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小学数学专业发展培训作业集(是已提交的作业)(供老师们参考
小学数学专业发展培训作业集(是已提交的作业)(供老师们参考)修改过后的收获记得第一次上北师大版四年级《统计》这一课时,我在导入新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我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我说,“下个星期我们班要举行元旦联欢会,老师打算买同学们喜爱的水果,该买哪种水果呢?请你们先说一说自己喜欢吃哪些水果?”学生讨论完之后,我就不值了一个粘贴水果卡片的活动。师:每个小组的盒子里都有许多水果卡片,请你们任选一张你喜欢的水果卡片。(学生准备好。)师:下面我们先请选香蕉卡片的同学到黑板上粘贴卡片(黑板上有画好的格子),其余的小组认真观察。(由于黑板上有格子,学生把卡片粘贴在格子里,很整齐。但格子上下两头都空着,因为第一位同学就把卡片贴在了中间,而不是有顺序地从下往上贴或从上往下贴。)师:对于香蕉队的贴法,同学们觉得怎么样?生1:这样贴很整齐。师:是的,上下排列很整齐,那么还有别的看法吗?(多数学生面带困惑,过了很大会儿,一名学生站起来。)生2:他们粘贴时有的贴在上面,有的贴在下面,没有顺序。师面露喜色,赶紧接过来说:“你观察得真仔细,那应该怎样贴更好呢?”生3:要按一定的顺序。师:对,为了统计的方便,我们在粘贴卡片时,不光要竖排对齐,横排对齐,还要有顺序地粘贴。现在就按照这种方法,将自己喜欢的水果卡片粘贴在正确的位子上吧。(苹果队在黑板上重新粘贴,其他队有顺序地到黑板上粘贴。)师:刚才我们按照这种方法,分类粘贴卡片的过程就是今天学习的新知识——统计。对于这个教学思路我自己一开始还觉得上得听顺利的。但是几个同事听完我的课认为虽然有学生自己尝试贴卡片,学生之间也相互评价,给了学生一定的探索空间。但是学生的反应是比较被动的,在评价苹果队粘贴方法时,发现问题的学生廖廖无几。学生觉得除了能更美观以外,几乎没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思考,不知道为什么还要横排对齐。学生有这样的表现说明学生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表面上,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被激活。从总体思路看,还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但没有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倒像是“穿新鞋,走老路”。因此其他教师建议我,与其总怕学生贴得乱,倒不如顺其自然,大胆放手让学生从“乱”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他们探索正确的统计方法。在几位老师的帮助下,我重新修改了教案。一开始还是创设了一个情境:我说,“下个星期我们班要举行元旦联欢会,老师打算买同学们喜爱的水果,该买哪种水果呢?请你们先说一说自己喜欢吃哪些水果?”学生讨论完之后,我就布置了一个粘贴水果卡片的活动。师:我在每组的大盒子里放了许多水果卡片,请你们任选一张你最喜欢的水果卡片,贴到前面的大黑板上。(学生贴卡片,黑板上乱七八糟。)师:现在每人喜欢的水果卡片都贴在这儿了,你们能不能看出我们班喜欢吃什么水果的同学最多呢?(由于卡片杂乱无章的排列,学生面部出现困惑,观点很不一致,出现争议。)一生数烦了,站起来就说:贴得太乱了,实在数不准。(让学生自然粘贴,引发认知冲突:由于杂乱无章,因而不易看出班里喜欢哪种水果的同学最多,从而引发学生自主修改贴的方式,逐步形成条形统计图的初步模型。)师:(一看火候到了,不紧不慢)怎样能一眼就看出喜欢哪种水果的同学最多呢?看来大家都得动动脑筋,想个好的粘贴办法。(教师布置活动要求:老师在每组的小盒子里准备了一些小水果卡片和白纸,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贴一贴,怎样使大家一眼就看出哪种卡片最多呢?看哪个小组办法好!)(这样,学生很快积极投入到小组活动中,几分钟后各小组的作品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通过两次教学的比较,我的收获是,数学课上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很重要,教师不能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将学生的鼻子牵着走。《周长的认识》教学片段的互动设计及效果分析1.自主探究测量各种物体的周长。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怎样测量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呢?请同学们看这三件物品:长方形的卡片、五角星纸片和1元的硬币)先同桌互相讨论怎样测量它们的面的周长?你能想到哪些好方法?组织活动: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这三件物品,同桌合作,用你们认为合适的方法,分别量出它们的面的周长。学生按要求测量长方形卡片、五角星纸片和1元硬币面的周长,并填好表格。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2.反馈。(1)提问: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测量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的?生A、量出四条边的长,再相加。生B、量出卡片的长和宽,再计算。生C、用一根细线沿卡片的边线围一周,再量细线的长。生D、把卡片沿直尺的边翻动一周。比较:大家用不同的方法知道了卡片的周长,在这些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生:我喜欢生B的方法,因为这样量的次数少,算得又快。(2)提问:你是怎样测量五角星纸片的周长的?有不同的方法吗?生E:可以用量的方法。生F:可以用围的方法。……师再问:你认为测量五角星的周长,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生:量出其中一条边的长,再用这条边长乘10。(3)提问:你是怎样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的?生G:可以用围的方法测量硬币的周长。生H:可以用滚的方法测量硬币的周长。追问: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币的周长,而要用围或滚的方法呢?生:因为硬币是圆的,所以不好量。3.小结。提问:你学到了哪些测量周长的好方法?在测量周长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谈话:看来测量周长要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灵活地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效果分析:在这次互动中,我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动手测量,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在这样开放的探索空间中,教学过程呈现出双向的交流、动态的建构,学生的思维火花也不断地发生碰撞,使他们清楚地知道了测量周长的方法有好几种,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测量方法。并且通过不同形式的提问,让学生学会在多种方法中确定最优方法,为下一节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作好铺垫。以合作研课为载体的有效教研活动——以《小数除以整数》为例农村学校资金有限,每次到外面学习培训进修不现实。教师的成长以自律为主,而自律则需要学校教研组为教师提供平台。所以,现实要求学校必须进行校本研修。校本研修必须予以效度化。怎样才是有效的校本教研?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教研组积极参与了由县教育局教研室孙衣云老师主持的省级课题《以合作研课为载体,推进学校教研组的建设》,在实践中,我们以“自我研修——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模式展开,收到了不错的效果。这个模式不是为上课而研课,是为了解决教师“怎么思考,思考什么”的问题,养成思考的习惯。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教学行为产生蜕变;优秀课例得以形成;校本教研机制发生改变。一、合作备课明确目标我们教研组在2007年6月成立了“合作研课”小组,小组成员是:刘小军、何良平、吴海军、黄晓霞、徐旭芳、邵亚兵、刘芳、徐萍丽8位老师。2008年4月10日,小组进行了研课会议,内容是确定课的内容《小数除以整数》,分析教材,小组备课。会后,老师们个体进行备课。4月12日小组成员交流了备课情况,每位老师都上交了教案。然后抽签决定由黄晓霞老师展示此课。黄老师将每位老师的意见进行了整合,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二、跟踪实践共同成长2008年4月14日,我们教研组全体成员一起聆听了黄老师的《小数除以整数》一课。教研组为她进行专门的录像。课堂实录如下:1、复习(1)下面各数中的哪些0可去掉,数的大小不变7.100.07015.201.0110002.00(2)下面各数中哪些数的末尾可以添0,数的大小不变2100.571250.0150003.0(3)算一算128÷454÷2630÷5742÷72、新授(1)一根钢筋3.6米,如果把它截成3段,每小段有几米?生口算;师:你是怎么算的?师:竖式的示范。解释算理;师:算法的解释。(怎么点小数点?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2)教材的例题11.5÷512.9÷63、小结小数除以整数应注意:商算出来不要忘了添小数点;巩固算法4、解决问题(略)课后我们研课小组对这堂课进行了充分的探讨。意见集中如下:1、复习阶段应让学生总结小数性质。“742÷7”此题作用不大。2、例题数字太小,学生一眼就能算出得数,不便于口算。3、算理和算法的探究环节应该让学生多说。4、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简练。在讨论中,小组成员争议最大的是本堂课中是以算理还是以算法为主?黄老师看了录像后对自己的教学情况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在全体组员中进行了反思。课后每位老师又进行了一次书面的深入反思。三、微格反思提升智慧我们进行了第二次录像,黄老师针对第一次授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改进。于是有了第二个方案。课堂实录略。这次的录像是针对重点环节,比如课堂语言的修炼,算理算法的孰重孰轻。录像后我们研课组老师觉得还不是很理想,又进行了书面的深入反思。四、再度实践螺旋递进最后的上课方案由全体成员一起敲定。黄老师认真的修改了细节,小组进行了最后一次活动,全程录像。课堂实录如下:1、复习:(1)算一算129÷4530÷5问:计算中应注意什么?(2)、填一填2.7米=()厘米12分米=()米12.9元=()角复习小数点移位知识2、新授一捆电线22.4米,如果把它截成7段,每小段有几米?(1)估计有多少米?(2)列式(3)让学生尝试练习(4)反馈生1:把22.4看成整数再除以7,再在商上添上小数点。(5)你有什么发现吗?3、试一试:7.42÷762.9÷174、小结:小数除以整数要注意什么?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5、探究:哪家商店的牛奶便宜一些?(1)你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2)11.50可以写成11.5(3)12.9÷66、练习:列竖式计算8.2÷515.9÷157、小数除以整数应注意什么问题?通过如上过程的研课,一位教师上课,多位教师的参与,使得教师对《小数除以整数》一课例有了深入的理解。并对新课改下数学课堂的把握有了深入的体验。这个过程使教师全程参与,全程思考,全程实践。教师们对此种模式十分投入。提交者:王奕(提交时间:2011-10-116:56:40)答题内容:我回答的是作业一:结合本次课程学习的体会,简述自己的某一次教学实践活动,说说您设计了哪些互动活动,并着重分析这些互动的效果。低段孩子的表达能力差,发现的能力也不是很好,但是每个孩子的身心特点的不同,他们可以发现不一样的问题根源,对于解决问题的教学,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个人都参与,既得到一定的满足感,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课例:《数字规律》游戏准备:在纸上写上1-10的数字全班分为三组,分别发给每人手上一张数字卡片,那么每组的小朋友都有了自己的号码牌。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排成三队,进行排队比赛。游戏规则一:小组的号码从小排到大在玩这个过程的时候,由于孩子学前教育基本已经学习过,大家都玩的很顺利,但为了要争第一,孩子们在快速排队的同时也非常的认真。游戏规则二:小组的号码从大到小排这个过程就让拿着最大号码的10号孩子担当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报出自己数字的时候,下面一个号码的孩子就马上接上。但其中也有很多孩子因为停顿在那,所以这个过程会进行多次训练。游戏规则三:小组号码找朋友比如1号的小朋友要跳过一个号码去找自己的找朋友,依次类推得出1、3、5、7、9的规律和2、4、6、8、10的规律。利用请举手,手拉手,跳一跳找出自己的数字好朋友在哪里。数字的规律对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难的一个课题,这堂课通过了多次的游戏练习让孩子在乐趣中掌握了1-10顺着数和倒着数的规律,而1、3、5、7、9这样的规律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很难理解,通过找朋友他们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后来二十以内的教学也垫下了扎实的铺垫。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则是孩子们最易接受的娱乐和学习方式。游戏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犹如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能成倍地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数学知识的内容同样可以设计成为不同形式的游戏,贯穿于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在游戏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保护、保存、合理利用学生们在游戏过程中生发的学习兴趣与能量,因势利导,及时迁移,形成学习效益。教师评语:这三个小组游戏活动设计得很好,让一年级的孩子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专业发展培训作业集(是已提交的作业)(供老师们参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52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