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参考资料,少熬夜!大数据调研报告【前言导读】刀客网友为您整理编辑的“大数据调研报告”精选优质范文,供您参考学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呢!清华大学发布首个室内污染大数据调研报告14月22日,清华大学发布首个室内污染公益调研报告。结果显示,相对于室外污染,室内污染对人的影响更显著,室内吸入量为室外的4倍。调研还发现,办公室的空气质量优于家中。该调研共获得407名志愿者累计11万小时的室内数据。室内吸入量占八成调研结果显示,在采样时间段内,北京室内平均浓度为微克/立方米,属于轻度污染水平,且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室内空气处于污染状态,即大于75微克/立方米。研究组负责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员张林告诉记者,根据采集数据计算,志愿者日均面对的总量为每小时微克/立方米,一个人每天吸入肺中的污染物总量累计达到微克,其中室内的吸入量占每日总量的8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人们一天中有大约20小时是在室内,只有4小时在室外。”张林说,室内的吸入量是室外的4倍。17楼以上室内空气更好调研还发现,室内浓度与同期室外浓度存在的比例关系,体现了建筑物对人体的防护效应。张林说,建筑因素对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调研结果显示,在同等外部条件下,办公环境的室内等级略优于居住环境,“家中有很多污染源,如烹饪、吸烟等,而办公室通常有中央空调,对降低浓度有很大帮助。”而在同一栋楼中,17层以上的楼层,室内等级更优;距离主干道大于500米的建筑空气质量则相对更好。这主要是因为高空层的大气流动性更好,主干道则受到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烹饪吸烟助长张林同时透露,空气净化器、中央空调对室内空气净化起到明显作用,而开窗通风的作用则因室外情况而异。当室外浓度低于75微克/立方米时,开窗通风有利于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但当室外浓度高于150微克/立方米时,开窗通风则会恶化室内空气质量。另外,烹饪、吸烟、打扫和其它增尘行为也会对室内产生波动影响。参考资料,少熬夜!数据来源407名志愿者11万小时数据本次“北京室内环境调研行动”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等联合发起。在两个半月时间内,调研组共获得北京市407名志愿者累计11万小时的室内数据,覆盖全市13个区县的7703个地理位置。数据采集使用的是清华团队自行研发的基于云端校准技术的pimi便携式检测设备,通过对比发现,便携设备采集的数据与本市监测站点的官方数据存在约10%的误差。据了解,此次研究是清华大学的自主行为,是基于一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目前,他们还没有和环保等部门沟通过这个研究。而此次调研活动只是一个起点,未来他们还将与医学领域的专家展开合作,基于大样本量数据,探究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专家观点室内污染源多不排放针对清华大学室内的研究报告,记者采访了多名环保领域的专家。多名专家表示,室内本身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家具、地板等产生的气态污染物,包括甲醛、挥发性有机物等,还有细菌等一些飘尘,除了做饭会产生少量以外,室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产生的。室内的颗粒物主要是通过大气传输的,关注大气环境下的空气质量其实就可以知道室内空气质量的大致情况。对于楼层高空气质量更优的问题,不少专家认为,就颗粒物污染来说,在大气层里高低之间的浓度差异是不大的,就人类活动范围来说,这种差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有专家表示,目前楼层高度和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规律。污染物浓度在高度上的垂直分布,一定程度取决于气象条件。静稳条件下,近地面由于受到扬尘等影响,污染物浓度确实较高。但在距离地面约800米的混合层内,浓度比较均匀;约300米左右是个分界点,300米以下浓度稍高,300米以上稍低。
本文标题:大数据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845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