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七年级数学精编教案参考【最新4篇】
好文档,供参考1/13七年级数学精编教案参考【最新4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七年级数学精编教案参考【最新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七年级数学教案【第一篇】一、教学内容分析:在学完…这三小节的学习,学生意识到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因此此时学生的心中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他们希望有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探究及讨论的机会,因此平面图形这一节课由此而产生。平面图形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空间观念基础上,对有关图形知识的一个再知过程。它是对学生空间观念,基本图形知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综合培养。首先课本p140页图给出了5幅形状各异的物体照片,向学生提问是否能画出它们的表面形状。并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由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由学生动手得出的5个图形,引出多边形的定义以及多边形的分类。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7个图形,思考当中那些是四边形,由四边形巩固并加深多边形,接着让学好文档,供参考2/13生展开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完成多边形的分割。最后的试一试以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优美图案结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的平面图形,刚好与刚上课时的图遥向对应,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二、目标的设定与重难点的确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创设的丰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并在实践中积累教学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由于在平面图形这节课中,除了要学习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是重点外,还要经常识别图形或画图,因此观察并分析出图形的基本构成是平面图形这节课的关键,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也是本节课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课程目标:1、通过平面图形的学习,巩固有关图形知识,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2、掌握多边形的相关内容。能力目标:1、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图形、好文档,供参考3/13分析图形和初步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2、发展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思考及想象、欣赏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积极参与的精神。重点:多边形的识别及分类,并了解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的规律。难点:在设计过程中,对图形基本构成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三、教法选择1、教学结构和教学基本思路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诱导式教学方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并动手操作,以观察、实验、整理、分析、归纳、猜想为主,形象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数学又来源于生活,首先以各种实际生活中的精美平面图形为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三角形,长方形这些熟悉的图形,向学生介绍了多边形的定义及特征。通过四边形的识别,进一步使学生了解空间中的图形。而由所由多边形可分割为三角形这一内容,了解三角形的特殊地位,为将来以后的三角形学习埋下伏笔。最后一部分的试一试,通过学生对图形构成的分析,再次激起学生好文档,供参考4/13的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引导学生探索平面图形的一个感性认识过程。2、重难点突破法书中是以实物图形的表面形状引出多边形的定义及分类,多边形的有关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要自己动手画出图形。其次,在引出多边形时,应加强多边形的识别及分类,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而在多边形的分割时,通过多个图形的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再猜想分割的规律,从而突出了重点。分析平面图形构成是能否找出或画出其中所包含多边形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深化。因此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多分析,充分展开合作与交流。必要时再加以适当的引导。特别是试一试中的图案,应给让学生足够的时间分析出图案的基本构成,在明确了基本构成后,应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外到内或有大到小等)说出所含的图形,就能找出所有所含的图形,从而使难点消化,最终突破难点!四、学法指导本节课以学生的观察猜想为主,要求学生多观察,大胆猜想。这要求学生建立在有实物图形的基础上了解平面图形的相关内容。另外,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还要体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好文档,供参考5/13在课堂上主要采取积极引导,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五、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利用直观形象的图案模型来体现本节内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使得观察、猜想、讨论与分析一起进行。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热情。六、作业设计p143课后练习相对容易操作,让学生独立完成。但课后练习2,要说出理由,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可以首先分成小组讨论。如果感到有难度,可以适当启发引导。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二篇】学习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重难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一、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好文档,供参考6/13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二、练一练1、判断题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内错角也相等。()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互补,那么同旁内角相等。()2、填空1.如图1,如果∠3=∠7,或______,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如果∠5=∠3,或笔________,那么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如果∠2+∠5=______或者_______,那么a∥b,理由是__________.(2)(3)2、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三、选择题1、如图3所示,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D的是()∥EF,CD∥EFB.∠5=∠A;C.∠ABC+∠BCD=180°D.∠2=∠32、右图,由图和已知条件,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好文档,供参考7/13A.由∠1=∠6,得AB∥FG;B.由∠1+∠2=∠6+∠7,得CE∥EIC.由∠1+∠2+∠3+∠5=180°,得CE∥FI;D.由∠5=∠4,得AB∥FG四、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试判断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五、作业课本15页-16页练习的1、2、3、平行线的判定(2)课型:新课:备课人:韩贺敏审核人:霍红超学习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毛2.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学习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学习难点: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是重点也是难点。一、学习过程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二。巩固练习:1、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好文档,供参考8/13∠3+∠4+∠5+∠6=180°,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第1题)(第2题)2、如图,一个合格的变形管道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若一个拐角∠ABC=72°,则另一个拐角∠BCD=_______时,这个管道符合要求。二、选择题。1、如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因为∠1=∠4,所以DE∥ABB.因为∠2=∠3,所以AB∥ECC.因为∠5=∠A,所以AB∥DED.因为∠ADE+∠BED=180°,所以AD∥BE2、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使∠1=∠2≠90°,则()A.∠2=∠4B.∠1=∠4C.∠2=∠3D.∠3=∠4三、解答题。1、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比如,如图1所示的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与同伴说说你的折法。2、已知,如图2,点B在AC上,BD⊥BE,∠1+∠C=90°,问射线CF与BD平行吗?试用两种方法说明理由。好文档,供参考9/13七年级数学教案【第三篇】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二、新授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好文档,供参考10/13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呢?并加以验证。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第l题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第2题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四、小结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好文档,供参考11/13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五、作业教科书第16页,习题第1、2、3。七年级数学教案【第四篇】一、目标1、用它们拼成各种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并计算它们的周长。(鼓励学生把长方形和等腰三角形拼和成各种图形,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2、教师揭示以上这些工作实际上是在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3、回顾以上过程思考:整式的加减运算要进行哪些工作?生1:“去括号”生2:“合并同类项”师生小结: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综合应用,二、揭示如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1、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好文档,供参考12/132、教学例二例2求2a2-4a+1与-3a2+2a-5的差。(本题首先带领学生根据题意列出式子,强调要把两个代数式看成整体,列式时应加上括号)解:(2a2-4a+1)-(-3a2+2a-5)=2a2-4a+1+3a2-2a+5=5a2-6a+63、拓展练习(1)求多项式2x-3+7与6x-5-2的和。提问:你有哪些计算方法?(可引导学生进行竖式计算,并在练习中注意竖式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2)(-3x2–x+2)+(4x2+3x-5)(3)(4a2-3a)+(2a2+a-1)(4)(x2+5x–2)-(x2+3x-22)(5)2(1-a+a2)-3(2-a–a2)4、教学例3先化简下式,再求值:(做此类题目应先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般步骤:(1)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3)代值)解:5(3a2b–ab2)-4(-ab2+3a2b),其中=-2,=3好文档,供参考13/13=15a2b–5ab2+4ab2-12a2b)=3a2b–ab2三、小结1、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2、进行化简求值计算时(1)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3)代值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四、布置作业习题2.(3);4.(2);5.。五、课后反思省略
本文标题:七年级数学精编教案参考【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361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