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22年上半年全国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卷答案
2022年上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解析《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C。解析:“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等教学思想均出自《学记》。2.【答案】A。解析: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有色听觉”属于联觉现象。3.【答案】D。解析: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4.【答案】C。解析: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故本题选C。5.【答案】B。解析: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6.【答案】D。解析:趋避冲突,是指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对于写作比赛这一目标,“想参加”是吸引力,而“给班级丢脸”又是排斥力,因此属于趋避冲突。7.【答案】A。解析: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要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8.【答案】B。9.【答案】D。解析: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一个物体有它的光线、声音、温度、气味等属性,我们的每个感觉器官只能反映物体的一个属性。每个感觉器官对直接作用于它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一种感觉。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知的起点,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10.【答案】A。11.【答案】B。解析:煤气中毒主要是指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因此,首先应采取的急救措施是:及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迅速将病人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12.【答案】A。13.【答案】A。14.【答案】D。解析: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思维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2)思维还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灯是照明的工具”是对同一类事物的总结,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15.【答案】B。解析:课程实施主要包括三个取向:(1)忠实取向:课程实施应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2)课程创生取向: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景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依据;(3)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和学校具体情景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方面相互调整、改变和适应的过程。116.【答案】A。解析:动机水平和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17.【答案】D。解析:首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题干中说“刮目相看”就是看到“后来获得的信息”,而不能仅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18.【答案】B。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思维还不能脱离实物。题干中一把长凳可以想象成一匹骏马,但是离开了竹子和长凳就不能进行此类过家家的游戏,认知发展正处于前运算阶段。19.【答案】D。解析:题干中列举的做法属于元认知策略中的调节策略。20.【答案】D。解析: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粘液质: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性格坚韧),话少,适于从事细心、程序化的学习,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生气。抑郁质,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迟缓,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二、简答题21.【参考答案】课外作业的布置需注意:①作业的内容,应当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的目的要明确,每项作业有明确的意图,为学生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训练服务;②作业的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独立完成,避免负担过重;③布置作业要有明确的要求,规定完成的时间;④对学生作业要认真,及时批改。22.【参考答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在教学中,学生智力的发展是通过掌握知识的活动来完成的。(2)智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3)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发展了智力,教学要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23.【参考答案】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主要表现在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及道德信念的形成三个方面:(1)对道德概念的理解能力从直观、具体、较肤浅的理解逐步过渡到较为抽象、本质的理解,但整体理解水平不高。(2)道德判断逐渐由他律向自律,由只注意行为后果逐渐过渡到全面地考虑动机和后果的统一关系。(3)道德信念初步形成,但不稳定。三、材料分析题24.【参考答案】(1)这位教师的行为不恰当,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教师要将学生视为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要客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案例中的教师面对学生的自主行为加以批评,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教师要将学生视为独特的人。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与教师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学生的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案例中的教师站在自己的视角思考和评价学生的行为,伤害了学生的心灵。(2)作为教师,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改变现在的状况:首先,为自己批评学生的行为向全班同学道歉,并肯定板报组学生积极为班级争光的行为,打消学生对自己的抵触情绪。其次,通过讨论等形式带领学生分析找出板报没有获奖的原因,从本次失败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再次,向全班同学发出号召,提出明确的目标,在下次校集体活动中力争取得好成绩。25.【参考答案】(1)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能让学生从中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其一般步骤包括:①通过阅读发现学科领域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进而发现问题;②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研讨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就前面环节中发现的问题小组展开讨论,老师也参与进来,积极解决问题;③通过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与掌握知识。就环节二的讨论进行整理、总结、归纳,掌握相关的一般性知识与技能。(2)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材料中李老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去积极的思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积极改变过去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的特点,引导学生去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李老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并没有直接告知其结果,而是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去积极主动的探究,这给我们的启示,要在学习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四、教学设计题26.【参考答案】(1)①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字。②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③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2)①学生先观察“雷”字的结构,思考哪里最难写。②教师示范写。③请学生和老师一起用手在空中写出笔画顺序。④学生进行描红写。⑤学生在练习本的田字格上写。⑥学生展示自己硬笔书法。3(3)多媒体导入:请同学们猜多媒体播放的是什么声音(哗哗哗的声音),它有可能是雨的声音。接着提问学生:雨的声音都有哪些种呢?什么样的雨才会是这样的声音呢?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27.【参考答案】(1)应用意识是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应做到:第一、要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其一,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从哪里来”.从两方面努力,一是提供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材料,二是呈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其二,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到哪里去”。第二、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应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贯穿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及综合与实践等所有领域内容的数学课程中。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现实,合理地解读教材、拓展教材,积累素材,研制、开发、生成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同时关注生活情境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适当设计一定的具有现实生活背景的问题和一些实际操作的内容,既要关注现实应用意识指向的广阔性,又要关注应用意识的主动性。(2)【知识与技能】通过估计,测量,动手操作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会正确进行简单的换算。【过程与方法】经历估计,动手测量,讨论交流的过程,明确毫米的意义,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入手,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能够直观的对一些物品进行估计。(3)环节一:导入新课提问: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呢?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怎样进行换算?预设:学习过米和厘米作为长度单位,1米=100厘米。那么1米是多长呢,1厘米又是多长呢?能否用手势比划一下呢?如果测量教室长度需要用谁作长度单位呢,测量课本又用那个作为长度单位呢?从直观的角度引导学生进一步回顾米和厘米的知识。那大家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下,从而引出课题。【设计意图】4学员专用请勿外泄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等单位长度以及进率,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为本节课内容做铺垫,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思考和探究的乐趣,并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环节二:探索新知1.毫米产生的意义让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长度进行估计,再利用尺子实际测量,验证估计结果。组织小组合作交流,以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进行交流,拿出直尺进行测量,做好记录,注意测量的准确性,5分钟过后,请每组代表回答讨论结果。预设:课本的长为26厘米,宽不到19厘米,或者超出18厘米6小格;厚度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提问:这些小格代表什么意思,不到1厘米又该如何表示?指出我们需要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其实当我们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做单位。2.初步认识1毫米提问:观察自己的直尺,1毫米是多长呢?预设:一小格代表1毫米,那么在看一看1厘米之间有多少个毫米呢?组织学生一起数一数,发现1厘米之间有10个小格。提问:其他1厘米之间是否也是有10个小格呢?让学生自主动手在找一些1厘米,验证每一个1厘米之间都有10个小格。那么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呢?预设:1厘米=10毫米。3.进一步认识1毫米大家认识了1毫米,那你们能够用手指比划一下1毫米多长呢?预设:1毫米太短了,不知道如何表示?教师演示:拿出自己的电话卡,食指和拇指轻轻捏住电话卡,进而将电话卡抽掉,然后将电话卡在放到食指与拇指之间,看是否能恰好捏住,此时这个长度就是1毫米。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是1毫米呢?预设:1分钱,身份证,光盘的厚度等等。那么大家猜一下,多少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估计一下,让大家动手测量,加深在直观上对1毫米的认识。大家测量的时候,观察一下1厘米之间刻度线长度有什么特点?都一样长吗?引导学生回答出,中间总有一个是长度比较长的。指出5毫米的刻度线是比较长,在整厘米数到这根刻度的地方是5毫米。【设计意图】由于之前学习的长度单位只有米和厘米,进行测量的时候可以知道宽度和厚
本文标题:2022年上半年全国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卷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174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