奉献。他们含辛茹苦、默默付
本文标题:三线建设三线精神党课讲课稿范例(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4657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