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LOREMIPSUMDOLOR试验人员培训试验检测基础(混凝土)第一讲混凝土的组成混凝土的组成水泥(胶凝材料,必要时掺入适量矿物掺合料)粗骨料(碎石或卵石)细骨料(砂)水外加剂经拌合成型和硬化而成的一种人造石材(砼)。第一条普通混凝土各组成材料的作用1.1在混凝土中,水泥与水形成水泥浆,水泥浆包裹在骨料表面并填充其空隙。在混凝土硬化前,水泥浆起润滑作用,赋予拌合物一定的流动性、粘聚性,便于施工。在硬化后则起到了将砂、石胶结为一个整体的作用,使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能。砂、石在混凝土中起骨架作用,可以降低水泥用量、减小干缩、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其结构如图1。图1普通混凝土结构示意图1—石子;2—砂子;3—水泥石;4—气孔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第二条原材料的基本要求•1.2.1水泥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合材宜为矿渣或粉煤灰,不宜使用早强水泥。C30以下混凝土,可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水泥进场后不得露天堆放,不同种类的水泥应分类存放。水泥由于受潮或其他原因而变质时不得使用。第二条原材料的基本要求•1.2.2矿物掺合料应选用品质稳定的产品。在运输和存贮过程中应有明显标志,严禁与水泥等其他粉状材料混淆。•1.2.3细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质地均匀坚固、吸水率低、空隙率小的洁净天然中粗河砂,不得使用海砂。第二条原材料的基本要求•1.2.4粗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粒形良好、质地坚固、线胀系数小的洁净碎石,无抗拉和疲劳要求的C40以下强度等级混凝土也可采用符合要求的卵石。•粗骨料应采用二级或多级级配骨料混配而成,粗骨料应分级采购、分级运输、分级堆放、分级计量。第二条原材料的基本要求•1.2.5外加剂应选用质量稳定的产品,外加剂与水泥及矿物掺合料之间应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当将不同功能的多种外加剂复合使用时,外加剂之间以及外加剂与水泥之间应有良好的适应性。•1.2.6拌和用水应符合《铁路工程水质分析规程》(TB10104-2003)和《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2006)的要求。第二条原材料的基本要求•1.2.7不同原材料应按品种、规格和检验状态分别标识存放。骨料含泥量超标时必须采用专用设备处理合格方可入仓,严禁不合格骨料与合格骨料混放。•1.2.8混凝土中宜适量掺加符合技术要求的粉煤灰、磨细矿渣粉或硅灰等矿物掺和料。不同矿物掺和料的掺量应根据混凝土的环境条件、拌和物性能、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要求通过试验确定。第三条混凝土配合比的选定1.3.1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环境条件和施工工艺等进行设计。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标准养护试件养护龄期应符合设计要求。配合比选定试验应提前进行,以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配合比调整及长期耐久性能试验。1.3.2当混凝土原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发生变化时,必须重新选定配合比。当施工工艺和环境条件未发生明显变化、原材料的品质在合格的基础上发生波动时,可对混凝土外加剂用量、粗骨料分机比例、砂率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后混凝土的拌和物性能应与原配合比一致。第三条混凝土配合比的选定•1.3.3对含气量要求大于等于4.0%的混凝土,必须采取减水剂和引气剂双参、掺方式进行配制。第四条混凝土力学性能留置方法•1.4.1预应力混凝土、喷射混凝土、蒸汽养护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标准条件养护试件的试验龄期为28d,其它混凝土力学性能标准条件养护试件的试验龄期为56d。力学性能标准条件养护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样制作,其试件的取样与留置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第四条混凝土力学性能留置方法1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2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3现浇混凝土的每一结构部位,取样不得少于一次。4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试件。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按规定的取样与留置频率所需数量制作试件。检验方法:施工单位进行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监理单位检查试验报告。第四条混凝土力学性能留置方法•1.4.2混凝土同条件养护法试件的抗压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抗压强度同条件养护法试件的留置组数应按设计要求、相关标准规定和实际需要确定。桥梁的梁体、墩台身,隧道的衬砌、仰拱、底板等重要部位应制作抗压强度同条件养护试件。对于标准条件养护法试件试验龄期分别为28d、56d的,其同条件养护法试件的逐日累积温度分别为600℃·d、1200℃·d,但养护龄期分别不宜超过60d、120d。第四条混凝土力学性能留置方法•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按设计要求、相关标准规定和实际需要数量进行检验。对桥梁每片(孔)梁、每墩台,隧道每200m衬砌、每500m仰拱、每500m底板应按不同强度等级检验各不少于一次;监理单位按施工单位检验次数的10%进行平行检验,但至少一次。第四条混凝土力学性能留置方法•1.4.3当设计对混凝土抗渗等级有要求时,其抗渗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抗渗标准条件养护试件的试验龄期为56d。抗渗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样制作。(施工单位每5000m³同配合比、同施工工艺的混凝土应至少制作抗渗检查试件一组(6个),不足5000m³时也应制作抗渗检查试件一组;隧道衬砌、仰拱、底板每500m应至少制作抗渗检查试件一组,不足500m时也应留置一组)第五条混凝土施工1.5.1混凝土拌制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据测试结果和理论配合比,确定施工配合比。应对首盘混凝土的坍落度、含气量、和出机温度等进行测试。当遇雨天时,应增加含水率检测次数。原材料每盘称量允许偏差注:各种衡器应定期检定,每次使用前应进行零点校核,保证计量准确。序号原材料名称允许偏差(%)1水泥、矿物掺合料±12粗、细骨料±23外加剂、拌和用水±1第五条混凝土施工1.5.2混凝土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集中搅拌,计量系统应定期检定。搅拌机经大修、中修或迁移至新的地点后,应对计量器具重新进行检定。每一工班正式称量前,要进行零点校核。1.5.3混凝土拌制过程中,应对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进行测定,测定值应不超过理论配合比坍落度的控制范围。(施工单位每拌制50m³或每工班测试不应少于一次;监理单位全部检查测试结果)第五条混凝土施工1.5.4混凝土的含气量应满足如下规定混凝土含气量的最低限值注:梁体、轨道板混凝土的含气量应为2.0%~4.0%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每拌制50m³混凝土或每工作班测试不应少于一次;监理单位全部检查测试结果。(见证试验)环境条件冻融破坏环境盐类结晶破坏环境其他环境D1D2、D3D4Y1、Y2、Y3、Y4含气量(入模时)4.0%5.0%6.0%4.0%2.0%第五条混凝土施工1.5.5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宜高于30℃。冬期施工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不宜低于10℃,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施工单位每工作班至少测温3次并填写测温记录;监理单位至少测温一次)1.5.6新浇筑混凝土入模温度与邻接的已硬化混凝土或岩土介质表面温度的温差不得大于15℃,与新浇筑混凝土接触的已硬化混凝土、岩土介质、钢筋和模板的温度不得低于2℃。第五条混凝土施工1.5.7混凝土运输设备的运输能力应适应混凝土凝结速度和浇筑速度需要,保证浇筑过程连续进行。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1.5.8除水下混凝土外,混凝土应分层浇筑,不得随意留施工缝。1.5.9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及时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并保证其均匀密实。第五条混凝土施工1.5.10应制定明确的方案,对混凝土浇筑时的模板温度、混凝土拌和物的入模温度、混凝土拆模时的温度及养护过程中的温度进行控制。1.5.11当工地昼夜平均气温连续3d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3℃时,应采取冬期施工措施;当工地昼夜平均气温高于30℃时,应采取夏期施工措施。冬期施工期间,混凝土在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40%之前不得受冻;浸水冻融条件下的混凝土开始受冻时,其强度不得小于设计强度的75%。第五条混凝土施工1.5.12除不溶物、可溶物可不作要求外,混凝土养护用水的技术要求应与拌和用水一致。不得采用海水养护混凝土。1.5.13混凝土拆模后,在混凝土强度低于设计强度75%或龄期不足7d时,新浇混凝土不得与流动水接触。对海洋浪溅区及浪溅区以下的新浇筑混凝土,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前或在规定的养护期内,混凝土不得受海水与浪花的侵袭。第五条混凝土施工不同混凝土保温保湿养护的最低期限水胶比大气潮湿(RH≥50%),无风,无阳光直射大气干燥(20%≤RH<50%),有风,或阳光直射大气极端干燥(RH<20%),大风,大温差日平均气温T(℃)养护时间(d)日平均气温T(℃)养护时间(d)日平均气温T(℃)养护时间(d)>0.455≤T<10215≤T<10285≤T<105610≤T<201410≤T<202110≤T<2045T>2010T>2014T>2035≤0.455≤T<10145≤T<10215≤T<104510≤T<201010≤T<201410≤T<2035T>207T>2010T>2028第五条混凝土施工•1.5.14混凝土强度应按铁道部现行标准《铁路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TB10425)进行检验评定,混凝土其它技术指标的检验评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和《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的规定,其结果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第二讲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2.1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2.2混凝土强度•2.3混凝土变形•2.4混凝土耐久性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混凝土的性质包括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混凝土强度、变形及耐久性等。混凝土各组成材料按一定比例搅拌后尚未凝结硬化的材料称为混凝土拌合物。2.1.1和易性概念和易性又称工作性,是指混凝土拌合物在一定的施工条件下,便于各种施工工序的操作,以保证获得均匀密实的混凝土的性能。和易性是一项综合技术指标,包括流动性(稠度)、粘聚性和保水性三个主要方面。2.1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1)流动性是指拌合物在自重或施工机械振捣作用下,能产生流动并均匀密实地填充整个模型的性能。流动性好的混凝土拌合物操作方便、易于捣实和成型。(2)粘聚性是指拌合物在施工过程中,各组成材料互相之间有一定的粘聚力,不出现分层离析,保持整体均匀的性能。(3)保水性是指拌合物保持水分,不致产生严重泌水的性质。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三者既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施工时应兼顾三者,使拌合物既满足要求的流动性,又保证良好的粘聚性和保水性。《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GB/T50080—2002)规定采用坍落度及坍落扩展度试验和维勃稠度试验进行评定。(1)坍落度及坍落扩展度试验本方法适用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坍落度不小于10mm的混凝土拌合物.将混凝土拌合物分3次按规定方法装入坍落度筒内,分层插捣并刮平表面后,垂直向上提起坍落度筒。拌合物因自重而坍落,测量坍落的值(mm),即为该拌合物的坍落度(如图2.1)。2.1.2和易性测定图2.1坍落度测定坍落扩展度•当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大于220mm时,可用坍落扩展度表示,用钢尺测量混凝土扩展后最终的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在这两个直径之差小于50mm的条件下,用其算术平均值作为坍落度扩展度值;否则,此次试验无效。(分别量取坍落混凝土底面的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当两个值之差不超过50mm时,取两个值的平均值)坍落度对混凝土的影响正确选择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对于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及节约水泥,有重要意义。在选择坍落度时,原则上应在不妨碍施工操作并能保证振捣密实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较小的坍落度,以节约水泥并获得质量较高的混凝土。不能采用仅增加用水量的方式来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施工现场万一必须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时,必须在保证水灰比不变的情况下,既增加用水量,又增加水泥用量。严禁施工人员随意向混凝土拌合物中加水现场浇灌混凝土时,施工人员向混凝土拌合物中加水,虽然增加了用水量,提高了流动性,但是将使混凝土拌合料的粘聚性和保水性降低。特别是因水灰比W/C的增大,增加了混凝土内部的毛细孔隙的含量,因而会降
本文标题:试验人员培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7698 .html