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唐诗二首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1、诵读并默写本诗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1、走近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2、背景资料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参考资料,少熬夜!的诗篇。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明确: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本诗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2、介绍歌行体。3、已经确定了本首诗是歌行体,按照歌行体的叙事性特征,我们能否猜测本诗可能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可能写了一件风卷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4、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明确:(1)狂风屋破,茅草乱飞。(焦灼苦痛)(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愤懑无奈)(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忧思不绝)(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忧国忧民)总结: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升华文章情感第一段赏析:1、在本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明确: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2、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来描写风吹茅草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在参考资料,少熬夜!哪里?明确:一个“飞《三一刀客·》”字一个“洒”字,不仅写出了秋风之大,还写出了风卷茅屋的凌乱。“挂”是挂在长林梢上的,“飘转”者皆“沉”于塘坳,不难想象,茅草于风中是沉缓飘动,而诗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缓之中突出了诗人眼见茅屋被风卷去的无可奈何。第二段赏析:茅草被卷走了,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说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两句话很值得体味,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他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明确:“老”字并不是指年龄老,而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第三段赏析: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面对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的窘困。第四段赏析:1、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2、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示例:(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三、板书设计参考资料,少熬夜!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空间说明顺序。3、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的大意。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解读课文内容。2、了解结构形式,说明顺序。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把握结构。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举两个例子:1、三千多年前,甲骨上已刻下让我们今天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2、唐代,能在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路;(屏幕欣赏《孙子兵法》竹筒微雕、鸡蛋微雕)今天,我们要学的1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雕艺术,读来令人惊喜(屏幕显示课题)二、题解(屏幕显示核舟形象)核舟:根据课文内容,指的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记: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题意:介绍说明了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三、识记下列词语的读音、字形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诎右臂支船(qū)四、听录音范读,学生朗读课文五、理清文章结构提问: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全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明确:结构形式:总分总(第1段)(第2~5段)(第6段)六、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本课时讲解分析前两段)具体方法:请学生参照注释和老师的提示,让他们互相讨论,然后分别讲解各自然段的大意,最后老师释疑并明确意思。参考资料,少熬夜!第1段(总说):1、重要词语:⑴奇巧;⑵为;⑶罔不因势象形;⑷尝:曾经;⑸贻;⑹核舟一:用桃核刻成的小船。2、根据以上词语,学生讨论译出大意,老师再明确意思。3、概括文段大意: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4、朗读:第2~5段(分说)提问:根据方位词语,这几段按什么顺序介绍核舟?各段介绍的重点是什么?明确:⑴空间顺序;⑵各段介绍的重点:第2段(船的结构)第3段(船头游览者苏轼、鲁直、佛印)第4段(船尾舟子二人)第5段(船的顶部,题名、篆章)疏通第2段文意:具体方法:同第1段相似。1、指出重要词语。2、学生讨论后讲解大意,老师再明确。3、概括出文段大意。明确:第2段:介绍核舟的大小和格局。4、朗读。七、布置作业1、朗读全文,并背诵第2段。2、完成阅读思考题。结构图示概说核舟之奇巧,引出由来(第1段)船体设计的大小、格局(第2段)核舟记详述核舟之精妙船中人物的神态、动作(第3、4段)船背技师的题款、着色(第5段)总括核舟,发出赞叹(第6段)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掌握生字词。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具体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3、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多变的笔法。重难点突破参考资料,少熬夜!重点:学习具体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难点: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多变的笔法。教法与学法教法:1、自读点拨法:结合学习过程,点拨学生研读文章,感悟文章的写作技巧。2、情境设置法:利用视频和图片,给学生以情境感,引领学生感受勃朗峰景色之美。学法:1、阅读品味法:通过反复研读与细致品味等活动,深入文本,感受这篇游记的独特魅力。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小组合作,充分准备,学习游记的语言和技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CAI课件、与本文有关的拓展资料。学生: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勾画语句,形成初步的阅读体验。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约5分钟)导入法一:出示勃朗峰的图片,介绍:勃朗峰,又译为白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的最新高度为海拔4810、90米(20xx年9月15日),它是西欧的峰。勃朗峰每年都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滑雪、登山等等,勃朗峰也深深吸引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前去游赏。今天,让我们随着这位大作家走近勃朗峰。(板书课题:登勃朗峰)导入法二:板书课题及作者。师:本文的作者是美国小说作家马克?吐温。他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有一次因为看不惯国会议员在国会通过某个法案,因此在报纸上刊登了一个广告,上面写着:“国会议员有一半是混蛋。”报纸一卖出,许多电话随之而来,这些国会议员可不认为自己是混蛋,纷纷要求马克?吐温更正。马克?吐温于是又刊登了一个更正:“我错了,国会议员,有一半不是混蛋。”有一次,马克·吐温应邀赴宴。席间,他对一位贵妇说:“夫人,你太美丽了!”不料那妇人却说:“先生,可是遗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样的话回答你。”头脑灵敏、言辞犀利参考资料,少熬夜!的马克?吐温笑着回答:“那没关系,你电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这位幽默大师真是机智幽默啊!今天,他给我们带了怎样的惊喜呢?请看他的散文《登勃朗峰》。图片具有可视性、直观性可使学生具体直观地感受到所学课文的内容,同时运用图片导入生动形象,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利用趣闻轶事导入,可激发学生对作者作品的阅读兴趣,同时加深对作者的印象。二、初读课文1、学生默读课文,解决生字读音。(投影)翌日(yì)尘埃(āi)络绎不绝(luòyì)辚辚(lín)焦炙(zhì)俯瞰(kàn)蠼峻(chán)独踞(jù)苍穹(qióng)纷至沓来(tà)霓裳(cháng)骤然(zhòu)皑皑(ǎi)拾阶(shè)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投影)(1)翌日:指第二天。明日,明天。(2)络绎不绝:络绎:前后相连,连续不断;不绝:不断。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3)美不胜收:胜:尽。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4)一如既往:一:完全;如:像;既往:从前。指态度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5)纷至沓来: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6)名副其实:副,符合,彼此相称。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7)霓裳羽衣:以云霓为裳,以羽毛作衣。形容女子的装束美丽。(8)骤然:来得很突然,没有任何的征兆,一下子就发生了,没给任何准备。(9)拾阶:拾,轻步而上。逐步登阶。3、介绍作者及著作。(投影)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
本文标题: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436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