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村落调研报告(精编4篇)
村落调研报告(精编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村落调研报告(精编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宁国古村落调研报告1关于宁国古村落与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摘要:研究中国城市发展有必要探讨中国乡村的演变特征和规律,结合实际才能得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村落发展之路。本文通过分析宁国古村落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对其中一些古村落进行现状调研,解决当宁国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中所遇到的普遍矛盾与村民对于传统村落居住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之下的对村落更新的需求,探讨村落的影响因素和在公共空间、环境、建筑等方面的空间特征,提出宁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保护与更新对策及建议。关键词:宁国古村落徽派建筑古村保护千年古镇胡乐镇位于宁国市的西南部,东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南与绩溪县相连,西与旌德县接壤,北与甲路镇毗邻。S215、S323省道和岛鸿公路在境内鸿门村相交,皖赣铁路贯穿全境。镇所在地胡乐司距宁国市区45公里,距黄山市8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很早以前,江西姓胡名乐一家七口人迁至如今胡乐的黄山脚下。当时这里一片荒芜,他们以开荒种地为生,在这块土地繁衍后代。后来其他姓氏也相继迁于此地。由于胡氏家庭兴旺,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氏族,故把当地命名为胡乐。随着胡乐人口集中、商业发展迅猛,胡乐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里集市成街,商家店铺一百余家,水陆交通十分发达。这里的物资通过水运直通长江、流向海外,是浙皖四县水陆交通发达的商贸重镇,是通往江苏、湖南、江西的交通咽喉,乃兵家必争之地。明代初期,朝廷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在全国36个水陆交通重镇设立了直隶中央巡检司,胡乐就是其中之一,并有巡检兵率。巡检司的衙门阶不大、官不高,巡检司最高长官相当八、九品。但它的职责非特殊:一是监察附近府县官员;二是稽征商贸税费;三是维护地方治安。到了清代巡检司还负有监管盐商乱贩私盐,防止食盐流往外地之责。这就是胡乐司名称来历之所在。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针对胡乐村民进行走访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参与调查的男性有%、女性有22,09%、还有%未填写。年龄分布如下10-30:%、30-60:%、60岁以上:%、未填写:%文化程度分布如下:未填写:%、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可知,有%的人是认为保护古村落的是十分有意义的;有%的人认为保护古村落对文化的传承有影响;%的人认为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保护古村落是有意义的;%的人支持在古村落开发旅游;%的人对于文化部门对古村落的保护宣传不是很了解;%的人认为当地政府对古村落的保护不是很好;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当地村民对于古村落保护的保护热情高涨,热爱驻扎在童年记忆的古村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满腔热血,但是无能为力,受自身经济因素的影响,从自身出资维护古建筑有些不切实际。政府加大对古镇的重视程度、投入更大的财力、物力来保护股建,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古村落,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明确责任,调动保护和开发的积极性。由有关乡、镇政府切实承担起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相应责任,负责编制出保护与开发项目建议书,通过自行组织或招商引资进行保护与开发。同时,强化群众保护意识。鼓励村民对古村古建筑整体环境,如村前小河、水口山、水口林和村后的后山上的林木,进行悉心的保护。第二、多方位筹措资金、重新规划古村落内的新区建房。在每一个古村落的就近范围内规划一块地,用于农民新村的建设。资金来源可考虑将景区景点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开,村落或房子仍归政府或村民所有,而将经营权拿出来拍卖,所得款项用于建设新村。新村的建设风貌与传统民居有机协调,使古村落的整体风貌得以有机维护。同时采取分散成组的布局方式,使之与周围景观、人文景观相协调,在造型上用简约的手法对地方建筑加以提炼,保留极具传统民居的风韵。第三、充分利用原来遗留的传统民居。将原传统民居经过改造后可继续利用,为现代人服务,包括改造传统民居为古色古香的药铺、茶馆、手工艺业店铺等以再现当地民族生活情趣,不仅开拓旅游观光新局面,繁荣经济,恢复古村落的活力,还使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显著的提高,防止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第四、创造性继承传统文化。在保护传统民居的同时,发掘传统中的文化因子及有利于其形成的建筑语言,重现当年的文化氛围,并将其与现代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结合起来,使人们的生活注入传统文化因素。第五、双向互动,形成保护和开发的良性循环。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和发展,不但能带动古村落的良性发展,还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古村落资源进行不断维护与修缮的同时,探求实施有效保护的具体措施,促进资源的科学利用,走保护开发利用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在新农村建设潮流中,古村落也该有其保护管理措施:一、做好古村落的普查建档工作各地要组织对辖区内的古村落进行普查,并记录汇总建档。普查建档工作由文广部门牵头,建设部门配合。内容包括:古村落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村镇规模、水陆交通以及社会经济和建设等状况,应着重说明其历史建筑群及其环境的历史年代、原貌保存情况、现状规模、空间分布以及价值特色等情况。二、编制古村落保护规划做好古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是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措施。古村落保护规划编制的组织工作由古村落所在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文广部门配合。可由所在地镇(乡、街道)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也可由乡镇人民政府委托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古村落保护规划编制要与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同步进行。古村落保护规划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重视对建筑、环境风貌、风俗人情的研究,充分征求农民群众的意见。古村落保护规划不仅是保护规划,而且是整治和发展规划,要对保护和建设划定范围,既要保护又要满足建设发展的要求。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古村落(一)要分类保护。从村落环境、形态、人文等方面对现有古村落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确定村落、建筑的保护等级,分别落实保护措施。(二)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古村落内的农民建房必须按规划实施,列入保护的建筑不得擅自拆建。新村的建设风貌与传统民居要有机协调,维护古村落的整体风貌。(三)要多元投入。形成当地政府、村级组织及个人、外来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对古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四)要调动村民积极性。古村落保护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也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要把村民的利益纳入保护开发计划,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积极鼓励村民个人开办古村落“家居旅游”也可以建立村级旅游开发公司,使村民在古村落保护开发中得到实惠。四、加强宣传在古村落普查的基础上,由文广部门编制《古村落普查成果汇编》,发放到各级政府、到乡镇、到村。组织开展古村落保护意义、作用、方法等内容的宣传,提高全民古村落保护意识。传统村落调研报告2传统村落的定义: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2012年12月1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发通知公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入选该名单,其中贵州省最多,有90个,云南省和陕西省分别为62个、49个,分列2、3位。截止到2014年年底,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已达到2555个(2012年第一批共计646个,2013年第二批共计915个,2014年第三批共计994个)。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国家统计局: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为%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比如,有的村落坐落在山环水抱、茂林修竹之中,与周边的自然要素巧妙融合,形成了人类理想的聚居地。这些村落在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往往构思巧妙,经历很长时期的传承,包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例如,浙江省永嘉县的苍坡村,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生活,又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等美好愿望。这些传统村落,无疑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传统村落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关键。中国是世界上农耕文明传承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传统农业一切来自土地,又全部回到土地之中,对大自然干扰是最小的。当前,中国提倡循环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向传统的农耕文明学习,从原始的生态文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传统村落使农民能够就近就地进行耕作,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能够把当地的土壤、地质和耕种技艺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出许多独特的具有地方风味的传统产品。比如,西湖龙井等成千上万的地方名品,就是中国优质农副产品的代表,而这些优质农副产品都是以传统村落为载体的。国际上通行的地域商标也证明了与传统村落密切结合的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模式,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农业发展模式。例如法国,其自然村落数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与这些自然村落密切结合的许多农副产品都成了走向世界的名牌。像法国著名的香槟酒,就是香槟的主产区家家户户生产的发泡果子酒。法国还有大量不同品牌的奶酪,也是与不同的村落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些品牌奶酪直接用着当地村落的名字。由此可见,要发展中国传统的优质农副产品,提高其附加值,必须重视保护和整治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发展乡村旅游、创新农村农业发展道路的基础。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中期必然伴随着旅游潮的兴起。从发达国家经验看,乡村旅游是旅游的重要内容,而发展乡村旅游就要保护好传统村落。韩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运动,发放了大量水泥、钢筋,持续10多年的大建设使不少传统村落改变了面貌。到了20世纪90年代,韩国人认真反思过去对传统村落的大拆大建,认为丧失了许多宝贵的旅游资源,所以重新开始兴起农村美化运动,纠正过去大拆大建的错误,并及时恢复当地村落的格局、独特的建筑风格、文化传统、农副产品、地方民俗节庆活动等,把它们与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组合在一起,吸引大批游客到韩国农村旅游,使当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根据中国实践,无论是四川还是浙江、福建,凡是坚持保护传统村落、发展农家乐的农村,农民的收入增长都快于其他地区。这些地方已经可以超越“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化初级阶段,直接以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来引领绿色农副产品的栽培和生产,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随相伴,走出一条绿色的、可持续的农村农业发展新道路。这些致富新道路的开辟都必须基于传统村落,没有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创新发展道路无从谈起。传统村落是广大农民社会资本的有效载体。所谓社会资本,是除经济资本和自然资本以外,人们对周边环境、自然和人际关系等的熟悉和了解,以及已经具有的传统技巧和知识的总和。丧失了社会资本,在某种程度上比丧失经济资本和自然资本的后果更加严重。比如,在中国农村,现在比较贫困的往往是一些水库移民村的农民,是一些因建设重大工程被迫背井离乡迁入他乡的农民,尽管政府部门给予了大量经济补偿,但是生活依然比较贫困。因为他们几乎丧失了全部社会资本,丧失了对自然环境和气候的熟知和适应、对周边山水的认知以及众多亲朋好友的人际关系,结果重新陷入贫困。所以,有许多补偿足够的移民现在又回到原来生活的地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重新融入拥有社会资本的地方去。农村传统的农耕和日常生活,离不开互帮互助互学,传统村落不仅是农民兄弟心理认同的地理环境,同时也是其社会资本的有效载体,更是众多地方方言、风俗、手工艺品、传统节庆等
本文标题:村落调研报告(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666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