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美术教案【通用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小学美术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网友帮大家分享的小学美术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小学美术教案【第一篇】教材分析:绘画中表现前后的遮挡关系,能增强画面的空间感,令画面层次更丰富。本课通过学习绘画法和拼贴法,让学生建立用美术语言表现前后空间感的意识,为以后的美术表现作铺垫。物体由于前后位置不同,会产生前后遮挡变化。生活中事物的前后遮挡关系无处不在,提醒学生做一个有心人,观察这一美术现象,并学习用美术语言表现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本课教材提供了多幅有前后遮挡关系的图片,启发学生用美术思维来看身边的世界。教材中秦始皇陵兵马俑实景照片旁,配有简笔画示意图,一方面表现前后遮挡关系,另一方面还传达出一个信息:身高差不多的陶俑,由于摆放的位置逐渐退远,给人近高远低、近大远小的视觉感受。教材中提供了两种表现方法,一是剪贴法,即由远及近的粘贴顺序,便于学生理解前后遮挡关系;二是绘画法,即教材下方的三幅学生绘画作品,较好地体现了遮挡、近大远小的关系,为学生进一步构思自己的作品作好铺垫。教学思路:第一课时教学采用以下环节:找生活中的前后现象——游戏探究,对比感知——欣赏感知——探究远近关系——剪贴法表现前后、远近关系——展示评价。第二课时教学绘画法表现前后,即先画前面的,再画后面的,被遮挡住的地方就不画。通过欣赏表现前后、近大远小现象的绘画作品,使学生学习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物体前后遮挡产生的空间美感。教学建议:(一)引导阶段情景导入:两只玩偶争宠,排队争第一。一会儿玩偶A跳到前面来挡住玩偶B,一会儿玩偶B跳到前面来挡住玩偶A,让学生判断谁在前、谁在后。揭示课题:前前后后。(二)发展阶段1.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遮挡现象,判断什么物参考资料,少熬夜!体在前,什么物体在后。出示书中的知识窗: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2.游戏探究,对比感知,前后遮挡产生的层次美感。(1)教师出示用吹塑纸剪的五个水果,教师拼摆无任何遮挡的零散的效果,请学生说出感受。(2)各组游戏,随意拼摆,尝试探究怎样摆放物品更具有美感?(3)展示交流,得出结论,画面要有局部遮挡,才会有层次感。3.欣赏感知。课件出示资源包中有前后现象的作品图片,学生感知前后关系使画面更生动,更符合视觉审美。4.探究远近关系(1)欣赏书中秦始皇陵兵马俑图片,为什么一样高的陶俑看上去会有的大,有的小?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交流。(2)出示书中知识窗:通过逐渐缩小物体的尺寸,产生远近的感觉。(3)课件出示生活中近大远小现象的图片,拓宽学生思维,请学生说一说这种现象给自己的感受。小结:画面中有前后遮挡及远近的不同,能使画面更丰富,更生动。5.怎样把刚才发现的前后、远近关系表现出来呢?(1)各小组继续玩老师提供的剪贴半成品,各组学生试着摆一摆,想一想先粘贴什么,后粘贴什么。(2)分组交流,得出结论。先粘后面的、远处的部分,后粘前面的、近处的部分。(3)学生看书中步骤图,自学,明确方法和步骤。6.启发构思你想表现怎样一幅有前后关系的、远近感觉的画面?(三)实践阶段习作要求:1.用剪贴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远近感觉的作品。2.剪出物体外形轮廓——拼摆出前后关系——由远及近粘贴作品。(四)展示与评价阶段展示习作,同学间相互找一找画面中表现前后、远近关系的部分。师生参与评价,肯定优点,对表现不足的部分提出完善建议。(五)收拾与整理阶段引导学生收拾、整理,维护环境卫生。参考资料,少熬夜!小学美术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三面画构成的原理②学会运用切割与重复排列的方法制作一幅三面画。2.过程与方法:①在欣赏中感受作者创造美的情感;②在制作中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及增强动手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锻炼学生的条理性和耐性.培养对美的追求,美的创造的行为习惯。教学要点1、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三幅画面进行等份切割、依次排列的方法制作—幅三面画的技能技巧。2、教学难点如何将三幅画面分别哉戊长度,宽度相同的K条,按照:顶序黏合沟成——件可以动观赏的工艺品:3、兴趣点: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欣赏到三个不同的画画。作业要求1.基本要求:能制作出一幅“三面画”作。2.较高要求:三幅画面的色调、内容搭配和谐统一,做工精致,或三幅画画的内容构成一个内容相关的故事,3.个性探究:选出学生代表操作、展示优秀作品。二、教学活动设计建议活动一:分享、讨沦;看一看:欣赏课本中提供的三画面。你见过去变幻的画画吗?课本中的画面是如何变换的?2.活动二:尝试、探索①看一看、议一议:为什么要将课本中的三幅摄影作品切割成大小一样、份数一样的长条形?②说一说:观察图中的步骤图,想一想这些长条应按怎样的顺序黏合在一个画面上?引导学生自主尝试、探索三幅画的排放顺序。③想一想:课本中的三幅摄影作品组合在一起后,给我们带出了哪些环保信息?3.活动三:创作、表现。做一做:尝试制作一幅有趣的三面画。参考资料,少熬夜!4.活动四:展示、评价。①谁的三画画色彩搭配最美,做工最精致。②谁的三面画能构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小学美术教案【第三篇】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了解电视的发展,简单知道有关电视片的拍摄过程。学习如何把一个复杂的故事概括成连环画。应会:利用废旧物设计和制作电视机外壳,会画简单的连环画,会合作完成作品、表演作品。2.隐性内容与目标:渗透设计意识,合理利用材料。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利用废旧物品设计制作电视机壳,学习连环画的基本绘画方法。难点:新颖的设计,连环画的内容有趣,合作协调,表演生动。教学准备:废旧纸盒、纸袋、胶水,绘画用笔,彩纸。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放映电视短片。(2)组织学和记忆叙述一个片中的内容。(3)分小组每个人发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2.观察,感受。(1)学生叙述连环画作品的故事内容,展示出不同的几幅。(2)启发学生分析哪一幅画面内容简练、故事完整。(3)由此得出连环画的表现方法和特点。(4)展示分析学生的连环画作品。3.思考,探究。(1)提要求,指导参与小组合作分工。(2)编故事。(3)集体合作演电视。(4)分工完成作业。4.评价,延伸。学生互相评价。小学美术教案【第四篇】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开设的,前两课分别对人和动物的脚进行了写生和装饰;同学们对的脚有的形状和特征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泥塑制作,他们的创作能够有一定的基础。也得心应手。教学目的:参考资料,少熬夜!1、提高学生的泥塑制作能力。2、形成立体空间感。3、更透彻地了解各种类脚。教学重点:脚的结构形式以及各类脚的特点。教学难点:脚的细部处理、质地的处理。教学准备:教师:有脚的明显特征的雕塑作品或图片、电教媒体、演示陶泥、工具。学生:制作材料、泥塑工具一套。教学过程:引导讨论:展示上节课的学生优秀作品,提问:“有谁能将这些画面变成立体效果的形体呢?”小组讨论,并选一同学记录,公布讨论结果。欣赏:展示有代表性的脚的雕塑作品图片。提示对脚的外形特征观察,注重对捏制方法的探究。感受:带领学生取一块陶泥在手中简单捏制,了解泥的性能,体验手捏制时对泥的感受,教师做演示指导。构思:选择感兴趣的脚,找出特征,在心中构思捏制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讨论:分组讨论。“泥准备捏制的什么样的脚?打算用哪些工具来表现?”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讨论,还可以鼓励其集体设计构思创作内容。操作训练;按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动物的脚的特征,进行创作。集体创作的同学还要根据内容进行合理分工,组合完成。评价:对完成的作品,师生相互评议,可以谈谈自己的创作想法,感受,以及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改进方法。再创作:针对出现的问题,启发学生如何修改,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更感人,进一步加工。板书设计:第13课英俊的脚(三)小学美术教案【第五篇】教学目的:参考资料,少熬夜!1、培养表现力2、大胆运用颜色作画3、掌握风景写生的布局方法教学重点及难点:1、全理构图2、大胆用色电教、教具、学具准备:范画数幅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风景写和生(一)二、讲授新课1、风景画的透视作画时要先用合理的构图,把透视关系画准确。(近大远小的`透视)主要掌握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表现空间感,一般来讲,中景主要用来刻画主体物,画得比较实,而远景是为了衬托中景,画得比较虚。掌握得好,有了虚实,也就塑造了空间感。2、欣赏范画3、讲解绘画步骤(1)构图(2)画铅笔稿,用线要轻掌握好近景、中景、远景(3)着重刻画4、体会怎么样从平凡景物中去发现美。城市和乡村,都有美丽的景色。一块草地,一片树林,一道河湾,一条小径……都可以吸引敏感的眼睛。5、学生绘制,教师巡回指导(1)用钢笔、铅笔或色彩画一幅风景写生(2)可以外出写生,也可以临摹(3)可用多种方法6、作业评价(1)作业展评(2)学生互评
本文标题:小学美术教案【通用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690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