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小学数学教案样例优选5篇
小学数学教案样例优选5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样例优选5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2)掌握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用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3)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概括等方法,培养同学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明、能力。教学重点让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这也是难点所在。课前谈话1.谈话(出示直尺):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直尺)对,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直尺,那你们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直尺呢?过渡:人们为了准确的知道物体的长度发明了直尺。那直尺是通过什么信息告诉我们物体的长度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直尺。2.同学观察自身的直尺,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整理。(1)同学观察直尺上有什么?(尺子上有长长短短的线,有数字,大格,小格。)指导并板书:直尺上这些长长短短的线有个名字叫做刻度线。(板书刻度线)(2)找一找:数字和线是怎么排列的?指导并板书:数字0对的长刻度线取名叫0刻度线,你知道这个0表示什么意思吗?(这里的0不是表示没有,而表示起点)你也能学着给数字1对长刻度线取名吗?(1刻度线),数字5对的长刻度线就叫()?(3)描述:相邻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小格的长度怎样?相邻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大格,数一数你的直尺一共有()个大格。一个大格里面有()小格。3.小结:直尺就是通过这些刻度线和数字告诉我们长度的。小学数学教案2教学内容:教材第66~67页练习十三第9~15题及思考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初步知道和的变化规律与差的变化规律,能说出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不同,以及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时两道算式结果的大小,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简便计算的方法,逐步做到计算的合理、灵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加、减法的意义,加法的运算定律,以及这些知识的应用。这节课,我们主要进行加、减法计算的一些综合练习(板书课题),并且进行一些混合运算和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二、计算练习1.口算。小黑板出示练习十三第9题,指名学生口算。2.练习十三第10题。(1)计算a+b的和。小黑板出示,说明上一格的数是a,下一格的数是b,要求a+b是多少。提问:这里求的是两个数的什么?a表示的数叫什么数?b表示的数叫什么数?a+b表示什么?’请同学们把a和b表示的两个数相加,求出a+b的和填在书上的空格里。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2)初步认识和的变化规律。提问:这里哪个加数不变,哪个加数变化了?第二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和又是怎样变化的?如果从左往右看,第二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和又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看呢?现在我们看出,当一个加数不变,另二个加数增加多少或减少多少,和会怎样变化?小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多少,和也随着增加或减少多少。(3)判断下面每组中哪个得数大,大多少,并说明理由。126+97135+198178+299254+96126+100135+200178+300254+100(评析:这里初步认识和的变化规律,是为后面学习加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作准备的。通过这里的判断,有利于在学习教科书第70页的简便算法时理解算理。本节课下面认识差的变化规律的安排也有同样的作用。)(4)计算a一b的差。小黑板出示。提问:a表示什么数?b表示什么数?a一b表示什么?请同学们根据表里每格中a和b对应的数,求出a一b的差填在书上的空格里。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2)初步认识差的变化规律。提问:在表里被减数变化了没有?减数是怎样变化的?差又是怎样变化的?从左往右看,减数是怎样变化的?差又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看呢?现在我们看出,当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时,差怎样变化?减数减少时呢?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多少,差反而减少多少;减数减少多少,差反而增加多少。(3)下面每组中第二个算式与第一个比较,差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小多少?为什么?151—96=342—298=246—199=245—97=151—100=342—300=246—200=245—200=4.练习十三第11题。小黑板出示,指名回答每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并要求说明为什么这样算比较简便。小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把比较复杂的计算变得十分简便,很快算出结果。这种简便方法主要是交换加数的位置,根据加法结合律,把可以凑成整十、整百的数先加起来,然后接着计算。5.练习十三第12题。读题后提问:表里是哪几户人家?“合计”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用简便方法算出每户的合计数?让学生口算合计数填在表里。指名口答结果,集体订正。三、应用题练习练习十三第14、15题。1.读题后,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2.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四、思考题1.填一填,想一想是怎样变化的。(1)10+20=15+20=(2)10+20=5+20=。提问:和与加数是怎样变化的?指出:当一个加数增加,和也增加,一个加数减少,和也减少2.用这样的方法去想一想思考题,说一说要怎样做。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提问:是怎样想的?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1题。家庭作业:练习十三第13题。小学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2、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教学重难点: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小朋友喜欢“六、一”儿童节吗?(喜欢)六一儿童节是小朋友的节日,电视台的叔叔阿姨准备给小朋友送上一份节日礼物——动画片大餐,那么小朋友们都喜欢什么样的动画片呢?他们请老师帮忙调查一下。昨天老师对二(2)班的小朋友进行了调查。老师根据调查情况制作了一幅统计图(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情况统计图)二、活动探究,认读统计表(一)认读纵向统计图表1、先独立思考:请你仔细观察统计图,从统计图面,你知道了什么?想好的举手2、同桌交流:有好多小朋友已经知道了,那么请你跟你的同桌说一说、比一比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多。3、反馈交流:师:谁愿意向大家说一说从统计图里,你知道了什么?生1:我知道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人最多,喜欢看《西游记》的人最少。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我是看边上有24就是个人(喜欢《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这部分涂得)(实际上这种统计图我们可根据各种直条的高矮一眼看出喜欢什么节目的人最多、最少。我们来数一数各涂了几格)师:这边上有哪些数?这些数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喜欢看的人数《喜羊羊和灰太狼》。师:从统计图里你还知道什么?生2:喜欢《海绵宝宝》的小朋友有8人————————师:(我们来数一数)谁还有补充吗?生3:喜欢《海绵宝宝》的人数和喜欢《猫和老鼠》的人数一样多师:你是怎么知道喜欢《海绵宝宝》的人数和喜欢《猫和老鼠》的人数一样多的?生3:它们都是8人,师:我们还可以从它们的高度上看出它们是一样高的。你还会去比较想法跟别人不一样,谁还能像他这样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呢?生4:喜欢———————比——多或少几人,一共有几人?师:你是怎么知道的?4、预测:根据这个调查结果,你认为电视台的叔叔阿姨在六一儿童节会播放什么动画片当作节日礼物送给大家呢?为什么?过度:电视台的叔叔阿姨的想法也跟我们小朋友一样,会在六一儿童节那天为我们送上节日礼物,大家高兴吗?(二)认读横向统计图过渡:六一儿童节我们不仅能收到电视台叔叔阿姨的礼物,我们学校也要为大家庆祝节日,学校准备举行一些体育活动,由于学校学生有1000多个受场地限制,学校要求每个班只选一个体育项目,请你从下面四个体育项目中选一个喜欢的,想好举手1、生成统计表指名不同学生回答,意见产生分歧师:要决定到底举行什么活动怎么办?生:数一数,统计生成统计表2、制作统计图:师:根据这个统计表我们能不能制成统计图呢?怎么制作?生:在踢毽子那里画6格师:怎么画?为了能让大家一眼看出6格我们可以想个什么办法?一般把数字写在下面师:再怎么画?为了区别不同的项目,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3、读统计图:师:在这个统计图中,你又知道了哪些信息?4、预测:根据这副统计图,你认为我们班组织哪项活动小朋友们的欢迎?为什么?(那么我们班就决定组织跳绳活动)5、比较两幅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用直条表示人数,一格都表示一个人,都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点:横、竖不同,说一说横竖都表示什么。(三)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过渡:有那么多的人要为我们庆祝节日,我们要精神饱满的玩一天,要有精神就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刚才我们都计算出了自已每天的睡眠时间我们把它做成一个统计表和统计图好吗?1、做统计表:要统计一组同学的睡眠时间有什么方法?谁来说一说(小组完成统计表、集体检查)2、画统计图:请根据统计表中的结果画好统计图,比一比谁画得对又漂亮3、评价统计图4、全班汇总5、读统计图6、小秘密:10岁小朋友一般应保证每天10时的睡眠,知道这个小秘密和我们班小朋友睡眠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只有保证了充足的睡眠时间,我们才有健康的身体去学习、生活,希望小朋友能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三、延伸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统计图表,你们见到过哪些的统计图表呢?师:同学们见识可真广,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了一些统计图表。课件展示各种统计图表:有折线形的、条形的、圆形的、地图形的。统计图的花样可多了,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统计知识,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收集一些统计图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发现些什么,好吗?小学数学教案4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能正确进行计算,并在计算中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看图讲故事)二、探究新知1、学生看图,结合老师讲的小故事,自已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么解决自已提出的问题?算式的'结果是多少?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讨论:你是怎么算的?你是怎么想的?谁能用小棒代替松果摆一摆?(让学生用自已的语言说出是怎么想的,并引导学生用小棒代替松果边摆边说,说一说是怎么样算出得数的。)3、摆小棒,学生根据摆的过程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1)教师摆小棒,学生根据摆的过程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2)同桌一人摆小棒,另一人根据摆的过程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4、游戏:看谁算得快。师:同学生喜欢做游戏吗?谁想和老师一块做游戏?老师和学生做游戏。老师举卡片,学生抢答得数。如:师:45+3=。生:得48。师:67-4=。生:得63。······5、练习6、课本第23页第4题,初步体会加法交换律。学生做完后,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吗?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什么?小学数学教案5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8-49页教学目标:1、在自主计算、借助计算器计算的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2、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商是循环小数。3、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在借助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索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师生谈话,由树上结果实的话题,引出教材中的问题。教师口述大枣、核桃的价钱信息,并板书出来。(设计意图:由现实生活中秋季结果的谈话开始,创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自然引出要解决的问题情境。)二、解决问题1、提出“估算一下大枣和核桃的单价哪个便宜一些”的问题,要求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估算的机会,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发展数感。)2、平均每千克大枣多少元。提出问题,让学生列式并尝试用竖式计算。当板演的学生除到三位小数时,停止计算。(设计意图:经历自主计算,初步感受商的特点的过程,为认识循环小数感性材料。)汇报计算的情况,说一说发现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教案样例优选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5466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