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中级教育技术总结培训XXXX
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分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要求,构成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知识与技能: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更致力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人格完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情感类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习者的某些态度,使他们树立某种观念、养成某种良好的习惯、形成某种高尚的道德品质等。情感类教学目标的阐明要通过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来进行表述。艾斯纳(E.W.Eisner)提出了表现性目标。例如: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态度”,由于“热爱集体”的态度难以直接评价、判断,所以,必须列举几方面的具体行为,通过对这些行为的观察,来判断学生是否“热爱集体”。例如:1.积极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2.主动参加教室的卫生工作;3.准时参加有关会议;4.积极承担班委会布置的任务;5.支持有利于集体利益的建议;6.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学习水平行为动词举例语文数学知识1.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会写、读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了解、写下、熟记读、写、会用、认识、说出、识别、了解、辨认、描述知道、表示、会2.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3.应用:运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理解、展示、扩展、使用、分析、区分、判断、获得、表现、扩大、拓展评价、掌握、运用、懂得、联系上下文画、确定、找出、获得、读懂分类、选择、比较、排列、理解、解释、判断、预测、推断、估计、设计、检验、运用、掌握、处理、推导、证明技能1.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2.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讲述、表达、阅读、复述、朗诵、写出、倾听、观察、朗读、推想、揣摩、想象、转述、讲述、选择、扩写、续写、改写、发现、借助、捕捉、提取、收集、修改口算、计算、测量、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笔算过程与方法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感受、尝试、体会、参加、发表意见、提出问题、体验、感受、交流、解决问题、经历、探索、感知、交换意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讨论、积累、体验、策划、分享、合作、探讨、沟通、组织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反映: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2.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坚持、建立、保持、确立、追求等喜欢、有……愿望、体会、乐于、敢于、抵制、有兴趣、欣赏、感受、愿意、体味、尊重、理解(某人)、辨别、品味、关心养成、领悟体会、欣赏、感受养成、树立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主要内容2.1:起点能力水平分析任何一个学习者在学习时都是把他原来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带入新的学习过程中的,因此,教学系统设计者必须了解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称之为起点能力水平或起点能力。对学习者起点能力水平的分析多采用测验的方式,起点能力分析分为预备能力分析和目标能力分析。(1)预备能力分析进行预备能力分析是为了明确学习者对于面临的学习是否有必备的行为能力,应该提供给学习者哪些“补救”活动。分析方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通常根据经验先在学习内容分析图上设定一个教学起点,将该起点以下的知识技能作为预备能力,并以此为依据编写预测题,从而实现对预备能力的预估。范例:下图为“两位加”学习内容的分析。如果将进位加法和三个数的连加作为教学起点,那么教学起点线以下的内容就可作为编写预测试题的依据。通过测验可以发现对特定的课题内容,哪些方面学习者已经准备就绪,哪些方面学习者需要补习。(2)目标能力分析目标能力分析是为了了解学习者对要学习的东西已经知道了多少,是否存在错误理解等。分析方法:可以直接使用期终考试题在学程开始之前就对整个学程的教学目标所要求的能力一并进行预测。学习者特征分析2.2:认知结构分析:奥苏贝尔理论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即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习得意义的保持的效果都会受到学习者认知结构特征的影响。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是三个最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对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分析,主要就是确定学习者的这三个认知结构变量特性。(1)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分析“可利用性”分析是分析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可用来对新观念(即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必须在包容范围、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符合认知同化理论的要求。分析方法:对于当前所学的新观念(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来说,有可能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通常有以下三种关系:类属关系、总括关系、并列组合关系。类属关系也称上下位关系,是指当前所学内容(新观念)类属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某个包容性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原有观念,即原有观念处于上位,新观念处于下位。处于下位的新观念(类属观念)又有两种形式:o派生类属,即新学习内容只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包容性更广的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由原有命题直接派生出来。范例:若儿童已经知道“猫会逮老鼠”这一命题,那么,“邻居的小花猫逮了一只大老鼠”这一新命题就可类属于原有命题。在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左右结构字”、“上下结构字”或“包围结构字”也有这种类属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对原有命题只需稍作修改或扩展就能产生出新命题的意义,所以比较容易学习。o相关类属,当新观念是对原有观念的一种扩充、修饰或限定时,就构成相关类属。范例:若学习者有“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则我们可以通过“菱形是四条边一样长的平行四边形”这一新命题来界定菱形。总括关系是指当前所学的内容(新观念)具有较广泛的包容性与概括性,因而能把一系列原有观念总括于其中(也就是使一系列的原有观念类属其下)。在此情况下,新观念处于上位,而原有观念则处于下位。范例:例如,当学习者学习了“萝卜”、“菠菜”、“扁豆”等下位概念后,再来学习“蔬菜”这一上位概念时就属于这种情况。识字教学中独体字、合体字与汉字结构的关系,物理学中动能、势能与机械能的关系也是如此。并列组合关系是指当前所学的内容(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不存在类属关系,也不存在总括关系,但却具有某种共同或相关属性的情况。范例:在已有“回声”概念的基础上学习“雷达”原理,无线电波的反射既不类属于声波的反射,也不能总括声波的反射。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有许多新概念的学习都要应用到和原有概念的并列组合关系。例如“质量与能量”、“功与能”、“遗传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虽然在这类新旧概念之间不存在上述类属关系和总括关系。但是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之间仍然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共同的属性,正是通过这类相关或共同的属性才使新旧知识之间仍然能够建立起某种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从而达到有意义而非机械的学习。实践提示:确定认知结构是否具有“可利用性”,就是要确定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种概念、命题或知识之间是否存在上述三种关系中的某一种关系,如能找到类属或总括关系,这是最理想的,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如上所述,可以直接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学习者所需进行的认知加工比较简单,因而可以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找不到类属或总括这两种关系,那就只能去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并列组合关系。这就要求在新旧知识(或新旧概念、命题)之间作比较深入的分析对比,以便从中找出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在上述关于“回声”与“雷达”的关系中,“回声”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建立起来的原有概念,而“雷达”则是当前要学习的新概念、新知识。通过分析对比不难发现,“波的反射与接收”就是本例中原有概念与新概念的共同属性。(2)认知结构的“可分辨性”分析“可分辨性”分析是分析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当前所学新观念之间的异同点是否清晰可辨。新旧观念之间的区别愈清楚,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这一步工作可以和确定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的工作同步完成。分析方法:如果可利用的原有概念与当前所学的新概念之间属于类属关系,那么,由于类属关系就是上下位关系——原有概念为上位,新概念为下位,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无需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就已经泾渭分明,清晰可辨了;如果可利用的原有概念与当前所学新概念之间属于总括关系,那么,由于总括关系实际上是“下上位关系”——原有概念为下位,新概念为上位,所以这二者之间的区别也是清晰可辨的;如果可利用的原有概念与当前所学新概念之间属于并列组合关系,这时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就要作比较深入的分析对比,在努力寻找它们共同(或相关)属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发现它们彼此之间相区别的属性。仍以上述“回声”与“雷达”的关系为例,在找出“波的反射与接收”是二者共同属性的同时,还应注意到前者是属于“声波”的反射与接收,而后者则属于“无线电波”的反射与接收,如能注意到这点(两种不同性质的波动),则新旧概念显然是清晰可辨的。(3)认知结构的“稳固性”分析“稳固性”分析是分析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是否稳定、牢固。原有观念愈稳固,也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如果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不是稳固的,则应在教学过程中设法采取补救措施——努力使当前教学中将要加以利用的原有观念变得稳定、牢固,以免它对新的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及保持产生不利影响。分析方法:一般说来,若能找到和新观念具有类属关系或总括关系的原有观念,那么,这种原有观念通常对于绝大多数的学习者都是比较稳定而牢固的;假如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是并列组合关系,则这种原有观念的稳固性将随不同的学习内容而有较大的差别。这里又分三种不同情况。如果原有观念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则这种原有观念是比较稳固的。例如,通过以“回声”作为原有概念去固定、吸收“雷达”这个新概念就属于这种情况。如果原有观念和已学过的某种知识相关,而且该知识的习得意义又能较好地保持,那么这种原有观念也是比较稳固的,并且对新知识的学习能起有效的促进作用。例如,物理学中,在掌握“
本文标题:中级教育技术总结培训XXXX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44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