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家校共育案例(通用4篇)
家校共育案例(通用4篇)【前言导读】由网友为您整理收编的“家校共育案例(通用4篇)”精选优质范文,供您参考学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家校共育案例篇1一.个案背景:浩杰来自一个单亲家庭,自小没有感受过一丝母爱。爸爸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每年都会去外地打工,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家中大多由爷爷奶奶照料浩杰的生活。俗话说:隔辈儿亲。老人一般比较溺爱孩子,孩子有求必应,何况浩杰还是个没妈的孩子。爷爷奶奶更是将他视为掌中宝,真应了那句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爸爸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也不多,甭提多心疼这个没娘的孩子了。二.案例描述:浩杰是个聪明的孩子,无论模样,还是嗓音,活脱脱小男子汉一枚。只是非常调皮、捣蛋,一点儿规矩没有。在他上幼儿园其间,老师们对他也是束手无策。浩杰好像对什么事物都置若罔闻,提不起任何兴趣。幼儿园的小王老师跟我聊天时,对我说,有一次,她给孩子们讲故事。其他孩子都被她声情并茂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唯独浩杰依然东张西望、我行我素,那不屑一顾的神情彻底给老师的一腔热情浇了一盆冷水。由于浩杰的出生背景特殊,所以老师们也是一味的同情,并没有做到和其他孩子“一碗水端平”。倾斜的天平,使浩杰愈加肆无忌惮,上课经常坐不住,满教室乱跑,逗逗这个,碰碰那个。老师一说他,他就委屈的哭起来,因为他发现,只要他一哭,老师就会像爷爷奶奶那样妥协,他就又可以为所欲为了。三.个案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著名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中谈到,儿童在出生至十八个月时就要通过感官去领会世界,从母亲的形象中去信任世界。但是如果母爱不够,甚至缺失,孩子就会对人,对世界产生恐惧,充满不信任。浩杰正是由于母爱的缺失,外加爷爷奶奶的宠溺,才导致他“另类”的表现。如今,已经是一年级小学生的浩杰,虽然个头长高了,身体结实了,但习惯依然没有大的改观:上课经常发呆走神,看似在认真听老师讲课,一叫起来又啥都说不上;要么就跟同桌打闹,玩尺子,用铅笔戳橡皮。有时,他还会趁我在黑板上写字时偷偷往嘴巴里塞一块馒头。浩杰的言行直接影响到了其他孩子,很是让人头疼。导致有家长打电话给我,表示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与浩杰同桌。三.个案指导:(一)家庭方面:虽说教育是教师的天职,但家长应该知道“隔行不隔理”,只有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它的实质是扎根于万千家庭之中的。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就好比没有依仗地基的建筑,后果不言而喻。孩子的生活由一点一滴的小事组成,所以家庭教育需做到以下几点:1.家长要有原则,不要一想到孩子没妈就心疼,要知道,过度溺爱孩子,其实是在害孩子。孩子虽小,但很会察言观色。当他哭闹时,他会偷偷观察你的反应,你一心软他就变本加厉,表现的更可怜,来戳中你的要害,获取你的同情。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该好好读书,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当然,也不要给孩子提过高的要求,否则会使孩子产生焦虑情绪,那就得不偿失了。2.多与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也可以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告诉老师。这样,家校联合,双管齐下,从正面引导孩子,用积极鼓励的语言肯定孩子正确的行为,以此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与学校的爱,继而朝着家长和老师预期的方向发展。3.在家里也要重视孩子习惯的培养。有一次,早读课上。我带领孩子们读书的时候,发现浩杰一个劲儿地打哈欠,明显的睡眠不足。课后通过与家长沟通,得知是头天晚上孩子玩手机游戏睡晚了,才导致第二天没精神。我委婉地跟孩子爷爷表述了玩手机对孩子的危害。孩子爷爷立时表示以后不会再有此类情况出现了。并保证一定会积极配合老师改掉浩杰的一些不良习惯。因此,在家时,家长也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规矩与要求。这对于没有自制力的孩子来说,刚开始确实有些难适应,但只要长期坚持可以给孩子打下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坚实基础。(二)学校方面:众所周知,只有家校共育才能真正教好孩子。老师的爱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营养液,有了爱,才能让孩子放下心中的芥蒂,真正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在学校时,我们尽量挖掘浩杰的“闪光点”,寻找他的“兴趣点”所在。还会把他的点滴进步适度“放大”,在班级里进行表扬,有意识地让他融入集体生活,感受集体的温暖。四.指导成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天改变一点点,那就是成功的开始;每天进步一点点,那就是成功的象征!通过半学期的努力,浩杰捣蛋的频率低了很多,上课基本上能做到认真听讲,也能积极回答问题了。在今年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同学们推荐浩杰参加五十米短跑比赛。浩杰不负众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学们开始对浩杰刮目相看,浩杰也因此自信了很多。书写认真了,坐姿端正了,见到老师也知道问好了。偶尔犯错,他也能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主动致歉。浩杰爷爷也是满心欢喜。可见,家校配合,正确引导,对孩子的不良习惯的改善效果显著。家校共育案例篇2主题与背景:家长与学生。家长为生计而忙碌,早出晚归。通校生,好点的能问一下。住校生,一月回家三天,也谈不上几句话。老师和家长。除家长会,就是家长看望学生碰到,三言两语的嘱托;或老师有事联系家长,直接针对具体的事宜,缺乏沟通的机会,也缺乏沟通的深度。老师与学生。老师希望学生遵规守纪,认真学习;学生希望老师尊重自己,给与自由。期待不同,碰撞很多。谈心式沟通方式,让谈话双方坐下来,姿态平等,全方位了解,评点建议。对于班主任而言,能使家长感受老师的辛苦,对学校工作得以理解和支持;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有针对性加以指导和教育。对家长而言,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有的放矢地进行家庭教育;让老师感受家长的期待,产生情感的共鸣。对学生而言,摆脱命令式的交流,获得理解与尊重,人际关系走向和谐,健康全面地成长。参与人员:学生孙某某、班主任、家长案例过程描述:问题症状:相对内向,不与其他学生交往。前期表现:学生入学中下游水平;脑瓜灵活,消化知识快速,相对沉默,回答问题不踊跃;喜欢独处,不喜欢与其他学生交谈。中期工作:班主任与家长谈心:孩子,小时候性格活泼好动,遇人文明礼貌;慢慢地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谈。家长最大的期望:“让孩子开朗起来,活泼起来。”班主任与学生谈心:一、鼓励自信,从优势科目入手。即使总成绩暂时落后,可以让部分科目优势化。优势科目的存在,使学生找到自信点,确立在班级的存在价值。自信使人开朗,使人光彩。班主任寄语:“找出你比别人强的地方,形成优势。”二、鼓励交往,从付出入手。身边有需要帮助的同学,伸把手帮帮忙;班级有需要劳动的时候,站出来干干活。以心换心,有了付出,就有回报,更有了互动。互动,打开行为的门,更打开交流的窗。班主任寄语:“付出,让你身边活起来。”三、鼓励坚持,从挫败入手。成绩有好时就有差时,只因为努力还不足;同学有亲密就有疏远,只因为交流尚不足。努力再努力,就只有进步;交流再交心,就只有融洽。班主任寄语:“挫败,缘于火候不到。”家长与学生谈心:讲一讲学习上的小收获,讲一讲相处上的小乐事,谈一点孩子的认知,说一点家长的评点。家长的倡言:“我关注你的成绩,更希望你活出精彩。”后期发展:学生成绩进步了,上游水平;学生性格活泼了,融洽交往;学生内心自信了,积极发言。班主任自豪,家长放心了。案例分析反思:谈心工作不能内容单一。学生,不能脱离学习,但是也不能仅有学习,一位身心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一名合格的学生。学习与其他方面是互相促进的,正如孙某某同学,从优势科目中获取自信,从自信中获取交往需要,从交往中激励竞争欲望。谈心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什么事,都不是一次获得结果的,正如孙某某同学,个别学科也存在学习的难度,需要有进步的过程。不要使用绝对的言语,更多使用鼓励的言辞。谈心是跟进,而不是简单重复,最大的条件就是学生的现状。谈心工作不能主体单一。班主任与学生的谈心,只是突出环节,暨学生与家长、家长与班主任的谈心,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塑造一个融洽的环境圈。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很容易形成对整体效果的干扰或抗拒。谈心工作不能地位不等。不要让班主任与家长的谈心,充满互相的指责;不能让家长与学生的谈心,充满斥责与抗拒;不能让班主任与学生的谈心,充满命令与不满。给与平等的地位,班主任、家长、学生,都需要被尊重,被了解,被理解。平等中,才能放下心来,以心换心,给出由衷的赞美或建议。家校共育案例篇3一、主题与背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我们学校是一所职业学校,我们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比较差。通过近几年的观察,我发现这些学生的性格、品行、人生观等都扭曲了。上课睡觉、看小说、玩手机、下棋甚至说话扰乱课堂秩序等现象频频发生。而最令人可恨的是不听老师的管教,顶撞老师甚至打骂老师的现象在增多。最近经常听说某个学生不服管教把主任打了,还有的学生在班里跟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打起来了。现在国家明令禁止体罚学生,对于不服从管教的学生,很多老师也表示很无奈。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这些问题学生的出现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研究表明,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中社会教育约占据15%,学校教育约占据25%,家庭教育占据60%以上。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影子,可以说,孩子的所有问题都能折射出家长的问题。因此,要想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先帮助家长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从而促进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二、组织实施者学生处工作人员,班主任,科任教师。三、案例过程描述(一)主题目标1、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2、让学生了解父母的工作、业余爱好等,让学生体会到家长对社会以及家庭的贡献。3、让孩子和父母阅读同一本书。(二)活动准备1、收集一些问题学生上课睡觉吃零食玩手机打骂老师的图片视频。2、邀请不服从管教的学生家长到学校,布置好教室。3、教师准备好交流材料。(三)活动过程1、教师引导宣布活动开始教师:家校能否有效的合作,直接影响孩子能否健康的成长。近几年来,发现一些家长对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不管不问,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一点不了解,让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常常感受到来自家庭教育的不和谐音,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要想孩子健康的成长,学校和家庭必须形成合力去共同教育我们的孩子。今天,我们就以“我的家校共育为主题,进行一次学校、家庭共同教育活动,共同教育孩子,让学生了解父母的工作、兴趣爱好等,体会到父母对社会以及家庭的贡献,同时让父母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况,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和父母做到有效沟通,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关心和爱他们的。2、活动开始活动一:首先,让学生和家长共同朗读国学经典《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通过重温弟子规让学生和家长进一步产生共鸣,进一步明确作为学生该怎么做,作为家长又该怎么做。作为家长必须给自己的孩子做好表率,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然后,播放羔羊跪乳等的图片对学生及家长进行正面感恩教育。最后,播放学生上课睡觉吃零食玩手机,以及打骂老师,北大才子弑母、留日学生刺母等等视频图片进行反面的惊醒教育。活动二:家长进课堂听课让家长在今天上午随便听课。哪个教师的课也可以听,让家长通过观察自己孩子在课堂的表现,反馈一下自己的意见。活动三:沟通交流,体验亲情,父母与孩子共读一本书让这些孩子和家长集合到会议室单独交流沟通,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对孩子很重要,没了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和携手联合,没了家长与学生的沟通也是不行,家长不知道孩子的心事,如何去开导孩子。让家长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先让让家长对孩子说说自己的工作,自己每天都干了些什么,自己工作一天后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孩子说说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在以后的日子里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孩子对家长有什么要求。提出来共同讨论与交流。由教师提议家长和孩子共读国学经典《
本文标题:家校共育案例(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707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