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难点及对策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难点及对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难点及对策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完成脱贫攻坚伟大壮举之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是弥补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实现全国城乡一盘棋,开启公正公平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作为经济资源配置的核心环节,金融支持服务乡村振兴是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金融反哺农业的重大举措,也是数字时代金融业开启创新发展之路的关键抓手。当前农业领域仍有较多历史欠账和发展短板,最突出的是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关键要素的长期流失,已经形成了农业薄弱化、空心化、边缘化风险,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缺资金、缺项目、缺人才”等痛点问题,亟须金融业解决问题,加强服务。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短板和痛点问题(一)长期要素流失导致农村人口空心化。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资源要素总是集聚在产出高、效率高的地域和行业。如果没有国家规划有效引导和政府政策有力干预,现代社会中处于弱质和弱势位置的农业和农村就会趋于自然衰落。经过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流失成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据统计,xx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预计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以上,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十分严重。大量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造成农村人口性别年龄结构恶化,农村“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导致村庄外延异常膨胀以及村庄内部急剧荒芜,形成村庄空间形态上的空心分布,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劳动力、金融信息、科学技术供给不足等矛盾,并且形成了自我强化机制,这已成为当前制约“三农”发展的首要因素。(二)长期资源流失造成农村产业空心化。由于信息不对称、人才和技术匮乏,加上缺乏有效规划和政策引导,我国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不高,进一步加剧了资源要素长期向城市单向聚集,导致城乡产业差距不断拉大,农业产业呈现出空心化趋势。在产业结构上,由于长期压低农产品价格,过低的农业收入不能形成有效激励,农民不愿对农业生产经营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涉农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农民较弱的专业技术、风险承担和投资能力也成为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阻碍。在经营主体上,由于缺乏科学管理和有效信息,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有特色无品牌等问题,很难形成产业集群,企业实力不强,产品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此外,信用环境建设有待加强,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更新难;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有待健全,各种机构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有公信力的信用数据管理平台;信贷担保机制有待加强等问题也在制约农业农村的健康发展。支持乡村振兴的重点突破方向和工作举措面对农村农业的一系列痛点难点问题,建议从人才资源导入、扩大金融供给、数据技术支持等方面拉平补齐农村多年存在的“产业、资金和人才”三大短板,确保乡村振兴扎实落地。主要做法是:鼓励商业银行总行和省(市、区)地方政府建立紧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引进优质涉农企业,实现银政企“三位一体”、市县乡“三级联动”支持乡村振兴。“三位一体”是指银行、政府、企业组成共同目标的战略联盟,银行提供金融信贷资源和服务助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政府发挥“有形的手”力量,通过财政投入、政策支持和规范引导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释放活力,充分调动农村各种资源要素,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城乡互助,良性循环的市场。“三级联动”是指市级、县级、乡镇级的专职政府领导各尽所能,全力支持银企推进乡村振兴落地。(一)优选金融干部到乡村挂职任职补齐人才短板。为政之要,首在得人,金融乡村振兴最关键的要素还是人,特别是具有现代金融意识和产业发展经验的专业人才。建议从商业银行总行、省、市、县四级机构优选干部到市、县、乡(镇)三级行政机构挂任副市长、副县长、副乡(镇)长,和各级政府专职分管干部一起,共同负责推动乡村振兴事宜。建立完善挂职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金融干部在专业能力、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鼓励他们努力干事创业。坚持目标导向和务实考核原则。在各层级设立明确的年度工作目标和具体任务,并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和目标考核机制,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二)因地制宜引入优质龙头企业补齐产业短板。当前农业面临最大的风险是长期信息和技术资源的缺配和错配造成产业空心化,本质上是信息、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缺位。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金融科技和大数据手段为农业产业赋能,补齐数据和技术短板,积极引进和培育真正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一是找准特色产业定位加快发展。以政府智慧政务数据平台为抓手,对海量农村产业数据进行汇集、整理、分析、挖掘,发现农村产业发展新场景,重点引进龙头农业央企,创新银企合作模式,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二是支持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资产连接、供求衔接、价格保护、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发展“订单农业”,巩固“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新模式,支持农民增加收入。三是推动数字技术对农业生产和科技服务的应用升级。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促进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等新产业发展。(三)多策并举整合资金资源补齐金融短板。一是鼓励引导省、市、县(区)财政部门积极整合各类政策性基金,明确相应比例重点支持乡村振兴,通过联合制定扶农助农财政金融组合政策,包括制定涉农优惠政策,设定年度助农资金投入计划,设置农村金融结构优化指标,并建立相关工作执行和监督评价机制,确保信贷资源优先进入农业农村领域,提升农村金融信贷总量,优化农业信贷结构,彻底扭转农村金融边缘化和弱势地位。二是强化商业银行与人民银行、金融办、财政、发改、工信、农业、扶贫办、银保监、保险、担保等部门机构工作联动,发挥贷款风险补偿金、担保基金、贷款贴息等政策激励引导作用,对试点地区涉农贷款业务每年安排预算贴息资金,积极引导金融资源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三是商业银行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单独制定涉农信贷年度目标任务,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业务决策流程,创新涉农贷款服务模式和功能,丰富本地化、特色化、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体系,并在经济资本配置、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费用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利用现代金融科技解决好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四是建立农村金融信用增进机制,包括制定农业金融信用建设指引,建立农村金融信用数据分析平台,发布农业信用评级标准和信贷指南,鼓励企业和个人重视使用信用数据,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应用数据。五是建立农村金融信用风险分担和缓释机制,包括加大支农投入,利用财政资金,组建乡村振兴信用担保基金,为涉农信贷提供政策性贴息和担保。同时,为因承担政策性、公益性业务发生的信贷损失的金融机构提供补贴,让各类涉农金融机构轻装上阵。
本文标题: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难点及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4847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