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2年度全国精编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热选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2022年度全国精编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热选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2022年度全国精编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热选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优秀共产党员个人事迹【第一篇】男,__岁,___年毕业在郑西客运专线见习,一年后任技术员,到___年,主要施工任务为苍龙涧特大桥,吕家崖隧道施工,___年到目前,在大西大西铁路四项目部二工区担任技术负责人。主要施工任务为跨汾河特大桥施工。作为一名党员,同志始终以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处处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党员的先进性。一、谱写忠诚,一腔热血永无悔同志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先进,工作积极,上进心强。对工作无限忠诚,能够专心投入、勇创一流。平时善于钻研业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工作有魄力,有胆识,能独当一面,敢于创新,成效显著,在工作期间获得诸多荣誉,被大家公认为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他常说:没有_,没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没有我的今天。这就是他怀着感恩之情,无怨无悔做人做事的动力所在。二、开拓进取,以身作则勇担当___年,__岁的应聘到郑西客运专线实习,工作刚满一年就被委任为技术员;___年已开始承担苍龙涧特大桥,吕家崖隧道施工任务。一路走来,每一次的升迁或者调动都意味着越来越重的责任,艰难前行中,不断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敢为人先、挑战自我的意义。他积极参与到每一次的施工任务中,冲锋在前,确保了每一次的任务能够的顺利实施;他作为技术员战严寒,钻果园、走泥路,在冰天雪地里踏遍了施工场的每一寸土地,连续作战__个月,出色完成了上级交代的各项任务。___年担任大西大西铁路四项目部二工区技术负责人以来,他为了在跨汾河特大桥施工中,抓工期,赶进度,使工程顺利完工,尽快目标任务,他坚持吃住在工地,工作几乎是不分昼夜,由于长期辛劳,他人更是消瘦了一大圈,但他却从未离开自己喜爱的工作岗位。正是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全体同志上下齐心,使工程建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创造了大桥施工建设上参考资料,少熬夜!的奇迹。三、朴实无华,两袖清风存正气作为一名党员,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工程建设管理的技术负责人,他始终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切实抓好自身的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学习领会和自觉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_工作目标责任制、《党员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身行为。同时,他积极做好对部门员工的廉洁教育,保证了自身和部门无任何违纪现象的发生,维护了党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这是李大钊的一句格言,也恰是同志对待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以不屈不挠的意志,精益求精的态度,忘我奉献的行动,精彩诠释着优秀党员的精神,这精神照亮了天蓝、水清、树绿、花香的华夏古都。他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保持了一名党员的优秀本色,谱写了一曲建筑工作者的壮丽赞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6:张桂梅【第二篇】他一身工装打扮,除了质朴和庄重,和别的同志相比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然而他以所为家,默默奉献,他__,是一个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往夸进党组织大门的、热血沸腾的青年员工。__同志曾是__工厂的一名生产、技术骨干,他热爱集体、关心企业,有较强的岗位调适能力和应变能力,自从来到___企业,他在新的岗位上继承和发扬修试工厂的“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不断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努力实践“三型二化一强发展战略,打造学习型企业,树立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的目标。__配网是电力系统与用户直接相连的重要环节,__地区线路运行环境较为复杂,它的安全运行水平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较快地进入角色,熟悉所在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电力设备、线路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和消除缺陷,预防事故,保证安全运行,他努力学习配电线路、电网运行的业务知识和环网柜、配电柜、重合器、分段器、断路器、负荷开关等配电线路的主设备,无论三九严寒,还是三伏酷暑,都坚持风雨无阻的对线路和电气设备进行定期的巡视检查,多次发现事故隐患,以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严、细、实、恒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和信任。在取得成绩的背后,凝聚着他多少辛勤的汗水。__虽然自身学历不高,但他工作踏实,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地学习电力知识,凭着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苦干加参考资料,少熬夜!巧干,把安全生产摆在首位,多年来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读书、看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有多篇信息在报纸上发表。安全第一”是电力生产的永恒主题,__同志在工作中具有执行规章制度认真、工作程序规范的良好习惯,工作中严格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管理制度及安全标准,强化安全管理。明确安全职责,真正做到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工作后总结安全生产学习知识,增强安全知识和业务知识,在__企业“___”安全知识竞赛中与选手团结协作,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在全局员工中树立了一个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良好形象,接连受到上级的表扬。在荣誉面前,他没有沾沾自喜、安于现状,而是以一种不骄不躁、脚踏实地的先进青年形象示人,与班组人员打成一片,在艰苦的电力生产线上摸打滚爬,默默无闻地为电力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4:卢永根【第三篇】大家好,我是甄女士。2017年3月21日,华南农业大学收到了建校以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8809446元。捐款人是一位已经患病的老人。当时,老人在病床上和老伴聊起了家中的积蓄存款,老人只说了一个字:“捐。”他的老伴也心领神会的答了一句:“好。”就这样,两位老人来到了银行,把家中十多个存折中的存款全都转入了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转账的业务整整持续了一个多小时。除此钱之外,两位老人还早早签署了遗体捐献卡,希望身后可以为医学做一点贡献。这位老人就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著名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1930年,卢永根在香港出生了,当时他家的生活条件特别好,有汽车、有电话,用现在的话说算得上一个“富二代”了。但这样的生活很快就被战争打破了,11岁那年,香港沦陷。他从香港来到广州的乡下避难,之后他收到了父亲托人捎来的两句家训——身劳苦学;既买锄头又买书,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儒者半为农。亲眼见到战争烟火的卢永根说:“因为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我要为祖国复兴效力!”1949年,卢永根回到香港辞别了父母兄妹,进入参考资料,少熬夜!岭南大学农学院学习。几年后,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两校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卢永根成为了华南农学院的首批学生。大学毕业后,卢永根留校任教,开始了自己的学术之路。他不仅成功划分中国水稻光温生态型和气候生态型的品种分型,还带领研究团队开展水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基因分析,提出了“特异亲和基”概念,首次构建出3个中国原生野生稻种粗线期核型。在这样的学术成就下,卢永根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后来,他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当时,卢永根在美国的亲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美国的实验室也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但他都一一谢绝了。他的亲人朋友都说,卢永根疯了,就这样拒绝了高薪和优越的生活。而卢永根用了法国著名学者巴斯德的一句名言来回应: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后来他还公开发表了1篇文章,上面写到:“真正爱国的青年科学家都应扎根祖国。外国实验室再先进,也不过是替人家干活。”回国后,卢永根担任了院长,发现华南农大出现人才断层,职称评定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让青年学者们晋升无望。他开始进行大刀破斧的改革,让一批年轻的人得以破格晋升,除此之外,他还开始一封封的给在国外的学者们写信,邀请他们回国效力。在他的努力下,刘耀光、温思美、彭新湘等一批人才来到了华南农大。为了让刘耀光安心科研,他还破例为他建了一座专门实验室。有一天,卢永根听说广东佛冈一座山的山顶有野生水稻,他便兴奋的要前往寻找。因为在此之前,卢永根为了找寻携带重要基因、可以改良水稻品种的野生稻他已经走了好几个地方了。这次有了新的线索,他自然不会放过。但在佛冈的山上根本没有路,全部都是半人高的杂草和荆棘,走到半山腰的时候,卢永根已经体力不支了。当时,他的学生们都说,让老师休息,年轻人上去就可以了,但他依旧坚持上山,一手拄拐、一手扶树,一步一挪,气喘吁吁。到了山顶后,卢永根感叹说:“这片野生稻太好了,我们没白爬上来!”参考资料,少熬夜!那一年,卢永根71岁。就是这样的一步一个脚印,卢永根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新增产值15亿多元。年纪大了后,卢永根的身体变得不大好了。但他一直不同意学校派专车接送他上下班,固执的坚持一个人背着包走路去学校。80多岁的时候,他还经常和老伴背着双肩包挤公交、地铁,即便是想要回老家看看,他也是从校门口转好几趟公交,再去赶着坐长途客车回去。人们都说,像卢永根这么“穷”的人太少了。夫妻俩虽都是教授,却只有一间5楼的小房子,到了80多岁,老两口还整天爬上爬下。学生们到老师的屋子里一看,更傻眼了,因为居然没有一点点现代气息。没有像样的电器,只有用暗的台灯、发黄的白色电话座机、还有十几年的收音机,几把竹子凳子都是用铁丝绑了又绑,就连床都是最古老的那种铁架床。他经常说,“床已经很好了,我们刚结婚时,4个条凳架上板子,就是床。”“这些东西没有用光用烂,还能用,物还没有尽其用。”人们还发现,在老师的相册里,他的一件绿毛衣更是从中年穿到了老年。学生们回忆,在卢永根住院前,一到中午就能看到他拎着一个铁饭盒走到食堂,和学生一起排队,打上两份饭。他在食堂吃完后,再将剩下的一份饭带回家给老伴。在吃饭的时候,卢永根看到学生们如果剩下来很多的饭菜,总是忍不住上前提醒:“多少株水稻才能出一碗米饭?”后来,学生们也习惯了这位老爷爷的善意提醒,并在学校的官微下写到:“经常看到卢永根院士从农学院缓缓步行到莘园饭堂跟我们学生一起排队打饭,然后在饭堂大厅找个不起眼的位置坐下来吃,他很喜欢吃鱼,每次都把打的饭菜吃得很干净。”但就是这样“抠”的人,卢永根一出手就是100万。在2015年,卢永根跟老伴回到了老家,他直接把祖上留下的两个价值100多万元的商铺,捐给了当地的小学。他鼓励孩子们努力读书,“国家强大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才更有地位!”参考资料,少熬夜!一年后,卢永根查出了癌症,住进了医院。但他节省的性格又一次的带到了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有比较贵的检查或者价格较贵的新药,他和老伴就会委婉的提醒医生,能不做就不做,不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有一天,卢永根的老伴问他:“老卢啊,你身后,储蓄怎么处理?”卢永根只说了一个字,“捐。”她的老伴也回答了一个“好。”她说,“我也是准备捐的。”就这样,达成共识的两位老人,从医院出发,颤颤巍巍的走到了银行,打开了一个黑色旧挎包,里面有十多张存折。老人开始吃力地在一张张凭证上签字,一次次输入密码,最终把元全部捐给了华南农大。这是学校建校108年来,收到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而这笔钱,在学校成立了“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卢永根说:“不把教育搞起来,国家强大是不可能的。”捐完钱后,老两口又决定办理遗体捐献手续,在遗体捐献卡上面写着:“我是一名捐献遗体的志愿者,我愿在身后将遗体无偿地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为振兴祖国医学事业而奉献。”2019年8月12日,89岁的卢永根走了。有人发现,这位老人在笔记本上写到: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在感动中国颁奖礼上,这位“布衣院士”的获奖词是:“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卢永根,他值得被记住。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第四篇】周永开,男,汉族,四川巴中人,1928年3月出生,1945年8月参
本文标题:2022年度全国精编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热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5886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