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精选4篇】
好范文解忧愁1/22《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精选4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精选4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别了不列颠尼亚》优秀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能力目标:培养速读短新闻、筛选出有用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好范文解忧愁2/22趣。[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方法]速读、品读、感悟、讨论。[教具准备]1、多媒体投影。2、课文录音带、录音机。3、香港回归影音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1、简单与学生回顾交流有关香港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为下文的理解学习作铺垫。(师生之间自由畅谈交流,不局限答案)2、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分析本篇报道的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的内容,理清思路。明确:⑴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好范文解忧愁3/22港即将回归中国。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⑵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⑶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三、研习课文:认识特写手法,体味场景描写1、消息、通讯、特写的区别。2、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文章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明确: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3、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好范文解忧愁4/22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四、合作探究1、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闻标题更是如此。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明确:⑴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好范文解忧愁5/22⑵“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五、课堂小结六、拓展延伸七、布置作业根据搜集到的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板书设计]别了,“不列颠尼亚”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好范文解忧愁6/22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别了不列颠尼亚》优秀教学设计【第二篇】教学目标1、梳理文本、让学生领会选材、取材的要领。2、让学生品味、欣赏本文的精彩之处。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教学准备:剪辑有关香港回归录像片断。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观看香港回归倒计时有关录像片断,引入课题。1、所选录像片断,反映出人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香港回归的精彩场面2、学生谈一谈自己看到香港回归祖国一刻时的心情。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把帝国主义列好范文解忧愁7/22强赶出了大陆,但香港仍然被割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的祖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国人民可以挺直腰杆,从英国帝国主义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来。1997年7月1日,这天值得所有炎黄子孙高兴的日子,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二、梳理筛选文本内容筛选出文中新闻事实、历史背景和作者评论三块内容;新闻事实:四个场景,梳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二个场景: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第四个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历史背景:总督府历史变迁,英军占领香港历史。作者评论:揭示仪式的意义。好范文解忧愁8/22三、赏析文本精彩之处:过渡:在众多的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的新闻中,这1篇荣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并成为入选高中课本的唯一1篇,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提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文章标题(2)、选材、取材的角度(3)、文学手法(4)、语言特点。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5分钟,后由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小结:(1)题目:突出自豪感;“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象征英国殖民统治香港终结,意蕴深远。(2)选材、取材:选材独到,别具一格。英方撤离的角度,选择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突出历史意义。对比突出意义。三降一升,对比鲜明。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好范文解忧愁9/22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3)文学手法:①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如同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②细节描写“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广场上灯光渐暗”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形象、可感。细节的交代,如“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好范文解忧愁10/22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很清楚。这样一个旷古未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4)语言特点:含蓄庄重例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提示:“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这里既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客观地写出英殖民统治结束了,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抒发。四、课文小结五、布置作业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北京市民披露了两条重要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每条不超过25字)本报讯近来,北京市民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情况更加关注。北京市水务局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起点为湖北丹江口水库,终点为北京好范文解忧愁11/22顷和国团城湖,总干渠1277公里。其中,北京段起点在房山拒马河,经房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北上至颐和园团城湖,全段输水管道线路长公里。中线工程竣工后长江水才可进京,竣工时间最后敲定为2010年。为保障在长江水抵京前北京的用水,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将在今年年底完工,2008年4月具备远水条件;届时,该段可作为应急调水通过,从河北省的岗南等4个水库引水,每年大约可向北京供水4亿立方米。这对奥运会筹备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参考答案:信息一:长江水将在2010年引人北京。信息二: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年底完工,可作为应急调水通道。板书设计:下午4:30~40港督府降旗晚6:15~7:45广场降旗子夜12:59会展中心降旗0:01升旗0:40离开维多利亚港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三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好范文解忧愁12/22在了解新闻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明白现实场景与历史回顾是如何做到有机融合及其作用。1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从学习效果看,总体比较理想,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情况作如下反思:一、反思教学过程。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过程和方法”有时可能比偏重于结果的“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这节课,由音乐《东方之珠》及一些香港的图片导入,让学生对香港有一个大体印象。接着对课文结构、四个典型场景进行了分析,在第三个场景时插入了交接仪式的视频,对当时刚出生的学生来说,这段视频增强了他们对历史的了解,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去打动学生,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以这种方式来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比空洞的说教省时、有力的多。之后,重点对课后第一题及“这篇课文为什么能获奖”展开了讨论。最后,用了近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就不懂的问题自由提问,其他学生讨论共同解答。从结果来看,上课之前我怕学生把握不了相关知识,不敢大胆放开“手脚”的想法是错误的。其实,学生的潜力很大。为此,我们可以把这一课的重点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小组自由讨论解答。二、反思新课改教学方式。新课改主要提倡的是自好范文解忧愁13/22主、合作、探究,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作为公开课,我必须在这方面体现的更充分。课前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加深对香港历史的了解,学生搜集的过程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并没有完成这一任务。授课过程中,我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讨论,尤其是最后6分钟让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讨论共同解答,由于受公开课完整性的限制加上学生有许多老师在场不敢大胆发言的情况下,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去自由、大胆的讨论。虽然其过程贯穿了不少合作、探究,但学生的表现及效果并没有平常课理想。为此,以后每堂课
本文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124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