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的几个问题
关于我国城乡信息化建设与远程教育政策趋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忠法博导、研究员目录一、我国城乡发展远程教育重要性二、我国城乡发展远程教育成功案例最新透视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普通高校网络教育3、中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4、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三、我国城乡发展远程教育政策趋向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展远程教育重要性1、我国发展城乡远程教育重点再向农村倾斜2005年以来,连续6个中央1号文件均对农村和农业信息化提出了具体要求和部署,将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农业信息服务、加大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教育与培训列为重点领域的优先主题。我国近8亿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加快农村和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地区人口素质,对加速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建立学习型农村社会及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展远程教育重要性2、城乡一体化,信息化建设要先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而现阶段破除城乡资源配置的障碍,推动城市农村交流的先进手段就是城乡信息化。鉴于城市信息化水平远高于农村,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措施。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展远程教育重要性3、缩小城乡劳动力素质差异,必须加快农村远程教育建设我国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受教育机会相对较少,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的薄弱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农村中15—40岁的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有7200万人,占22.5%,农村青年同龄人中仅有5%左右能够进入普通高、中等院校学习。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可以打破城乡社会界限,在网上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从而缩小城乡劳动力素质差异,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展远程教育重要性4、构建学习型社会,远程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重要载体远程教育作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开放理念和远程通信与多媒体技术为支撑,突破时空的限制,使任何人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实现学习和知识更新。我国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生产经营种类繁杂,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集中学习,所以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有着极为广泛的需求和发展空间。目前,现代远程教育正随着“三网融合”迅速覆盖了各个角落,走进千家万户。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发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对缩小教育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展远程教育重要性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远程教育培养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近期农村重点工作之一。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在农村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经营管理等领域中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一技之长,能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实用型人才。远程教育很少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可以向社会和家庭开放。学生可以在工作单位或家里通过收听广播、收看卫星电视节目、上网、电话答疑等进行学习。发展远程教育可以培养土生土长的“留得住、用得上、靠得住”的“永久牌”人才,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服务。二、我国城乡发展远程教育成功案例最新透视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普通高校网络教育3、中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4、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覆盖城乡的、高效便捷的远程教育体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于1979年,是教育部直属的专门从事远程教育的院校机构。目前中央电大与44所省级电大、949所地市级电大分校、1823所县级电大工作站共同组成电大系统。电大系统对国家的贡献是改变了教育分布不均衡的状态,使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电大作为国家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在30年的发展进程中,充分利用了现代化教育技术,电大开发了远程教育三级平台,发展了天星、地网和人网。通过文字、音像、多媒体教材、卫星电视和互联网搭建了远程教育学习平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覆盖城乡的、高效便捷的远程教育体系主要成就1、探索了适应不同学习需要,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的模式。超过90%的学生是21岁以上的在职人员,全国电大非学历教育年均培训规模已接近全国其他高校的总和,2003到2005年继续教育项目达511个。2、探索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远程教育的新路子。整合了多种多媒体、天星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远程教育培训项目占总项目数的48%。。3、探索了合作办学、整合与共享教育资源的新途径。先后与40多个部委行业开展合作,与企业及行业合作项目达60多个,为普通高校网络教育提供支持服务。4、探索了保障远程教育质量的办学机制。通过开放式人才培养、分级办学和管理等措施保证了终身学习的质量。5、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合作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培训资源及国际证书培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覆盖城乡的、高效便捷的远程教育体系基本经验:30年惠及13亿人口,又快又好发展,与国际差距缩短,堪称东方期间奇迹1、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重视、关心和支持是远程教育顺利发展的保证。2、有效地整合、开发和实施拓展继续教育项目是远程教育发展的关键。3、高素质的继续教育队伍是远程教育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4、注重协作组织、专业设置和课程资源,开发打造以广播电视大学为突破口的远程教育核心竞争力。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覆盖城乡的、高效便捷的远程教育体系存在主要问题1、在东西部,国家教育基础设施的配置还不够均衡,在一些边远、贫困的地区,依然不能进入网络连接,需要国家的关注。2、电大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感到信息技术应用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一方面,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学习需求,远程教育资源需要进一步丰富;而另一方面,远程教育需要更好地利用和发展信息技术软硬件,创造一种适合于社会各类成员学习需求的终身学习的学习环境,从而使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和发挥。技术开发与技术应用应该统筹考虑,从而真正实现成本效益和技术的媒介作用。3、在信息化管理上,需要统一的建设开发标准和规范,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网融合。信息化建设应该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管理的框架中进行。因为国家的优质资源应该尽可能地让大众享用,而过多的网络使大众感到迷茫。此外,国家资金不能集中投入和使用,这样就无法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覆盖城乡的、高效便捷的远程教育体系发展走向1、国家需要提供政策性指导和统一的规划,要让各类教育机构发挥其特有的功能。2、国家应进一步支持远程教育发展,搭建国家远程教育平台,使社会成员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在远程教育中获得学历支持、知识更新与职业发展的机会,使所有求成者,无论其教育背景和所处环境都能获取贡献知识和能力的场所。普通高校网络建设-已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发展现状我国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在上世纪80年代末起步,1999年开始初步发展,2003年进入规范管理阶段,1998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4所大学开展远程教育试点。到2007年年底,已经批准67所普通高校开展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目前,每个普通试点高校招生1万到5万学生之间,67所普通高校共招生248万多人。目前开设主要专业为艺术设计、会计学、行政管理、法学、工商管理等,工程和计算机专业在部分院校中占比例较大。普通高校网络建设-已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主要成就与特点1、实践了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活动,发展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事业,推动了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创新。2、推进了教育信息化发展,在68所高校(包括电大)取得试点,制定了国家远程教育战略部署。3、在高校开展精英教育的同时,利用远程手段培养了大批专门型人才和技能劳动者,适应了国家经济转型、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弥补了教育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不平衡。4、创新了远程教育办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学习支持体系、质量保证体系等,开辟试点高校名师、名课等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中西部、边远农村地区和部队的渠道。普通高校网络建设-已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基本经验1、将普通高校的办学优势与远程教育结合起来,发挥了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和文化传统的巨大优势。2、将远程教育试点建设与本校的信息化建设并重发展,推进校内各种网络资源的整合,使之更快辐射和服务社会。3、推进了网络教育与各类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整合、沟通与衔接,规范管理,建立了社会化和立体化的网络教育质量标准、保障和监控体系,构建了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新体系。4、加强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岗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结合,推进了高等学校与地方、行业、企业结合,建立了各类学习型组织,探索建立了多样化、网络化、终身化、开放式继续教育发展新模式。普通高校网络建设-已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存在问题1、部分试点高校办学定位需进一步明确,个别地区存在盲目办学和追求创收问题。2、网络教育硬件基础设施有待加强,学校之间、学校内外发展不平衡。3、网络教育规范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管理,有的试点校出现不规范行为。3、网络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还未形成。4、试点高校内部和网络教育之间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的体制性、机制性的矛盾和障碍,需要进一步克服、理顺和协调。普通高校网络建设-已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发展走向1、招生对象将全面转向在职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2、进一步强化网络教育的规范管理,明确教学基本要求和质量标准,提高网络教育质量。3、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享。4、建立和完善符合在职人员的教育教学模式。5、以教育信息化为基础,进一步整合各类继续教育资源,促进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中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第一期)2003年,国务院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共享优质资源的方式,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项目目标:共享优质资源,提高教育质量。项目设计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框架:即采用三种模式进行硬件设施建设;为每个项目县准备两名以上技术骨干,使每所校有1-2名学科教师学会使用计算机和卫星接收设备;为所有学校配备成套光盘,为农村中小学免费提供卫星播发的IP资源,为初中学校提供教学资源库。这一设计保证了设施与应用人的能力提高的一致性,以及与教学应用过程中提供可供选择的资源的一致性。★项目模式:针对不同年段、不同学校折规模和特点,教育部决定采用三种模式,覆盖所有农村中小学。——模式一是光盘播放点,主要设备为电视机。——模式二是卫星接收点,主要设施为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模式三是计算机教室,主要设施为一个20-30座的计算机教室和一个多媒体、卫星接收系统。中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DVD播放机电视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一示意图——教学光盘播放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二示意图——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示意图——计算机教室2003-2007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种模式设备配备情况省份光盘播放设备(套)卫星助教设备(套)计算机教室(套)省份光盘播放设备(套)卫星助教设备(套)计算机教室(套)合计44014226490540158广西28542118511624河北19381140413729海南33312756324山西37039242152326重庆1530993641387内蒙古979051811067四川38464133424436辽宁1024890481350贵州21477145881572吉林784339311103云南41540144421532黑龙江1091491801620西藏204843552安徽23083144192369陕西34268201511974江西1442380071642甘肃220641315015
本文标题: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的几个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78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