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过秦论原文附翻译4篇
好文供参考!1/14过秦论原文附翻译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过秦论原文附翻译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高一语文《过秦论》知识梳理【第一篇】一、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二、古今异义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好文供参考!2/14下;西河:黄河以西。)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三、一词多义1、固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2、因①因遗策(沿袭,动词)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3、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好文供参考!3/144、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5、兵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6、策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7、致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8、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9、及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好文供参考!4/14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10、北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11、度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12、遗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13、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在国内,对内;外,对外)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好文供参考!5/14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⑧深谋远虑(远,从长远)2、名词作动词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作窗户;枢,系户枢)④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⑤《过秦论》(过,指摘过失)3、形容词作动词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4、形容词作名词①据崤函之固(固,险要的地势。)②自以为关中之固(固,坚固的屏障。)③尊贤而重士(贤,贤者,贤能的人。)④因利趁便(利,便利的条件;便,便利的条件。)5、动词作名词①追亡逐北(亡,逃跑的人;北,溃败的军队)好文供参考!6/146、使动用法①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争斗)②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弱,削弱)③约从离衡(离,使……离散)④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⑤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⑥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⑦以愚黔首(愚,使……愚蠢)⑧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7、意动用法①尊贤而重士(重,以……为重,看重)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被动句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好文供参考!7/14③谪戍之众④天下诸侯已困矣3、省略句①尝以十倍(于秦)之地。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④聚之(于)咸阳。⑤铸以(之)为金人十二。⑥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⑦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⑧身死(于)人手。4、宾语前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③崤函之固,自若也5、定语后置①伏尸百万②铸以为金人十二③金城千里6、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好文供参考!8/14②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六、名言名句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七、文学文化常识1、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代表作有:政论文:《论积贮疏》、《过秦论》、《陈政事疏》;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2、战国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又称战国四君子。3、天下的别称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4、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好文供参考!9/14州、梁州。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5、山东、关中、河山东:指崤山以东。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河:特指黄河。如河南指黄河以南,河北指黄河以北。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7、合纵、连横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亦作连衡。作者简介【第二篇】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汉文帝,力主改革,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因当时长沙王不受文帝宠爱,故有被贬之意)。后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好文供参考!10/14贾谊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代表作有《过秦论》《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论积贮疏》等。其中《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是批评时政之作,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鲁迅曾说,贾谊的文章“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7篇,被贬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以自喻。谪居长沙三年,作《鵩鸟赋》,假辞赋之要,抒忧国之情。其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所著文章五十入篇,刘向编为《新书》十卷,已散佚不全。明人辑有《贾长沙集》,今人辑有《贾谊集》。过秦论课文简析【第三篇】一、“过秦”与“颂秦”顾名思义,《过秦论》应该是论述统一天下后秦统治者的政治得失,但文章的前半部分却用不吝笔墨“赞颂”了始皇之前的几位君主的辉煌业绩。孝公时“拱手而取”的强势,惠文、武、昭襄时“宰割天下,分裂山河”的狂飙……这些似与“过秦”的主题相悖甚远。贾谊为何要做这样的处理呢?秦国的强大始于孝公时的商鞅变法,从前359第一次变法到秦统一天下的前221年,几代君主经过1好文供参考!11/1400多年的努力才实现了“包举宇内”的梦想。但100多年的奋斗换来的“序八州而朝同列”的鼎盛国势,为什么仅仅过了十几年便“忽喇喇似大厦倾”?较之大一统的秦朝,孝公时的国力简直不堪比拟,但却所向披靡;惠文、武、昭襄时的秦国所面对的是九国的“戮力”抵抗,面对地广人众的九国,面对一比九的局势,秦国居然“开关延敌”,全不把九国放在眼里。这份潇洒,这份气势,“何其盛也”!但在拥有了整个天下后,“瓮牖绳枢之子”点燃的怒火就将这巍巍大秦帝国的广厦烧得顷刻倾圮。实力的对比,有这样一个人所共知的公式:陈涉<九国<秦国<秦朝。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最小的老鼠却钻进了大象的鼻子搞了个天翻地覆,力量大小与结局之间实在有些“不合逻辑”。引发读者从表面的现象入手深入思考背后的原因,再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明确自己的。观点,这恰恰是贾谊的高明所在。二、“仁义不施”与“攻守之势异也”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教材无注,教师用书的翻译是“不施行仁义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很多参考书亦持此说。这样的解释其实是禁不住推敲的。对于“攻”与“守”,课下注解为: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攻打六国,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指秦好文供参考!12/14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此解甚是,但问题是,这种“攻”和“守”形势的变化是由于“仁义不施”而“导致”的吗?贾谊在《过秦论》(中)有一句话:“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亲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变,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异也。”征服天下,当然要凭借诈术与武力(也包括暴力);但治理天下,就要顺应形势而制定适宜的政策。夺取天下与治理天下应该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孝公,变法图强,奖励耕纸,崇尚军功,“外连衡而都诸侯”,这样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其目的是夺取天下,需要的是“实力”,有时也使用“诈力”;而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等看似是强固天下的手段,实则是为自己掘挖墓坑,因为治理天下是不能“骑在马上”的。可惜的是,始皇不明白这一点,他太相信“实力”的作用了。秦灭亡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没有“施行仁义”;统一天下后理应把天下百姓作为子民来安抚,但却依然“先诈力而后仁义”(重视欺诈与暴力而轻视仁义),也没有“施行仁义”。“仁义不施”并不是“攻守之势异也”的原因;恰恰相反,正因为“攻守之势异也”而秦统治者却“仁义不施”,这才是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三、“过秦”与“讽汉”好文供参考!13/14秦统一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对六国旧贵族和政治上的反对派残酷镇压,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经略边疆,这些措施大多数是比较切合实际、符合历史进步趋势的。关于秦灭亡的原因,较流行的看法也与贾谊的“仁义不施”基本一致。贾谊在《过秦论》(中)中说:秦定天下之初,“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以仰上”,但事实上呢?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使得饱经数百年战乱的人民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百姓被奴役欺压到无论如何也难逃一死的时候,“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就会一呼百应,暴怒的潮水掀翻大船就是情理中的事了。贾谊写作《过秦论》的时候,秦已灭亡近30年,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希望当今的统治者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实际情况是,自汉立国至汉武帝初年50多年间,汉所采取的基本上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国策,贾谊作《过秦论》时的汉文帝也是个难得的仁君,可以说,《过秦论》的背后现实批判的色彩是远远淡于苏洵的《六国论》的。当然,“过秦”的现实指向是“讽汉”,但这个“讽”,委婉含蓄地提出意见的意思,贾谊此文也只不过用自己的方式阐明一己之见,或者客观上可能有给皇帝提个醒好文供参考!14/14儿的作用罢了。写作特色【第四篇】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2、对比论证方法。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5段。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
本文标题:过秦论原文附翻译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449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