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编3篇)
好范文解忧愁1/27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编3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编3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好范文解忧愁2/27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特别是在古代那样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的社会,一旦离别,也许便是天涯海角。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生:一片冰心在玉壶。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师板书课题。好范文解忧愁3/27生齐读,师纠正。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1、理解诗题。要想读懂古诗首先我们得知道题目的意思,谁来结合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师明确:这里的元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再读诗题。2、介绍时代背景。元二为什么要出使安西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3、简介作者。你了解本首诗的作者吗?指名简介作者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1、生自由反复地读。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和节奏。好范文解忧愁4/272、指名读。3、师生合作朗读全诗。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再换过来读。最后连起来读一读,师读题目和作者,生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生思考回答(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课题。生读题。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一)感受送别景。1、送别时的景是怎样的?谁来读读有关诗句?2、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3、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读了王维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生汇报交流4、指导朗读。这幅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来说。(清新生机勃勃清爽明丽欣欣向荣)师:好范文解忧愁5/27这就是景语。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5、创设情境导读。让我们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师:我们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绿的盎然生机——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师: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新,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师: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湿润洁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清爽——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6、渭城的景色美吗?这么美的景色正适合王维和好友愉快地游玩哪,可王维却无心流连这良辰美景,因为他心中装着一个“别”字。你从这两句诗中感受到了王维的离别情怀吗?7、诗哪两个字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离别的情感呢?幻灯片出示(板书:雨柳)。师引导: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飘飘洒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这两种事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绵长、惆怅)师:愁的感觉。好范文解忧愁6/27而柳在古人眼里更是有含义的,古代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非常巧的是,;柳树的“柳”跟“留下来”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这一雨一柳搅扰着王维的情思,蒙上了淡淡的情愁。再读这两句(二)体会送别情。1、细雨如丝柳色青,离别情深意更浓。诗中有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了王维浓烈的离别情了吗?2、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你感受到了什么呢?(板书:依依不舍)从哪儿感受到的?王维为什么会这么依依不舍呢?因为这次离别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离别。3、了解安西的荒凉。(1)王维要去的地方是哪儿?。生:要到安西去。(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个怎样的地方?(3)出示安西的图片。看了图片,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安西呢?(荒凉、环境恶劣)4、体会渭城的繁华。安西满目荒凉,人烟稀少。而王维和元二喝酒的渭好范文解忧愁7/27城又是怎样的呢?(春雨绵绵、生机勃勃)5、体会路途艰险。(1)从渭城到安西有多远呢?(2)出示唐朝疆域图。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3)出示阳关图、沙漠图阳关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围了。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4)唐朝著名诗人岑参曾经有诗云:(出示)齐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5)读了这四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不舍。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又能平安地回来吗?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好范文解忧愁8/27九年时间才回到祖国。更何况,王维此时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见很难预料啊。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7、背景音乐中学生写作。8、交流、反馈,指导朗读。9、师:是的,此时此刻,王维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元二倾诉,千言万语只化作这一杯又一杯的酒……王维举起第()杯酒,()地对元二说:“()”10、教师创设情境导读。六、深情诵读全诗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5年后就病逝了,在这期间,王维和元二是否重逢过,我们不得而知。现在,你理解了王维的依依不舍了吗?全班起立,诵读全诗七、布置作业板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雨柳依依不舍《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2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好范文解忧愁9/27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教学目标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初步吟诵古诗,背诵并会默写。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在比较阅读中体会送别诗的特点。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环节一:以读破题,整体感知古诗好范文解忧愁10/27师:同学们,送别是古人经常出现的场景,送别也自然成了古人写诗的重要题材。今天咱们学习的一首古诗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来,一起读课题。(生读题)师:预习过课文吗?生:预习了。师:我不相信。你再读读课题。生读,轻重音不清晰。师:送谁去安西?用你的朗读回答我。生读课题。师:送元二去哪里?继续用朗读回答。生再读课题。师: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生: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我查资料书知道的。师:真好!借助工具书了解难点词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之一。同学们,元二去安西做什么?大家一起朗读课题回答。生读。师:谁送元二出使安西。诗题连起来可以怎么解释?生: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好范文解忧愁11/27师:很完整。不过,古人写诗题没有这么啰嗦,他们简洁地写道——生:送元二出使安西。师:请伸出金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板题)赏析让理解与朗读训练融合,有效。让每一处学习均指向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观值得肯定。环节二:强记书写,夯实语文基石师:(课件出示诗文,生字“舍”“君”留空)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应该对课文有一定印象吧,来,谁愿意填填空?生上台书写。师:正确吗?生:正确。师:可是,不能打满分。知道为什么吗?生摇头。师:这么美丽古诗,咱们这样书写,还真对不住这作品。请看老师来填写。师:(示范后)大家一起动手吧。(学生练习后)古诗就得这样用心写,汉字就得这样用心写!(展示一个)赏析不仅写正确,还要求写美观,有语文味。环节三:继承国学,尝试吟诵古诗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有谁已经会读这首古诗了?好范文解忧愁12/27生背。师:字正腔圆,节奏优美。不过,这是现代人读古诗。古人读诗一般用“吟诵”的方法。想学这种方法吗?生:想。师:怎么吟诵呢?(教师示范)生跃跃欲试。师:不急。读的时候需遵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它为平长仄短。(板书:平长仄短)在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第一声和第二声叫“平声”,我们用短横表示。(板书短横符号)。读时需把这个字音延长。(师指着第一句诗中的“城”)来,读一读。(师做手势引导等)生读得有模有样。师:平声会读了,那么仄声呢?仄声,我们用一条竖线来表示。(板书短竖符号)仄声读的时候声音一出来马上就收掉。我们称为仄短。(范读“朝雨”)大家自由练一练。生练读。师:平长仄短,可是在这首诗里面有个字是不一样的,看,最后一行的一个“出”字。这个“出”现在读音是“出”,而在古时,它的读音是这样的(师读)。这种音我们称它为“入声”(板书:入声)它归在仄声好范文解忧愁13/27字里。生再次练习。师:标上平仄,它就是这样的一首诗(课件出示标有平仄的诗)。请听——(师配上《阳关三叠》吟诵)学整体练读。赏析从学生的真实起点出发,做适当的加法,在吟诵上下工夫,让人耳目一新。对于学生而言,也是走入古诗文化的有益尝试。环节四:咬文嚼字,体会古诗情韵师:同学们,吟诵着这样的古诗,我们仿佛也走进了1200多年前渭城的那个清晨,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我看到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屋瓦、柳树叶子很干净。王维不停向元二劝酒,说出了阳关就再见不到他了。师:描述能更具体,语言能更美一些吗?生:那天早晨,古老的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原本有些灰暗的城市,立刻变得清新了许多,雾霾不见了,柳叶闪闪发光,客舍的青瓦远远望去
本文标题: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编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705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