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泰山区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材培训材料
泰山区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材培训材料全册教材及第一单元分析主讲人:赵勇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包括五个主题单元,分别是“白天与黑夜”“光与色彩”“电与磁”“呼吸和血液循环”“解释与建立模型”,总共需要26—28课时完成。这册教材以全新的面貌对新课程理念做了恰如其分地解读,包括几个特征:第一,强调从问题入手;第二,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每个孩子像科学家那样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第三,重视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积累,如连续一个月观察月相的变化,一天之中观察记录动物的变化等;第四,过程与方法的显性化,就是说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这会使他们终身受用;第四,强调大教材观和大教学观,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些范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时鼓励教师们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础之上,提倡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单元分析本单元共包括五课,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研究白天常见的太阳的东升西落、影子的长短变化;昼夜的交替轮回;夜晚月相的阴晴圆缺变化和因昼夜变化而引起动植物的节律变化即生物钟。本单元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学生常见的影子、太阳、月亮,通过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初步认识太阳、月亮、运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角逐渐引向昼夜交替变化对生物以及人类的影响。本单元涉及的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科学探究方面:能针对问题,收集证据,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科学知识方面:(在每课中逐一介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主要侧重于敢于大胆想象;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收集证据。本单元大约需要9课时,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因为需要观察太阳与影子的变化及月相的变化,因此在这一时期每天要花几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指导、督促。第1课太阳和影子教材分析:教材从直接观察太阳视运动和间接了解太阳的视运动(即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两个环节,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一方面直接从方位和高度两个方面描述太阳的运动变化,另一方面组织学生用一天的时间去观测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影子变化的规律,间接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为下一节课学习太阳钟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目标:1、能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与太阳的视运动有关。2、能进行太阳的运动与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难点: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组织教学:本课可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主要的任务是为探究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激发兴趣,学习方法,主要内容可以涉及:欣赏日出日落壮丽的景色,激发探究兴趣;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指导学生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如东升西落;在确定东南西北方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太阳高度的方法(即采用平笔叠拳法,即用平伸的手臂代表水平线,用叠加的拳头最上部与眼连线,两线的夹角即为太阳高度);教会学生使用观察记录纸等内容。本课的主要功夫在课外,组织学生运用分时段观察法,即在上学、课间、放学时的各个时段观测太阳的位置、高度变化与观测记录影子的方向、长短变化,一块填写到观测记录纸上。连续观测太阳一天的运动,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这需要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也需要一定的坚持性,更需要老师的提醒和督促。组织这样的活动需要在三方面下功夫:第一,教给孩子正确的记录方法;第二,激发学生记录的兴趣;第三,将所有的实验观测数据集中到一张记录纸上,有利于学生分析。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就是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而后通过模拟太阳的视运动,讨论总结太阳的视运动规律和影子的变化规律。第2课太阳钟教材分析:本课是承上课,以学习有关太阳钟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复习、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并获取有关日晷的知识。本课所遵循的思路就是太阳钟的认识——制作——应用。教学目标:1、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即利用日影的变化来计时)。2、意识到掌握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服务。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日晷的制作原理。难点:根据当地的纬度制作太阳钟。组织教学:1、认识太阳钟:太阳钟又叫日晷,日晷本意是指日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日影测得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虽然世界各地有各种类型的日晷,但是基本构造却相同,都有一个指向北极星的晷针和承接晷针影子的晷面,其晷面和晷针的夹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晷面上刻着表示时刻的刻度。教材展示了四种日晷:分别是中国古代日晷、古代欧洲人挂在墙上的日晷、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存的地平日晷、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赤道日晷。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在课前布置让学生收集有关日晷的资料,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互动,鉴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教师该讲时还是立足于精讲,必要时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日晷的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获取一些更加直观的知识。2、制作简易钟:按照课本上的提示,指导学生完成日晷的制作和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切实感受到科学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3、玩一玩手掌日晷:在明确手掌日晷的玩法之后,组织学生到室外活动,亲身体验手掌日晷的玩法,切实感受到科学带来的乐趣与方便。第3课昼夜的交替教材分析: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昼夜的成因,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可能不是什么新知识,学生已经从大量的生活经验和百科全书中知道昼夜现象,对昼夜现象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要让他们解释清楚“为什么”,就可能很困难了。昼夜交替这一课就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太阳的视运动,揭示出表面看来是太阳在运动,而实际上是地球在运动,让学生意识到在自然界中很多表面现象背后还隐藏着科学奥秘。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第一,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背后的奥秘。第二,通过模拟实验来了解昼夜的成因。第三,推算昼夜区域和某地时间。第四,列举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几种昼夜成因观点,进行人类探索昼夜成因的科学史教育。教学目标:1、能进行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2、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3、能够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4、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组织教学:第一,如何解决重点即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可采用“猜想——验证”的探究思路,首先针对问题提出猜想,可以众说纷纭;其次验证猜想,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强有力的事实依据,从而完成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这个实验包含思维活动,在做的时候,学生需要考虑:灯光的位置、地球仪的方向,观察到的明暗变化等因素。同时注意几个模拟的细节:一是要把投影仪的光射向地球;二是投影仪不要靠地球太近,要让投射的光“包围”地球仪。最后研讨归纳,得出结论:通过以上实验能够说明昼夜形成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第二,介绍人类对昼夜现象形成原因的探索。教材列举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几种昼夜成因观点,从中国古代的金乌说、古希腊的“鼓”说,到托勒密及哥白尼的学说,这都是基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的一种解释,这其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虽然解释大相径庭,但总的趋势是科学事业是在争论中不断进步的。第三,巩固应用内容主要包括:确定昼夜区域以及晨昏区域,根据已知地点的时间推算其他地点的时间。这些内容都是建立在学生认知昼夜成因的基础之上的,只要掌握了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过程,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这也正体现了科学课程的“做中学、学中用”的新理念。第4课看月亮教材分析:学生对月亮早已熟视无睹,所以观察月亮的主观努力会不够强烈,如果观察的时间很长,学生会失去兴趣,就必须让学生亲自去关注研究的对象,发现问题,以及怀着自己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去观察月亮,这个过程的本身要比“了解月亮的变化规律”更为重要。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以下三部分:第一,课文从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画出自己记忆中的月亮。第二,观察模拟月相盒内的月相。第三,通过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来概括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目标:1、能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2、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3、能设计一些方法,真实地记录月相的变化。教学重难点:连续观察1个月以上观察记录月相,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一画出月亮的形状和活动二观察模拟月相的变化,在教材的建议下完成即可,整个过程一定要激发和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后续的观察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活动三:连续观察月相变化,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这是本课乃至本单元的重点训练内容。一方面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如何做好月相变化记录?记录哪些内容?让学生建言献策,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为丰富记录内容、激发兴趣,可以在记录方式方法上做文章,如可以记录观察人的心情、感受等项目,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轮流给月相记日记,增强每个人的责任意识。有一点要提醒学生,记录的日期要以农历日期为准。因为农历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制定的。第5课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课是“白天与黑夜”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揭示昼夜现象对生物的影响,说明植物、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具有一个“自己上发条”和“自己调节”的昼夜生物钟。本课的主要内容有三部分:第一,了解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第二,利用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改变昼夜长短能改变动植物的生活节律和生长状况,进一步反映出生物对环境的依赖性。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身边动植物与昼夜的关系,认识生物钟。2、能观察记录动物在一天中的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影响。难点:能观察记录动物在一天中的变化。组织教学:本课教材编写的思路就是从“收集资料——归纳推理——指导实践”的过程。收集资料——归纳推理:比如: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首先分别观察郁金香、合欢树、牵牛花、夜来香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思考:是什么在影响着这些植物在一天中发生变化?然后从个别资料中归纳推理出一般规律,得出结论是昼夜变化影响着植物在一天中的变化,进而认识什么是生物钟。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会从个别到一般归纳推理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探究昼夜对动物、对人类的影响。指导实践:这个过程就是运用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服务生活。首先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利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郁金香在晚上也能开花”。(昼夜的变化实质上就是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的变化)。接着让学生研讨交流,得出肯定的结论:延长光照时间可以让郁金香晚上开花。最后让学生总结本课,谈收获,话不足,作评价。第二单元《光与色彩》单元分析主讲人:周汉华单元概要分析这一单元叫《光与色彩》,共有4课,建议6课时。光的行进和照镜子各2课时、研究透镜和七色光各1课时。我们的教材就是以光学知识为探究主题,按照由浅至深的递进关系进行编排。教材通过一系列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索光与色彩的秘密;本单元根据《科学课程标准》要求,以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光是有颜色的、日光的色散现在等有关要求建构的,力图使学生在了解光的直线传播、折射、反射及散射等现象中,对光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多的关注生活中的现象,开展科学研究活动。1、光的行进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认识光源,二是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三是研究小孔成像。这里面包含两个概念:一是光源,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有难度,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小孔成像实验盒的实验,在此基础上再组织思考、讨论,千万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他们。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2、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盒,并能够用语言和简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实验;3、感受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奇妙。教学准备教师:抄有单元小诗的小黑板、有关光的教学图片、手电筒、蜡烛、小孔成像道具。学生:手电筒,三张带孔卡纸(两人一组)、制作小孔成像盒的材料教学建议:1、本课是光与色彩单元的起始课,可以用15页上谜语小诗导入,
本文标题:泰山区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材培训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12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